這三場大戰鞏固了中華疆土,維護了明朝在東亞的主導地位。寧夏之役自1592年(萬歷二十年)二月十八日延至九月十八日。朝鮮之役沖突自1592延至1593年(萬歷二十至二十壹年)沖突自1597延至1598年(萬歷二十五至二十六年)。
播州之役自1599延至1600年(萬歷二十七年至二十八年)。 而實際上萬歷時期大規模軍事行動還包括萬歷十壹年(1583年)至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的明緬戰爭,以及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與後金的薩爾滸之戰。
萬歷三大征指明神宗萬歷(1573-1620年)年間,先後在明朝西北、西南邊疆和朝鮮展開的三次大規模軍事行動。分別為:
1、李如松(李成梁長子)平定蒙古人哱拜叛變的寧夏之役。
2、李如松麻貴抗擊日本豐臣秀吉政權入侵的朝鮮之役。
3、李化龍平定苗疆土司楊應龍叛變的播州之役。
擴展資料:
朝鮮之役
公元1592年,掌握日本大權的豐臣秀吉命加藤清正、小西行長率軍從對馬攻占朝鮮釜山,又渡臨津江,進逼王京。朝鮮國王李昖沈湎酒色、弛於武備、政治腐敗,軍隊望風而潰。李昖逃奔平壤、後又奔義州。日軍進占王京後,毀墳墓,劫王子、陪臣,剽掠府庫。
又攻入開城、平壤。朝鮮八道淪陷七道。在這種形勢下,明朝應朝鮮之請,出兵援朝。但援軍因兵少力弱,地理不熟,遊擊史儒戰死,副總兵祖承訓僅以身免。明廷得敗訊後,以宋應昌為經略、李如松為東征提督,集四萬兵馬赴朝。
次年正月進攻平壤,擊敗小西行長部,獲平壤大捷,此後又復開城,扭轉戰局。後又進逼王京,但在距王京三十裏的碧蹄館因輕敵中伏,損失慘重,李如松險些陣亡。三月,劉綎、陳璘率軍抵朝。明軍扼臨津、寶山等處,並斷日軍糧道。
日軍缺糧,不得不放棄王京,退縮至釜山等地,開始與明軍談判。為爭取時間,明兵部尚書石星力主和議。但因日本提出以大同江為界等無理要求,談判破裂。二十五年日軍再次發動進攻,明神宗朱翊鈞下石星等於獄,以邢玠為薊遼總督。
因李如松已經在與蒙古人的戰爭中戰死,所以任命麻貴為備倭大將軍,調薊遼、宣府、大同、山西、陜西兵及福建、吳淞水兵援朝,又募川、漢兵等往援。次年二月,明軍兵分四路,中路董壹元、東路麻貴、西路劉綎、水路陳璘。
分道向釜山挺進,陳璘與朝鮮水軍將領李舜臣緊密配合,在海上追擊敵人最精銳的小西行長所部。八月,豐臣秀吉死,日軍撤兵,明朝聯軍乘勢進擊,日軍戰敗。但明軍史儒和明軍老將鄧子龍也在與日軍的露梁海之戰中死亡。十壹月,戰爭基本結束。
百度百科-萬歷三大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