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回頭望壹眼走過來的風雨蕭瑟的地方,我信步歸去,不管它是風雨還是放晴。
出自宋代蘇軾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壹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翻譯
宋神宗元豐五年的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趕上了下雨,有人帶著雨具先走了,同行的人都覺得很狼狽,只有我不這麽覺得。過了壹會兒天晴了,就做了這首詞。
不用註意那穿林打葉的雨聲,何妨放開喉嚨吟詠長嘯從容而行。拄竹杖、穿芒鞋,走得比騎馬還輕便,壹身蓑衣任憑風吹雨打,照樣過我的壹生!
春風微涼吹醒我的酒意,微微有些冷,山頭初晴的斜陽卻應時相迎。回頭望壹眼走過來的風雨蕭瑟的地方,我信步歸去,不管它是風雨還是放晴。
註釋
定風波:詞牌名。
沙湖:在今湖北黃岡東南三十裏,又名螺絲店。
狼狽:進退皆難的困頓窘迫之狀。
已而:過了壹會兒。
穿林打葉聲:指大雨點透過樹林打在樹葉上的聲音。
吟嘯:吟詠長嘯。
芒鞋:草鞋。
壹蓑煙雨任平生:披著蓑衣在風雨裏過壹輩子也處之泰然。壹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料峭:微寒的樣子。
斜照:偏西的陽光。
向來:方才。
蕭瑟:風雨吹打樹葉聲。
也無風雨也無晴:意謂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中心思想
本首詞是作者被貶黃州的第三年所作。讀罷全詞,人生的沈浮、情感的憂樂,我們的理念中自會有壹番全新的體悟。只要堅守自己的精神世界,順境不驕,逆境不懼,就會少些煩惱,多些寧靜和快樂。作者以風趣幽默的筆調寫出途中遇雨所感所思,表達了樂觀曠達的生活態度。
創作背景
這首記事抒懷之詞作於宋神宗元豐五年春,當時是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的第三個春天。詞人與朋友春日出遊突遇風雨,詞人卻毫不在乎,泰然處之,吟詠自若,緩步而行。
作者簡介
蘇軾,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