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經典 - 《先秦散文·莊子·盜跖(節選)》原文鑒賞

《先秦散文·莊子·盜跖(節選)》原文鑒賞

《先秦散文·莊子·盜跖(節選)》原文鑒賞

孔子與柳下季為友①,柳下季之弟,名日盜跖②。盜跖從卒九千人③,橫行天下,侵暴諸侯④,穴室樞戶⑤,驅人牛馬,取人婦女,貪得忘親,不顧父母兄弟,不祭祖先。所過之邑,大國守城,小國入保⑥,萬民苦之。孔子謂柳下季曰:“夫為人父者,必能詔其子⑦;為人兄者,必能教其弟。若父不能詔其子,兄不能教其弟,則無貴父子兄弟之親矣⑧。今先生,世之才士也,弟為盜跖,為天下害,而弗能教也,丘竊為先生羞之⑨。丘請為先生往說之⑩。”柳下季曰:“先生言為人父者必能詔其子,為人兄者必能教其弟,若子不聽父之詔,弟不受兄之教,雖今先生之辯(11),將奈之何哉!且跖之為人也,心如湧泉(12),意如飄風(13),強足以距敵(14),辯足以飾非,順其心則喜,逆其心則怒,易辱人以言。先生必無往。”孔子不聽,顏回為馭(15),子貢為右(14)。往見盜跖。

註釋 ①柳下季:魯國大夫,姓展名禽,字季,封地在柳下;柳下季比孔子早近百牟,非同時人,可知這裏所謂“孔子與柳下季為友”,只是寓言。 ②盜跖:春秋末、戰國初時奴隸起義領袖;盜,對起義奴隸的蔑稱。 ③從卒:跟隨跖起義的人。 ④侵暴:以武力侵犯。⑤穴:鑿穴,穿破,樞,門軸。 ⑥保:通堡,小城。 ⑦詔:教誨。 ⑧無貴:不可貴。 ⑨竊:私下,暗自。 ⑩說(shui音稅):說服,勸說。 (11)雖:即使;辯,辯才,口才。 (12)心:指思想。(13)飄風:暴風,旋風。 (14)距:通拒,抵禦。 (15)顏回:孔子得意門生;馭,駕車。 (16)右:驂右;古時乘車,尊者居左,駕車者位中,居車右者為侍從。

今譯 孔子與柳下季是朋友,柳下季的弟弟,名字叫作盜跖。盜跖部下的士卒有九千人,橫行天下,以武力侵犯諸侯,破室入戶,趕走人家的牛馬,擄取人家的婦女,貪求財物,忘記親友,不關心父母兄弟,不祭祀祖先。凡是跖所經過的地方,大國嚴守城池,小國閉城自保,百姓為其所苦。孔子對柳下季說:“做父親的,壹定能教誨他的兒子;做兄長的,壹定能教育他的弟弟。倘若父親不能教誨兒子,兄長不能教育弟弟,那麽父子兄弟的親緣關系也就不可貴了。現在 先生您是當世的才智之士,弟弟卻是盜跖,是天下的大害,卻不能教育他,我私下為您感到羞愧。我請求替先生去勸說他。”柳下季說:“先生說做父親的壹定能教誨他的兒子,做兄長的壹定能教育他的弟弟,如果兒子不聽父親的教誨,弟弟不聽兄長的教育,即使有先生這樣的辯才,又有什麽辦法呢?況且,跖的為人,思想象泉湧壹樣恣肆橫流,意氣如暴風壹樣變化突然,他的強悍足以抵禦敵人,他的口才足以粉飾過錯,順從他的心意就高興,不順從他的心意就發惱,容易用言語侮辱別人。先生壹定不要去。”孔子不聽柳下季的勸告,讓顏回駕車,子貢做侍從,前去會見盜跖。

盜跖乃方休卒徒大山之陽①,膾人肝而哺之②。孔子下車而前,見謁者曰③:“魯人孔丘,聞將軍高義,敬再拜謁者。”謁者入通④,盜跖聞之大怒,目如明星,發上指冠,曰:“此夫魯國之巧偽人孔丘非邪?為我告之:‘爾作言造語⑤,妄稱文、武⑥,冠枝木之冠,帶死牛之脅⑦,多辭謬說,不耕而食,不織而衣,搖唇鼓舌,擅生是非⑧,以迷天下之主⑨,使天下學士不反其本⑩,妄作孝弟而僥幸於封侯富貴者也(11)。子之罪大極重,疾走歸(12)!不然,我將以子肝益晝哺之膳(13),。”孔子復通曰(14):“丘得幸於季(15),願望履幕下(16)。”謁者復通,盜跖曰:“使來前!”孔子趨而進(17),避席反走(18),再拜盜跖。盜跖大怒,兩展其足,案劍瞋目(19),聲如乳虎,曰:“丘,來前!若所言(20)。順吾意則生,逆吾心則死。”

註釋 ①休士卒:使士兵休息;大山,即泰山;陽,山的南面;古人稱山南日陽,山北日陰。 ②膾:細切;哺(bu音補),吃。③謁者:古代管通報的人。 ④入通:進去向跖通報。 ⑤作言造語:搬弄言語,指孔子到處遊說。 ⑥文:指周文王;武,指周武王。⑦帶:指束帶;脅,指牛兩脅的皮革。 ⑧擅:專,擅長。 ⑨主:君主,國君。 ⑩反:同返;本,指自然的本性。 (11)孝弟:指儒家推崇的對待父母兄弟的倫理規範;弟,同悌。 (12)疾:快。 (13)益:增加;膳,飯食。 (14)復通:再次通報求見。 (15)幸:榮幸。 (16)履:鞋。 (17)趨:小步快走。 (18)避席:指離開席位站著,以示尊敬;反走,從席位上下來退著走。 (19)案劍:手按寶劍;瞋目,瞪大眼睛。(20)若:汝,妳。

今譯 這時,盜跖正在泰山的南面休整士卒,切碎人肝當作食物吃。孔子下車走向前來,見到通報的人說:“魯國人孔丘,聽說將軍有高尚的正義感,恭敬地請妳轉達我拜見的請求。”通報的人進去向跖通報,盜跖聽說後大怒,眼睛瞪得象星壹樣亮,怒發沖冠,說:“這個人,就是魯國的巧偽人孔丘嗎?替我告訴他: ‘妳搬弄言語,虛妄地稱道文王和武王,頭上戴著裝飾華麗的帽子,腰中束著用牛皮做成的腰帶,大放厥辭,胡言亂語,不種地卻吃得很好,不紡織卻穿得講究,搖唇鼓舌,擅長制造是非,用來迷惑天下國君諸侯,使天下的學士不能回復自然的本性,虛假地作出孝敬父母、友愛兄弟的樣子,希望僥幸求得封侯,得到富貴。妳罪大惡極,趕快滾回去!不然,我將用妳的肝來加餐添菜’。”孔子再壹次請謁者通報求見,說:“我榮幸地與柳下季是朋友,希望能夠在帳前見到足下。”通報的人又壹次通報後,盜跖說:“讓他前來。”孔子小步快行走進帳內,恭敬地離開席位,退後幾步,再次向盜跖行禮。盜跖大怒,向前直伸兩腳,手按寶劍,瞪大兩眼,聲音猶如乳虎,說:“孔丘,到前面來!妳所說的話,順從我的心意則可以活命,違逆我的心意就讓妳死。”

集評 清·胡文英《莊子獨見》:“此種形容。便開後人小說派矣。”

清·劉鳳苞《南華雪心編》:“形容只是小說派頭。”

孔子曰:“丘聞之,凡天下有三德:生而長大①,美好無雙,少長貴賤見而皆說之②,此上德也;知維天地③,能辯諸物④,此中德也;勇悍果敢,聚眾率兵,此下德也。凡人有此壹德者,足以南面稱孤矣⑤。今將軍兼此三者,身長八尺三寸,面目有光,唇如激丹⑥,齒如齊貝⑦,音中黃呂⑧,而名曰盜跖,丘竊為將軍恥不取焉。將軍有意聽臣⑨,臣請南使吳越⑩,北使齊魯,東使宋衛,西使晉楚,使為將軍造大城數百裏,立數十萬之邑,尊將軍為諸侯,與天下更始(11),罷兵休卒,收養昆弟(12),***祭先祖(13)。此聖人才士之行。而天下之願也。”

註釋 ①長(chang音常):大,高大。 ②說(yue音悅):通悅。 ③知:通智;維,包羅。 ④辯:通辨,辨析。 ⑤南面稱孤:指作君王。 ⑥激丹:鮮明的朱砂;激,鮮明。 ⑦齊貝:整齊的珠子;貝,珠。 ⑧中(zhong音眾):合乎;黃鐘,古代六律中音調之壹。 ⑨臣:孔子自稱。 ⑩使:出使。 (11)與:為;更始,除舊布新。 (12)昆弟;兄弟。 (13)***(gong音恭):通供,供奉,祭獻。

今譯 孔子說:“我聽說,但凡天下的人有三種美德:生的身軀魁梧,相貌美好無雙,無論年少、年長、貴賤之人見了都喜歡他,這屬於上等美德;智慧能夠包羅天地,才能能夠辨析壹切事物,這屬於中等美德;勇猛、強悍、果斷、無畏,能聚集並率領士兵,這屬於中等美德。人凡是有其中任何壹種美德,就足足可以南面稱王了。現在,將軍兼有這三種美德,身高八尺三寸,面容神采奕奕,嘴唇猶如鮮明的丹砂,牙齒猶如整潔的珠貝,聲音洪亮,猶如黃鐘,而名字卻叫做盜跖,我私下替將軍感到羞恥,認為不該有這樣的名聲。將軍如果能夠聽從我的意見,我將為您向南出使到吳國和越國,向北出使到齊國和魯國,向東出使到宋國和衛國,向西出使到晉國和楚國,使他們為將軍建造數百裏大的城池,建立幾十萬戶的封邑,尊奉將軍為諸侯王,與天下諸侯壹起除舊布新,停戰休兵,收養兄弟,供奉祭祀祖先。這是聖賢才智之士的行為,也是天下所有人的願望。”

盜跖大怒曰:“丘,來前!夫可規以利而可諫以言者①,皆愚陋恒民之謂耳②。今長大美好,人見而悅之者,此吾父母之遺德也。丘雖不吾譽③,吾獨不自知邪?且吾聞之,好面譽人者④,亦好背而毀之⑤。今丘告我以大城眾民,是欲規我以利而恒民畜我也⑥,安可久長也!城之大者,莫大乎天下矣。堯舜有天下,子孫無置錐之地;湯武立為天子⑦,而後世絕滅;非以其利大故耶 ?且吾聞之,古者禽獸多而人少,於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晝拾橡栗⑧,暮棲木上⑨,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古者民不知衣服,夏多積薪⑩,冬則煬之(11),故命之曰知生之民(12)。神農之世,臥則居居(13),起則於於(14),民知其母,不知其父,與麋鹿***處,耕而食,織而衣,無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15)。然而黃帝不能致德(16),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17),流血百裏。堯舜作(18),立群臣,湯放其主(19),武王伐紂。自是之後,以強淩弱,以眾暴寡(20)。湯武以來,皆亂人之徒也。今子修文武之道(21),掌天下之辯(22),以教後世,縫衣淺帶(23),矯言偽行,以迷惑天下之主,而欲求富貴焉,盜莫大於子。天下何故不謂子盜丘,而乃謂我為盜跖?子以甘辭說子路而使從之(24),使子路去其危冠(25),解其長劍,而受教於子,天下皆曰孔丘能制暴禁非。其卒之也,子路欲殺衛君而事不成(26),身菹於衛東門之上(27),是子教之不至也(28)。子自謂才士聖人邪?則再逐於魯(29),削跡於衛,窮於齊(30),困於陳蔡(31),不容身於天下。子教子路菹此患,上無以為身,下無以為人,子之道豈足貴邪?世之所高,莫若黃帝,黃帝尚不能全德,而戰涿鹿之野,流血百裏。堯不慈(32),舜不孝(33),禹偏枯(34),湯放其主,武王伐紂,文王拘羑裏(35)。此六子者,世之所高也,孰論之(36),皆以利惑其真而強反其性情(37),其行乃甚可羞也。世之所謂賢士,伯夷叔齊。伯夷叔齊辭孤竹之君而餓死於首陽之山,骨肉不葬。鮑焦飾行非世(38),抱木而死。申徒狄諫而不聽(39),負石自投於河,為魚鱉所食。介子推至忠也(40),自割其股以食文公(41),文公後背之(42),子推怒而去,抱木而燔死(43)。尾生與女子期於梁下(44),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此六子者,無異於磔犬流豕操瓢而乞者(45),皆離名輕死(46),不念本養壽命者也。世之所謂忠臣者,莫若王子比幹伍子胥(47)。子胥沈江(48),比幹剖心,此二子者,世謂忠臣也,然卒為天下笑。自上觀之,至於子胥比幹,皆不足貴也。丘之所以說我者,若告我以鬼事,則我不能知也;若告我以人事者,不過此矣,皆吾所聞知也。今吾告子以人之情,目欲視色,耳欲聽聲,口欲察味,誌氣欲盈(49)。人上壽百歲,中壽八十,下壽六十,除病瘦死喪憂患(50),其中開口而笑者,壹月之中不過四五日而已矣。天與地無窮,人死者有時,操有時之具(51),而托於無窮之間(52),忽然無異騏驥之馳過隙也(53)。不能說其意誌(54),養其壽命者,皆非通道者也。丘之所言,皆吾之所棄也,亟去走歸(55),無復言之!子之道,狂狂汲汲,詐巧虛偽事也,非可以全真也(56),奚足論哉!”

註釋 ①規:規勸。 ②恒民:普通人。 ③不吾譽:不誇獎我;譽,稱譽。 ④好(hao音浩):喜好;面譽,當面稱贊人。⑤背而毀之:背地裏進行毀謗。 ⑥畜:養。 ⑦湯:商湯;武,周武王。 ⑧橡栗:橡樹的果實,可供充饑。 ⑨棲:棲息,這裏指住宿。 ⑩積薪:積攢柴草;薪,柴草。 (11)煬(yang音樣):烤火。 (12)生:指生存。 (13)居居:安靜的樣子。 (14)於於:悠然自得的樣子。 (15)隆:盛。 (16)致德:達到至德。 (17)蚩尤:傳說中的原始部落首領;涿鹿,今河北省涿縣。 (18)作:興起。 (19)放:流放,放逐。 (20)暴:侵暴。 (21)文武之道:指周文王、周武王所實行的壹套政治制度。 (22)辯:言論、輿論。 (23)縫:通逢;逢衣,寬而長大的儒服;淺帶,寬大的腰帶。 (24)甘辭:美好、動聽的言辭。 (25)危冠:高的帽子。 (26)衛君:指蒯聵。 (27)菹(zu音租):剁成肉醬。 (28)不至:不到。 (29)再:兩次;逐,被驅逐。 (30)窮:盡,指窮途末路。(31)陳、蔡:春秋時的小國。 (32)堯不慈:傳說堯曾殺死長子丹朱。(33)舜不孝:傳說舜曾放逐其父瞽叟。 (34)禹偏枯:指禹治水,四處奔勞,結果患了偏枯的疾病;偏枯,半身不遂。 (35)羨(you音有)裏:地名,商代監獄的所在地。 (36)孰論:深入地討論;孰,通熟。 (37)真:真性,本性;反,違背。 ( 3 8 ) 鮑焦:周時隱士,憤世嫉俗,以廉潔自居,不肯為天子作臣,也不肯遊說諸侯。子貢對他說:“吾聞非其政者不履其地,汙其君者不受其利。今子履其地,食其利,其可乎?”鮑焦回答:“吾聞廉士重進而輕退,賢人易愧而輕死。”於是抱樹站立枯幹而死;飾行,粉飾自己的行為;非世,不滿時事。 (39)申徒狄:殷商時人,傳說因不忍見紂亂,遂抱石投河而死,諫正事不詳。 (40)介子推:《左傳》作介之推,晉文公的忠臣;晉文公重耳因受驪姬陷害,出奔逃亡,途中饑餓困乏,無以為食,介子推割下股肉給文公充饑。後文公復位,封賞出奔時的追隨者,卻忘了介子推。介子推於是到綿山隱居,文公得知後派人追尋,介子推避而不見,文公遂命放火燒山,企圖強迫他出來,但介子推執意不出,終抱樹燒死。 (41)股:大腿。 (42)背:背棄。 (43)燔,燒。 (44)尾生:壹作微生,《戰國策》作尾生高,以守信用著名;期,約會;梁,橋。 (45)⑩磔犬:被裂屍的狗;磔(zhe音哲),分裂牲體以祭神;流豕,扔在水裏的死豬,操瓢而乞,拿著瓢討飯, (46)離:通罹;罹名,指因追求名聲而受難。 (47)王子比幹:商紂王的叔父,因忠諫而被紂王剖心;伍子胥,姓伍名員,吳王夫差的忠臣,因反對夫差與越王勾踐講和,被賜劍自殺,死後屍體被裝入袋子,拋入江中。 (48)沈:同沈。 (49)盈:充沛。 (50)瘦:當為瘐字之誤;瘐,病。 (51)操:持;有時之具,指有限的生命。 (52)托:寄托;無窮之間,指天地。 (53)忽然:迅速的樣子;騏驥,駿馬;隙,縫隙,空隙。 (54)說(yue音悅):通悅。 (55)亟(ji音吉):急。(56)全真,保全人的真正的本性。

今譯 盜跖十分憤怒,說:“孔丘,向前來!凡是可以用利祿規勸,用言辭諫正的人,都可以稱之為愚昧淺陋之人。現在我身軀魁梧,面目美好,人人見到都高興,這是父母遺傳給我的。孔丘即使不誇獎我,我難道自己就不知道嗎?而且我聽說,喜好當面誇獎人的人,背地裏則喜歡毀謗人。現在妳應允我將擁有大城與眾民,是想以利祿規勸我,從而把我當作愚昧之人來收買,這怎麽能夠長久下去呢?最大的城,沒有比把天下當作城再大的城了。堯和舜擁有天下,他們的子孫卻沒有立錐之地;商湯與周武王立為天子,他們的後代卻被滅絕;這不正是他們貪圖大利的緣故嗎?況且我聽說,遠古的時候,禽獸多而人民少,因此人民都架木巢居於樹上,躲避禽獸,白天拾橡樹的果實作為食物,夜晚便住宿在樹上,所以稱他們為有巢氏之民。古時候人民不知道穿衣服,夏天多多積攢柴草,冬天用來烤火取暖,所以稱他們為懂得生存的人民。神農的時候,人們睡覺則安靜,沒有打擾,起來活動則悠然自得,人們只知道有母親,不知道有父親,和野獸生活在壹起,耕種土地獲得食物,織布制作衣服,人與人之間沒有相互傷害之心,這是道德極盛的社會。然而黃帝卻不能達到這種至德社會,在涿鹿的原野與蚩尤作戰,血水橫流百裏。堯與舜興起後,設立百官,商湯流放了他的國君,武王殺死了商紂。從此以後,社會上充滿了以強淩弱,以多數侵暴少數的現象。自商湯、周武王以降,都屬於作亂壹類的人了。現在,妳研究周文王、周武王所實行的壹套政治制度,掌握著天下的輿論,用來教育後世,穿著寬大的儒服,系著寬大的腰帶,言行虛偽做作,用以迷惑天下的君主,求取富貴,盜賊中沒有比妳再大的了,天下人為什麽不叫妳為盜丘,而稱我為盜跖?妳用動聽的言辭說服子路,讓他跟隨著妳,使子路摘掉高高的帽子,解下長劍,接受妳的教誨,因而人們都說妳能禁暴止非。到最後,子路想殺衛君救孔悝,事情沒有成功,自己在衛國東門之上被剁為肉泥,這正是妳教育失敗的地方。妳自以為是才智之士、聖明之人嗎?可卻被魯國驅逐過兩次,被衛人鏟除留下的腳印,在齊國毫無出路,在陳、蔡之間遭到圍困,天下幾乎沒有妳容身的地方,妳教育下的子路,竟遭到了被剁為肉醬的禍患,作師長的,無處安身,作門徒的,不能立足人世,妳所宣揚的那壹套理論難道值得尊崇嗎?世上最受崇敬的,沒有能超過黃帝的了,黃帝尚不能達到全德,而與蚩尤在涿鹿的原野上作戰,血水橫流百裏。堯殺子不慈,舜放逐父親不孝,禹四處奔勞得了半身不遂之病,商湯流放他的君主,武王攻殺商紂,文王被囚禁於羑裏。這六個人,都是世上所推崇的,若深入地去評論他們,都因貪圖利而迷亂了本性,從而強迫他們違背自然的性情去行事,這種作法太令人感到羞恥了。世上所說的賢士,是伯夷、叔齊。伯夷叔齊辭去孤竹國的君位,後來竟餓死在首陽山上,屍骨得不到埋葬。鮑焦粉飾自己的言行,不滿時事,抱在樹上最終枯死。申徒狄諫正國君,國君不聽,便背著石頭投河而死,屍體被魚鱉所吞食。介子推是最忠的臣子了,他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給文公充饑,文公後來封賞有功之人時,忘記了他。子推便發怒而離開文公,後來抱在樹上被燒死。尾生與壹位女子相約在橋下相見,女子沒有來,大水來到而尾生不離開相約的地點,抱在橋柱上被淹死。這六個人,與裂屍的狗、扔在水裏的死豬、拿著瓢討飯的乞兒相比,沒有什麽兩樣,他們都是看重名聲而輕生、不顧念自己的本性、不保養自己生命的人。世上所說的忠臣,沒有能超過王子比幹伍子胥的了。然而伍子胥被殺,屍體沈於江中,比幹被挖心而死,這二個人,是世上所說的忠臣,但最終不免為天下有道之人所譏笑。由以上所說來看,從黃帝到伍子胥、比幹,都不值得推崇。孔丘用來說服我的,如果告訴我以鬼神之事,那是我所不知道的;若告訴我以人世社會上的事,不過就是這些,都是我所知道的。現在我告訴妳人的性情,眼睛想要看到美麗的顏色,耳朵想聽到美妙的聲音,嘴想嘗到甘美的味道,誌氣想要充沛。人壹生中上壽為壹百歲,中壽為八十歲,下壽為六十歲,除去疾病、死喪、憂患,其中開口而笑的時間,壹月之中不過四五日而已。天與地是無窮無盡的,人從生到死是有壹定期限的,拿有限的生命寄托於天地之間,猶如駿馬馳過縫隙壹樣。不能使自己心情舒暢,不能頤養自己的壽命,都不是通曉大道的人。孔丘,妳所說的那些,都是我所拋棄的,妳趕快離開這裏回去,不要再說了!妳的那些道理,都是奔走鉆營、虛偽巧詐的東西,並不能用來保全人的本性,那裏值得壹談呢!”

集評 清·林雲銘《莊子因》:“(評‘好面譽人’二句)二語確是至言,世間面諛腹誹之輩,亦強盜所痛絕。”

清·劉鳳苞《南華雪心編》:“(評“吾獨不自知”句)當面奉承,盜跖不受,絕倒。”

孔子再拜趨走,出門上車,執轡三失,目芒然無見①,色若死灰,據軾低頭②,不能出氣。歸到魯東門外,適遇柳下季。柳下季曰:“今者閼然數日不見③,車馬有行色,得微往見跖也④?”孔子仰天嘆曰:“然”。柳下季曰:“跖得無逆汝意若前乎⑤?”孔子曰:“然。丘所謂無病而自灸也⑥,疾走料虎頭⑦,編虎須,幾不免於虎口哉!”

註釋 ①芒然:失神的樣子;芒,通茫。 ②據軾:靠著車前的橫木;軾,車前橫木。 ③闕:空缺,不在。 ④得微:猶莫非;微,無。 ⑤若前:象過去說過的那樣。 ⑥灸:針灸。 ⑦料:通撩。

今譯 孔子壹再拜辭盜跖快步而走,壹出門便登上車子,三次都沒有拿住馬韁繩,眼光失神,什麽也看不見,臉色猶如死灰,靠著車前的橫木低著頭,不能出氣。回到魯國東門外,恰好碰見了柳下季。柳下季說:“現在許多天沒有見到妳,妳的車馬有遠途行走的樣子,莫不是到跖那裏去了?”孔子仰天嘆口氣說:“是的。”柳下季說:“跖是不是象我以前所說的那樣,違背了妳的心意呢?”孔子說:“是的。我這叫做自己沒有病卻給自己針灸,自找苦吃,快步跑去撩弄虎頭,編老虎的胡須,險些被老虎吃掉。”

集評 宋·歐陽修:“疊三句收束,文亦奇。”

宋·王安石:“語鋒略與《史記·日者傳》,相似,其文肆而逸。”

宋·陸秀夫:“此章詞雄氣逸,如洪源疾註,不可壅遏。”(以上三條見劉鳳苞《南華雪心編》)

總案 跖與孔子的論辯,是《莊子》全書中情節最完整、最曲折、人物個性最鮮明、形象最生動的壹段故事。前人已指出,《盜跖w》開了中國古典小說的先河,是頗有見地的。作者描寫跖w和孔子,很註意選擇最能體現人物性格的動作、語言進行刻畫。如寫跖聞說孔子來訪,“大怒,目如明星,發上指冠”,喝道:“疾走歸,不然,我將以子肝益晝哺之膳!”見到孔子後,又“兩展其足,案劍嗔目,聲如乳虎”,寫得如見其人,如聞其聲,處處顯示了跖威武強橫的性格特點。而寫孔子,則通過他不聽柳下季勸告,壹而再,再而三地懇求謁見跖,見到跖時又表現出壹副謙恭之態,最後落魄而歸、“目芒然無見,色若死灰,據軾低頭,不能出氣”等細節,生動地寫出了孔子先是自信,後又無可奈何,茫然若失的心理變化過程。這種描寫手法,對後世小說有很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