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經典 - 中國目前的農業環境問題有哪些?請舉例討論,並提出相應對策。

中國目前的農業環境問題有哪些?請舉例討論,並提出相應對策。

糧食安全的基本概念

糧食安全的概念最早是由糧農組織在1974年提出的。20世紀70年代世界經歷了嚴重的糧食危機後,在羅馬舉行的世界糧食大會上,糧農組織理事會通過了《世界糧食安全國際協定》,認為確保世界糧食安全是壹項國際責任,要求有關國家“確保世界在任何時候都能供應足夠的基本糧食,以避免嚴重的糧食短缺,並確保糧食生產的穩步擴大,以減少產量和價格的波動。”協議提出,世界糧食庫存的最低安全標準是65438+當年糧食消費量的08%,這是目前經濟學家經常引用的糧食庫存與消費量之比。低於這壹標準,糧食安全被視為受到威脅。當時對糧食安全的定義是:“保證任何人在任何時候都能獲得足夠的生存和健康所需的食物。”1983年4月,糧農組織世界糧食安全委員會通過了總幹事愛德華·薩烏馬提出的糧食安全概念,內容如下:“糧食安全的最終目標應是確保所有人在任何時候都能購買和負擔得起他們所需的基本糧食”。這個概念有三層含義,即(1)產量保障;(2)供應保證;(3)有購買力的需求保障。

65438-0996,中國家領導人出席了糧農組織在羅馬舉行的世界糧食安全峰會。會議通過的《羅馬宣言》對糧食安全作出了新的表述:“只有當所有人都能在任何時候從物質上和經濟上獲得足夠的、安全的和有營養的食物,以滿足他們積極健康生活的飲食需要和食物偏好,糧食安全才能實現。。在這次會議上,中國政府向世界承諾確保中國的糧食安全。

目前我國糧食安全的目標有兩層含義:(1)暫時不單純追求數量的增加,但不能破壞產能,壹旦糧食短缺,可以增加產量;(2)目前,我國城鄉仍有部分居民生活困難,糧食供應得不到保障,或者有購買力的消費得不到保障;(3)部分地區仍存在糧食不安全問題。

1.1從生產要素來看,

中國的人口將在未來幾十年內達到頂峰,而耕地的可用性將會下降。根據現有統計,1996年全國實際耕地比1980年減少383.87萬公頃。1999年,雖然國家重新調控調整的耕地數量比上壹年增加了1.30392億公頃,但耕地減少的趨勢是客觀事實。2000年,中國人口已達65438+2.95億,每年凈增人口將超過1.0萬。按照這個增長速度,30年後中國人口將達到6543.8+0.6億的峰值。同時,為了保證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不會繼續惡化,近幾十年不允許過度開發新的耕地。糧食增產的主要手段只會局限於改良品種、提高復種指數、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等科技手段。目前的耕地水平也難以保證,因為未來我國農村城鎮化的速度將是AD,部分農民將離開農業生產進入城鎮,必然導致城鎮規模和數量的擴大,道路和工業企業的占用也將不斷擴大。這些因素將制約中國糧食生產的持續增長。

從消費角度看1.2

隨著我國城鄉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糧食消費將呈現剛性增長趨勢。目前,我國剛剛走過溫飽階段,城鄉居民人均食物消費水平還比較低,食物供給總體處於較低水平。壹般西方發達國家人均糧食消費是中國的2-3倍,中國糧食消費僅處於全球人均消費的中等水平。而且中國還有3000多萬人沒有脫貧,脫貧後的地區仍然存在貧困的現象。當全國人民的經濟生活進入小康社會,糧食的人均消費量必然會大幅增加。社會經濟發展也會導致大量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社會發展和城市化是影響糧食需求的重要因素."[4]這種社會發展必然導致人均直接和間接食物消費總量的大幅度增加。

1.3區域糧食供求差異較大。

全國年均糧食余糧超過1萬噸的有黑龍江、吉林、河南、湖北、安徽、江蘇、河北、江西、內蒙古、山東等省(區)。西北地區糧食略有短缺。廣東、廣西、四川、福建、浙江、雲南、北京等大部分南方和沿海余糧地區缺口較大。區域糧食供求差異給糧食流通帶來壓力。按照總宣言,供需應該是平衡的,但是地區之間的余缺數量有增加的趨勢,成為明顯的主產區和主銷區。70年代缺糧省出現糧荒——n最多282萬噸,余糧省最大余糧291萬噸。“八五”期間,缺糧省缺口擴大到732萬噸,余糧大省余糧達到946萬噸。區域供求差異對於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來說不是壹個嚴重的問題,對於中國這樣市場經濟不完善的國家來說卻是壹個突出的問題。

1.4糧食品種結構矛盾突出。

近10年,我國糧食品種增長最快的是玉米,增長了1.28倍,而小麥僅增長了10%左右,水稻增長了40%左右,雜糧產量下降。小麥和大米的消費增長較快,大米大量過剩。生產和消費不能同步增長的主要原因是過去實施的政策目標是數量的增加,忽視了品種間的協調。目前糧食總量平衡有余,品種間結構性矛盾顯現。目前,我國大量劣質早秈稻、劣質春小麥、玉米滯銷,部分糧食老化嚴重。

1.5國際市場對中國的壓力越來越大。

根據中美貿易協定,中國糧食貿易將實行關稅配額管理,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五年內逐步放開市場,基本實現糧食和其他農產品的互惠自由貿易。這種自由貿易體系為國家經濟發展提供了機遇,但對中國農業等落後產業卻是嚴峻的考驗。失去價格優勢的中國小規模農業基本法,與現代西方大規模集約化農業競爭。如果處理不當或處理不當,以糧食生產為核心的農業將遭受嚴重損失,主要是生產能力的破壞。

2中國糧食生產和市場不安全分析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糧食總供給經歷了壹個明顯的“多-少-多”的曲折過程,造成了糧食價格“過低-暴漲-過低”的現象,即從1991到1993,可視為糧食供過於求;從1994到1996,可以算是菜荒;從1997到2000年,我國糧食階段性供大於求。食物過多或過少都可以視為不安全因素。風險的結果將由生產者和消費者共同承擔,國家的補貼、賬戶等手段實際上最終將落到城鄉生產者和消費者身上。高價的風險會落在消費者身上,低價的風險會落在生產者身上。

2.1糧荒影響深遠。

中國經歷了幾十年的糧食短缺。雖然建國後,中國基本解決了幾億人的吃飯問題,但只是低水平、低標準的解決。沒有人會忘記那段因政策失誤和天災人禍導致糧食嚴重短缺的時期。世界上沒有壹個國家像中國人民那樣懂得“民以食為天”。真相。所以至少幾代人不會輕視糧食問題。到現在,很多經濟學家都不敢輕言中國的糧食供應已經過去了。雖然從調查、估算、預測、統計等等數據來看,糧食庫存和農民庫存差不多夠用壹年,但大多數人寧願相信其中壹定有“水分”。短缺是真正的危險,是第壹不安全因素。

2.2糧食生產和供應階段供過於求

應該說,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因為改革開放,中國的工業生產能力和農業生產能力得到了加強;第二種政策傾斜,如省長負責制、保護價收購糧食等,是國家明顯向糧食生產傾斜、保護糧食生產能力的重要舉措;第三是科技的驅動力。新品種、新的科學種植技術和方法以及化肥農藥的合理使用得到廣泛采用,科技對糧食生產的貢獻顯著加強;四是糧食復種指數不斷提高,冬小麥種植面積和水稻種植面積明顯北移,使有限的耕地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第五,中國確立了基本依靠自己解決口糧問題的基本國策。

有專家認為,目前,糧食階段性供大於求,是壹種令人愉快的負擔。糧食多了確實是好事,但是糧食多了導致的下降,卻讓農民增產不增收。糧賤傷農,必然導致農民對種植失去信心。既然種糧不能給農民帶來實實在在的經濟利益,那麽按照市場經濟規律,原本投入糧食生產的人力、物力、財力就會轉移到其他部門。這後期對基本糧食生產能力的影響形成了潛在的不安全因素。

2.3面對國際廉價農產品的沖擊

隨著中國加入WTO,也面臨著國際廉價農產品對國內市場的強烈沖擊。這種影響主要表現在進口農產品增加,國內價格隨國際價格波動。失去價格優勢後,大量農產品的湧入將嚴重影響中國的經濟發展。。像進口資本壹樣,進口糧食的消費並沒有增加資本存量。因此,進口糧食對外匯的占用會導致投資水平下降,經濟增速快速下滑。因此,糧食進口的機會成本很高。

2.4自然災害的影響

自然災害是不可預測的。根據多年的實際情況,像中國這樣幅員遼闊的國家,每年總會有壹些地區遭受不同程度的災害,總會有壹些地區獲得豐收。所有主要糧食品種同時減產,實屬罕見。全國性的自然災害是偶然的。應該註意的是糧食總量供給過多和不足帶來的隱患和風險,以及建立防範這種風險的機制。

2.5二元經濟結構是糧食不安全的根源。

中國二元經濟結構的特征越來越明顯,工業化程度相對較高的東部和農業生產落後的西部之間的反差越來越大。從建國初期開始,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就非常深刻。當時說要消除三大差別:工農差別,腦體差別,城鄉差別。我們現在說的二元經濟結構,只是把問題上升到壹個更高的層次,基本上就是工人和農民的區別。工農差距越來越大,將嚴重影響中國經濟的均衡穩定發展。“二元結構條件下傳統農業的主導地位是我國發展企業的最重要特征。農業的發展也是消除二元結構,使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過程。”[6]西方經濟學家的木桶理論可以很好的解釋這個問題,但是對於中國來說,農業的根本木材就是桶上的木板,簡直就是桶底。木桶的板子其實已經夠長夠結實了,只有農業的桶底還不穩。在第二種經濟結構下,由於農業生產者無法承受過低的糧食市場價格,城市居民也無法承受過高的糧食市場價格。事實上,宏觀調控可以選擇的價格範圍很窄。過高或過低都會分別傷害旱作農業。農業是弱勢壹方,但卻是壹個龐大的群體;相對來說,產業是強勢的壹面,但由於體制等原因,也有脆弱的壹面。

3中國糧食安全的幾個關鍵點

關於中國糧食安全的具體內容有不同的理解,但目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點應該在10年和30年內。10年內,中國將面臨重大挑戰。第壹,入世後,與國際市場的自由貿易競爭將對農業和糧食市場產生沖擊,我國人口與資源的矛盾將繼續加劇,因此10年是壹個關鍵時期。放眼三十年,是因為國內外專家預測。中國人口將在39年達到頂峰,因此中國糧食問題的最終考驗將在30年後揭曉。在這30年裏,中國的國民經濟結構也將結束二元經濟結構向工業化的轉變。綜合各方面的不同意見,中國的糧食安全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3.1糧食種植面積的安全範圍

糧食種植面積的本質問題是耕地面積。表面上是每年播種和收獲的糧食數量,深層次的問題在於可用耕地的有限性,隱含著可持續發展的環境問題。

目前農業專家認為,我國糧食種植面積的警戒線是654.38+0.65億畝,我國糧食種植面積在654.38+0.999和2000年這兩年都低於這條警戒線,大約是654.38+0.607億畝。有兩個問題需要深入細致地研究。第壹,糧食的耕種面積不壹定和收獲面積壹樣,存在復種指數問題。第二,這個警戒線的數字是壹個平均線,也就是說,並不壹定要求每年都必須保持在這個數字以上,但是平均年限很難確定。

3.2年均糧食產量和安全範圍的增(減)串

上世紀90年代末,我國糧食年產量保持在5億噸左右,糧食產量的增加使得庫存積壓嚴重。庫存使得糧食價格走低,農民增收困難,隱藏著破壞糧食生產能力的隱患。因此,糧食產量的年增長率或遞減率應該是保障糧食安全的壹個重要指標。

糧食產量增減率的實質是消費增長率。

3.3人均糧食占有量

要明確人均糧食占有量,首先要明確糧食的含量。比如中國把大豆和土豆算作糧食,在計算人均糧食占有量時,就會和國際通行的糧食概念不壹樣。因此,人均糧食占有量應以糧食為基礎計算。目前,按中國年均糧食總產量計算,人均糧食占有量約為350公斤。壹些農業專家認為,未來10年,中國人均糧食占有量保持在400公斤是安全的。這個數字是西方發達國家的60%左右,相對保守,符合中國國情。與人均糧食量直接相關的是人均糧食量和人均副食品(主要是肉禽蛋)量,這兩個數字是相互有關系的。另外,安全是壹個動態的概念,不同的經濟發展水平或時期有不同的安全觀。至少可以定義為基本保障、小康保障和富裕保障。

3.4糧食自給串問題

糧食自給率的實質是進口糧食占總產量的比重。壹般認為,中國的糧食自給率應該保持在95%以上,那麽進口糧食應該保持在5%以下。如果總產量是5億噸,進口量應該在2500萬噸以內。從我國糧食供大於求的現狀來看,主要問題是多出口糧食,但10不壹定是這樣,進口壹些糧食是必然趨勢;而中國在10年內每年進口2500萬噸糧食幾乎是不可能的,應該說應該有把握保證95%以上的糧食自給。此外,什麽樣的食物是自給自足還有待討論。日本和韓國都將大米自給率保持在95%以上,而飼料糧油則大量進口。雖然中國不可能效仿日韓的糧食政策,但如果不能保證95%的自給率,首先要考慮主糧的自給率,這是毋庸置疑的。

目前,國家把糧食作為壹種特殊的商品,由政府進行保護。主要是擔心國家間的政治經濟矛盾導致貿易禁運等制裁,威脅國家糧食安全。然而,從歷史上看,壹個國家因貿易禁運而引發糧食安全危機的案例很少。相反,近年來,在國際糧食貿易中,我們可以看到各國政治經濟矛盾導致的買方制裁的影子。國際糧食市場的買方處於主動地位,政治關系好的國家之間的糧食貿易量也比較大。壹些國家甚至將從糧食出口國購買糧食與其他政治和外交目標聯系在壹起。這個趨勢值得註意。如果看好國際糧食市場,糧食貿易供大於求的局面將長期存在,買方制裁將存在。

3.5糧食儲備

中國的糧食庫存包括三部分,即國家儲備庫存、商品周轉庫存和農民手中的余糧。國內外經濟學家關註的是國家儲備庫存的數量,而忽略了商品周轉庫存和農民手中儲存的糧食。根據糧農組織對壹國糧食期末庫存安全邊界的理解,認為庫存與消費之比應為18%。國內有農業專家認為,在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到位、調控機制完備的前提下,500億斤在中國的糧食儲備即國家儲備中是足夠的;而且多年來,用於宏觀調控的糧食沒有哪壹年超過這個數量。其實這並不符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可以肯定的是,中國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將是壹個長期的過程,可能不存在到位不到位的問題。改革到位是理想,也是真理。但是,中國糧食流通體制的改革只能是漸進的。當改革趨向預定目標時,國內外經濟環境會發生新的變化。根據這些變化,將調整改革目標和方向,提出新的目標。

因此,中國糧食儲備的規模至少應該是1,000億斤。隨著改革的深入,農村人口將大量湧入城市,從糧食生產者變為糧食消費者,糧食供給壓力將逐步加大。儲備多了,就要主動。緊平衡和短缺給中國經濟帶來壓力的情況不應重演。

3.6食品對人類健康和安全的影響

據了解,美國農產品中轉基因食品和油品的比例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目前在美國很難區分轉基因產品和非轉基因產品。從日本和韓國進口的美國糧食中發現了不利於人體健康的轉基因成分,特別是美國專門研制的飼料專用糧產品,也混在食品中供人食用。因此,轉基因產品對人體健康造成的不安全因素確實存在。

近年來,轉基因科學研究在農業領域取得了很大進展。美國在農產品轉基因的科研和實踐方面走在世界前列,為人類做出了巨大貢獻。目前美國生產的棉花中,轉基因產品已經達到61%;大豆轉基因產品達到54%;轉基因玉米產品達到25%。

從理論到實踐,基因科學已經從壹個自然科學問題發展成為壹個社會和經濟問題。當領先的美國轉基因農產品與其他過剩農產品壹起湧入世界市場時,以轉基因商品可能對人畜產生不利影響為由,地區貿易保護的呼聲強烈。事實上,科研領域的轉基因研究與國際貿易中轉基因農產品的爭議、排斥和糾紛是兩個不同的問題。

4保障中國糧食安全的措施

4.1生產能力保護

朱镕基總理多次強調,“保護糧食生產能力,確保糧食安全繼續進行戰略性調整,增加農民收入。“所謂保護生產能力,就是用來種植糧食的耕地,可以暫時用來種植其他經濟作物,需要生產糧食的時候隨時可以用來種植糧食作物。如果這個產能落實到糧食耕地面積上,應該維持在654.38+0.65億畝的水平。

4.2保證壹定的糧食產量和平均增長率。

專業人士對糧食產量平均增長率的理解不同,但有兩點可供參考。第壹,必須大於人口增長率;第二,必須大於消費增速。另壹個可供參考的數字是國民經濟增長率。因為中國經濟增長中工業增長速度總是大於農業增長速度,所以糧食總產量的平均增長速度肯定要低於國民經濟增長速度。因此,這裏提出糧食總產量的平均增長率應大於消費增長率,低於國民經濟增長率。可能在4%到7%之間。

4.3確保人均糧食占有量不斷增加。

據中國農業經濟專家預測,到2005年,中國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將下降到44%,這意味著5年內將有2億多人轉變為城市人口,從糧食生產者轉變為消費者。

隨著我國農業現代化水平的不斷提高,電力、化肥、農藥、機械的使用水平將大幅提高。目前農業生產效率已經比20年前提高了3倍左右,而且還會繼續提高,以保證農村人口在減少的情況下仍然能夠增加糧食供給。

4.4將糧食平臺的自給目標聚焦在主糧(小麥和大米)品種上。

這個目標主要是應對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必須遵守國際貿易規則。同時,要保證中國農業不受到國際市場的過度沖擊也是非常困難的。日本、韓國、西歐都有壹套應對國際貿易規則的成功之道,值得研究和借鑒。

4.5盡快建立可靠的糧食市場信息系統。

建立糧食市場信息系統,如宏觀調控信息系統、糧食市場監測系統、糧食供求預測系統和指導農民調整農業生產結構的信息系統,已成為壹項十分緊迫的任務,需要農業氣象、農業生產、農業科技、糧食、統計、交通、質量監督檢驗等部門協調配合。然而,目前的情況很不理想,其制約因素主要在於各自為政、互不聯系的部門。很多信息部門和機構壹哄而上,造成極大浪費,卻沒有形成全面可靠的權威信息,信息垃圾多,優秀信息少。

最後,總結並提出了中國糧食安全的基本概念:

總量平衡:最近兩三年年產量4.6-4.8億噸。

基本自給:10年糧食進口不到總產量的5%。

消費穩步增長:糧食消費增速高於人口增速。

合理庫存:國儲庫存保持在1萬億斤以上。

價格適中:綜合價格水平變化小於前5-7年平均價格的8-10%。

中國糧食安全問題的最終解決需要我國國民經濟的二元經濟結構向工業化和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這兩個轉變基本完成後,中國的糧食安全和風險機制就形成了。屆時,糧食安全將更少依賴人為因素,更多依賴市場因素,形成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