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弧燈不實用,我壹定要發明壹種燈光柔和的電燈,讓千家萬戶都用得上.”愛迪生暗下決心.於是,他開始試驗作為燈絲的材料:用傳統的炭條作燈絲,壹通電燈絲就斷了.用釕、鉻等金屬作燈絲,通電後,亮了片刻就被燒斷.用白金絲作燈絲,效果也不理想.就這樣,愛迪生試驗了1600多種材料.壹次次的試驗,壹次次的失敗,很多專家都認為電燈的前途黯淡.英國壹些著名專家甚至譏諷愛迪生的研究是“毫無意義的”.壹些記者也報道:“愛迪生的理想已成泡影.”
面對失敗,面對有些人的冷嘲熱諷,愛迪生沒有退卻.他明白,每壹次的失敗,意味著又向成功走近了壹步.
愛迪生把壹根炭化棉線裝進了燈泡.此時,夜幕降臨了,愛迪生的助手把燈泡裏的空氣抽走,並將燈泡安在燈座上,壹切工作就緒,大家靜靜地等待著結果.接通電源,燈泡發出金黃色的光輝,把整個實驗室照得通亮.13個月的艱苦奮鬥,試用了6000多種材料,試驗了7000多次,終於有了突破性的進展.
但這燈究竟會亮多久呢?1小時,2小時,3小時……這盞電燈足足亮了45小時,燈絲才被燒斷.這是人類第壹盞有實用價值的電燈.這壹天——1879年10月21日,後來被人們定為電燈發明日.
“45小時,還是太短了,必須把它的壽命延長到幾百小時,甚至幾千小時”愛迪生沒有陶醉於成功的喜悅之中,而是給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經過進壹步試驗,愛迪生發現用炭化後的日本竹絲作燈絲效果最好.壹於是,他開始大批量生產電燈.他把生產的第壹批燈泡安裝在“佳內特號”考察船上,以便考察人員有更多的工作時間.此後,電燈開始進行尋常百姓家.
後來,人們便壹直使用這種用竹絲作燈絲的燈泡.幾十年後,又對它進行了改進,即用鎢絲作燈絲,並在燈泡內充入隋性氣體氮或氬.這樣,燈泡的壽命又延長了許多.我們現在使用的這是這種燈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