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經典 - 中國古代有哪些朝代遷都?

中國古代有哪些朝代遷都?

幾次比較有名的朝代遷都!

1、商朝的盤庚遷殷

盤庚即位時,商朝經過幾代內亂(即九世之亂),政治腐敗,貴族奢侈,王室內爭激烈,階級矛盾尖銳,加上天災頻繁,面臨著嚴重的危機,盤庚為了挽救商王朝的衰亡,決定放棄原來的都城,遷都到荒蕪的殷,以抑制貴族的奢侈,緩和階級矛盾,並減經些自然災害。在此之前,商民族已經經歷了十幾次的遷徙。有時是因為土地荒蕪,有時因為河水泛濫,有時因為外族奇襲,有時因為內部矛盾。為了緩和社會矛盾,擺脫政治困境,他不顧壹些貴族的反對,決心選擇壹個有長遠發展前途的地方重振朝綱。當他得知安陽(當時稱北蒙)壹帶土肥水美,山林有虎、熊等獸,水裏有魚蝦時,就決心到此來發展。為了動員遷都,他曾發表壹個重要的演講。“星火燎原”壹詞即由此次演講內容凝練而成。貴族們竭力反對遷都,盤庚就發布文告,嚴厲命令他們服從,終於,馬蕭蕭,車轔轔,他率眾西渡黃河,來到了安陽,史稱“盤庚遷殷”。遷到殷後,他又以強硬手段制止了貴族們搬回舊都的企圖。《尚書·盤庚》就是他在遷殷前後的的講話記錄。他還提倡節儉,改良風氣,減輕剝削,終於安定了局面。奴隸的血汗勞動,使殷發展成為壹個十分繁榮的都市,此後270多年,商的都城壹直在這裏,商朝也被稱為殷朝殷商。

2、北魏孝文帝遷都

孝文帝(467-499年),姓拓跋,名宏,獻文帝之子,他是北魏傑出的君主。三歲時即被立為太子。公元490年,文明太後駕崩,二十四歲的孝文帝開始親理朝政。雖然祖母生前對他很不信任,但他掌權後,在政治上卻是其祖母的肖孫,他繼文明太後之後,為使北魏統治長治久安,繼續推行改革措施,主要是用漢化來鞏固北魏的統治。

為了便於接受漢族文化,消除鮮卑族與漢族之間的隔閡,以便進壹步拉攏漢族地主士大夫,加強對中原地區的統治,鞏固北魏政權,孝文帝決心把都城從平城(今山西大同),遷到洛陽。

遷都洛陽在北魏朝廷上引起很大的震動,許多鮮卑貴族堅決反對遷都,這使孝文帝想起幾十年前,北魏統治者就多次急欲遷都,屢遭反對而不成,因此,孝文帝決定此次遷都先不宣布,他召集群臣,宣布調集軍隊,大舉南征,這壹提議立即遭到以任城王拓跋澄為首的文武百官的反對。退朝之後,孝文帝單獨留下拓跋澄密議,對他講明南征是假,意在率眾人遷都洛陽,並講明遷都對北魏統治的重要性,使拓跋澄醒悟過來,轉而支持孝文帝的遷都行動。

493年,孝文帝親率步騎兵三十萬人,並攜文武百官壹同隨駕親征,渡過黃河,進駐洛陽。9月的壹天,秋雨連綿,文武大臣的心情也十分沈重,他們不知道如何阻諫皇帝的南征,但他們記取太武帝南征劉宋大敗而歸的教訓,準備全力阻諫。孝文帝此時全副戎裝,騎在馬上,下令三軍出征。這時大臣穆泰翻鞍下馬,跪在拓跋宏馬前,叩頭諫止進軍,隨後陸睿和文武大臣也都下馬,紛紛跪下,請求皇帝不要南征。孝文帝怒斥道:“聯傾全國之師,揮軍南下,已為天下***知,今若無功而返,豈不被天下人恥笑,我意已決,誰再阻止,定斬無赦。”這時支持孝文帝遷都的大臣王肅說:“陛下,出師平城時,並未曉諭天下是為了南下攻齊,今大軍已到洛陽,依臣之見可否告諭天下,陛下此行乃是為了遷都洛陽,然後再徐圖班師平城。”拓跋宏聽罷,換了口氣說:“這次南征,興師動眾,不可勞而無功,不能南征,便遷都,眾卿贊成遷都洛陽的,請站在朕的左側。”?

幾十年來,這些王公大臣都是反對遷都的,但是現在面臨南征與遷都的選擇,他們只好選擇遷都。此後孝文帝派任城王拓跋澄回平城做說服工作,自己也對反對派耐心說服。494年,北魏正式遷都洛陽。之後,平定了鮮卑大貴族穆泰陰謀在平城擁立太子拓拔洵建立與洛陽對抗的政權,拓跋洵被廢後賜死。

孝文帝遷都後,便大力推行漢化政策,主要內容是:第壹,禁止穿鮮卑服裝,壹律改穿漢族服裝;第二,禁止用鮮卑語,改說漢話;第三,改鮮卑復姓為漢姓,孝文帝把自己皇族拓跋姓改為元姓,禁止鮮卑族同姓通婚,提倡鮮卑貴族同漢家世族通婚。第四,在鮮卑中建立門閥制度,把漢族地主的門閥制度推廣到鮮卑族當中去。第五,改鮮卑官制、法律、禮儀、典章為漢制,革除鮮卑舊制。

孝文帝推行漢化政策是非常堅決的,他堅決鎮壓反對改革的叛亂,對改革措施也實施嚴格督察。壹次,他在街上看見壹個婦女坐在車中,作鮮卑打扮,就在朝廷上責備任城王拓跋澄督察不嚴並讓史官記載下來。?

總之,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鮮卑和北方的封建化(即漢化)過程,促進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改革在壹定程度上緩和了階級矛盾,使北魏政權得以鞏固。

3、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

永樂十九年(1421)朱棣正式遷都北京,以北京為京師,將應天府改為南京。明成祖遷都北京,並不僅僅因為北京是其“龍興之地”,更重要的是出於政治上的考慮。他認為北京“山川形勝,足以控四夷,制天下”。明朝的主要威脅來自北方的蒙古勢力,遷都北京,便於指揮調度軍隊以對付蒙古。遷都北京,對進壹步鞏固北方邊防,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永樂遷都的原因

(1)加強對北方蒙古族的防禦力量,鞏固明政權。

(2)北平是明成祖建立帝業的基地。

(3)北平具有優越的地理條件和悠久的建都歷史。

4、清太祖遷都沈陽

努爾哈赤攻取沈陽後,並未把後金的都城遷到沈陽,而是遷移到了明在遼東的經濟、政治、軍事中心的遼陽。在遼陽修建了東京城和宮室,並將他在赫圖阿拉的祖塋也遷葬在東京城東北的陽魯山。可是,為什麽在遷都後四年,突然遷都沈陽,並將他的宮室置於易屯兵拒守的沈陽城“鎮邊門”?關於努爾哈赤遷都的原因,據《清太祖武皇帝實錄》記載,概括地說是兩個:壹個是從軍事戰略上說,“沈陽四通八達之處,西征大明從都兒鼻渡遼河,路直且近,北征蒙古三日可至,南征朝鮮自清河路可進”;另壹個是從經濟利益上說,“沈陽渾河通蘇蘇河,於蘇蘇河源頭處伐木順流而下,材木不可勝用,出遊打獵山近獸多,且河中之利亦可兼收矣”(北京故宮博物館鉛印本《清太祖武皇帝實錄》卷四。)。這條記載壹直成為論述努爾哈赤遷都沈陽原因的依據。按《滿文老檔》天命十年(1625年)記載:“三月初三,汗向沈陽遷移,在辰刻從東京城出發。給他的父祖墳墓供杭細綢,在二衙門殺牛五頭,燒了紙錢,隨後向沈陽去,在虎皮驛住宿。”( 遼寧大學歷史系編《重譯〈滿文老檔〉》太祖朝第三分冊。)“初四,在河水橋臺巴渾臺吉與汗相遇,叩頭謁見了。在沈陽的河渡口,出征瓦爾喀塔玉,噶爾達、福喀納向汗叩頭謁見了,在未刻入城”。以上兩條是《滿文老檔》有關努爾哈赤遷都沈陽的全部記載,但只記載遷都行動,未記載遷都原因。這裏卻不見如《實錄》所記計議遷都壹事。那麽《實錄》記載所據出自哪裏?蓋與太宗皇太極在天聰九年修《清太祖武皇帝實錄》有關。因為《武皇實錄》中所記載的關於努爾哈赤對遷都沈陽的壹番議論,正是皇太極繼承汗位後之所為,即南征朝鮮,消除毛文龍在遼南的騷擾;北征蒙古,解除了後顧之憂;西修都爾鼻城,渡遼河征明,並出兵宣大長城沿線。這已是皇太極繼承汗位時的情況了。此外還可從《清太祖高皇帝實錄》天命十壹年(1626年)丙寅條的記載,看出努爾哈赤遷都計議記載的並不符合他遷都後的實際行動。《高皇實錄》載:“(天命十壹年)正月乙巳朔。戊午上統兵征明,庚辰次東昌堡,翌日渡遼河,旌旗劍戟如林,大軍至寧遠。……”(《清太祖高皇帝實錄》卷十。)這裏記載的是努爾哈赤攻打寧遠城時的進軍路線。這次進軍是從海城牛莊壹帶的東昌堡渡遼河,基本上和天命七年(1622年)進攻廣寧城過遼河的路線是壹致的。努爾哈赤遷都沈陽後的這次進軍遼西並沒有采取如《武皇實錄》記載努爾哈赤計議遷都沈陽時所說的“西征大明,從都兒鼻渡遼河,路直且近”的路線。因此,《實錄》記載努爾哈赤關於遷都沈陽原因的壹番議論,是不可盡信的。

至於中國歷史上的王朝遷都事件不勝枚舉,我這裏只是找幾個比較典型的介紹壹下!希望對妳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