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2月剛到倫敦的富蘭克林曾預言“幾個月後”他將回家。但是現在他已經離開11個月了,也沒有說什麽時候回來。黛博拉可以告訴自己,能寫這樣壹封信的男人,不會重蹈他在英國的覆轍。旅行從1757開始,答應很快回家,壹拖就是五年。在此期間,謠言又回到了費城,說他喜歡和其他女人在壹起。(富蘭克林對此予以否認。他寫道,他“不會做任何與壹個誠實的人和壹個熱愛家庭的人的性格不相稱的事情。”)但幾個月過去了,本傑明的回家之旅悄無聲息,很明顯歷史在重演。
這壹次富蘭克林將離開十年,開玩笑說他每年春天或夏天都會回來,然後幾乎在最後壹刻取消,沒有任何解釋。黛博拉年復壹年忍受著冷落,甚至在1769的早春中風之後。但隨著身體的衰退,她放棄了不給他“暫時麻煩”的誓言。“妳什麽時候能回家?”?她在8月問1770。幾個月後,她催促他說:“我希望妳呆的時間不要超過今年秋天。”
直到1771的7月,他才不再理會她的要求。當時他給她寫了壹封信:“在這裏再過壹個冬天,我會堅定地決定它(他的回歸)。”第二年夏天,他又取消了。1773的三四月份,他含糊的寫了“回家”,然後10的六月份,他又提出了他壹貫的借口:冬天旅行太危險。1774二月,本傑明來信,希望五月回家。在四月和七月,他向她保證他將很快起航。但是他沒有來。黛博拉·富蘭克林在1774 12 14年再次中風,五天後去世。
我們傾向於理想化我們的國父。那麽我們應該如何看待本傑明·富蘭克林呢?壹個流行的形象是,他是壹個自由而輕松的自由人,我們的創始人。但是他已經結婚44年了。傳記作家和歷史學家傾向於回避他的婚姻生活,也許是因為這違背了理想主義。約翰和阿比蓋爾·亞當斯有壹個跨越半個世紀的童話聯盟。本傑明和黛博拉·富蘭克林在過去的17年裏分開過,除了兩次。為什麽?傳統上,他們的婚姻從壹開始就註定要失敗,因為在智力和野心上的差異以及對實用性的強調而不是愛情;富蘭克林是個天才,需要擺脫傳統的束縛;黛博拉對海上旅行的恐懼阻止了她與丈夫在英國團聚,並使他們不可避免地分離。在某種程度上,這壹切都是真的。但十年不歸,年復壹年隱瞞自己的回歸,甚至明知妻子身體虛弱,可能不久於人世也不肯回家,暗示了某種超越厭倦和冷漠的東西。
本傑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艾薩克森p在這本關於美國生活的豐富多彩的親密敘事中,全面介紹了富蘭克林令人驚嘆的壹生,展示了他如何幫助塑造了美國的國家認同,以及為什麽他在21世紀有著特殊的* * *聲音。富蘭克林是壹位偉大的科學家、出版商、政治理論家和外交家。但是我們不能完全理解他,不管他為什麽在他妻子生命的盡頭對她如此不友好。答案並不簡單。然而,仔細閱讀富蘭克林的信件和出版的作品,重新審視圍繞他婚姻的事件,可以得出壹個新的令人毛骨悚然的解釋。這涉及到他們唯壹的兒子,壹種致命的疾病,以及在疫苗接種上的分歧。
********
每壹位富蘭克林自傳的讀者都知道,黛博拉·裏德第壹次見到本傑明·富蘭克林是在她於公元1723+00年6月到達費城的那壹天,當時他和他的兄弟在波士頓的壹家印刷廠當學徒。黛博拉,15歲,站在她位於市場街的房子前,嘲笑這個衣衫襤褸的陌生人,17歲,腋下夾著壹條面包,口袋裏塞滿了襪子和襯衫,在街上跋涉,看起來“尷尬又可笑”。但是幾個星期後,這個陌生人成了瑞德家的寄宿生。半年後,他愛上了這個年輕的女人。
與此同時,賓夕法尼亞州州長威廉·基思(William Keith)意外地收到了富蘭克林的壹封信,信中稱他是“壹個有前途的年輕人”——他承諾為富蘭克林建立自己的印刷廠提供資金支持,並承諾送壹大筆錢按他的方式工作。基思的動機可能比他父親的更具政治性,但在富蘭克林看來,這對夫婦“交換了壹些承諾”,他前往倫敦。他的目的是買壹臺印刷機和打字機,盡快返回。那是1724,165438+十月,
沒有按計劃進行。在倫敦,富蘭克林發現州長欺騙了他。沒有錢等,沒有設備,甚至對他來說沒有回程。在困境中,他給黛博拉寫了壹封信,說要無限期離開。後來,他承認“漸漸地”他忘記了“我和裏德小姐的約會”。他宣稱這是他生命中的壹個“巨大的不確定性”,他為黛博拉與壹個名叫約翰·羅傑斯的陶工的不幸婚姻負責。
但事實更復雜。本傑明壹定懷疑,當黛博拉的寡母莎拉·裏德得知他既沒有媒體也沒有工作保障時,她會為女兒另找壹個追求者。這正是裏德太太所做的。後來,她向富蘭克林承認,正如他所寫的,她“在我不在的時候說服了另壹個對手”。她也做得很快;富蘭克林的信在1725年春末到達黛博拉手中,她在夏末結婚了。本傑明也被拋棄了。
就在黛博拉結婚幾周後,消息傳到了費城,羅傑斯在英國又有了壹個妻子。黛博拉離開了他,搬回了娘家。羅傑斯揮霍了黛博拉的嫁妝,在失蹤前欠了很多錢。然而,她仍然合法地嫁給了他;女人可以“自己離婚”,就像黛博拉回到娘家時那樣,但沒有教會的批準,她不能再婚。她被告知羅傑斯死於西印度群島,但要證明他已經死了並讓黛博拉再婚是不現實的,而且成本很高。1726 10月,
富蘭克林回到了費城。他在自傳中寫道,“如果她的朋友...我沒有說服她嫁給別人...阿薩姆邦應該有...會有...如果他不感到羞恥,他是什麽?”?他沒說富蘭克林的經典風格。也許他松了口氣。但考慮到迪博拉和她的母親很快就拋棄了他,他似乎至少感到了壹點怨恨。同時,他也“同情”黛博拉的“不幸境遇”。他指出,黛博拉“普遍抑郁”,如果不是對兒子著迷,害怕類似的命運,她會寫壹篇類似《論嬰兒之死》的文章,這篇文章是受熟人孩子死亡的啟發。他對弗蘭基的愛拉近了他與黛博拉的距離。富蘭克林忍受著哥哥詹姆斯的死亡,詹姆斯教他印刷術。最近才和他和好,嚴重威脅他的健康。這是他第二次嚴重的胸膜炎發作。但他活了下來。30歲時,正如他的傳記作者J.A .利奧·勒梅(J.A.Leo Lemay)所指出的,他在經濟上和社會上比他的兄弟姐妹們“以及費城幾乎所有的工匠”都要好,這使他第壹次進入了殖民地的政治內部。9月29日,壹個代表六個國家的印度酋長小組將前往費城重新談判壹項條約。當時,官員們在離目的地幾英裏的地方攔住了他們,勸他們不要再往前走了。提交給富蘭克林打印的立法會議紀要澄清了原因:天花在“市中心或附近”爆發
*****
天花是殖民時期美國最令人擔憂的“瘟疫”。沒有人知道,當人吸入壹種看不見的病毒時,它就會傳播。這種疾病在30%以上的病例中是致命的,對兒童來說甚至更致命。幸存者通常雙目失明,身體或精神殘疾,並且嚴重毀容。
1730年,富蘭克林的《賓夕法尼亞報》廣泛報道了波士頓的疫情。但富蘭克林的報告並沒有關註這種疾病造成的損害,而主要涉及天花疫苗接種的成功。
這壹程序是現代疫苗接種的先驅。壹名醫生用手術刀和羽毛筆從病人疼痛的皮膚上的天花水泡中提取液體。他把這個材料放在壹個小瓶子裏,帶到病人家裏去打疫苗。在那裏,他在病人的手臂上開了壹個淺切口,然後把藥瓶裏的東西放了進去。通常,接種疫苗的患者會有輕微的疾病,爆發壹些天花,恢復很快,對這種疾病終身免疫。然而,偶爾,他們會得天花或其他並發癥而死亡。
富蘭克林對天花疫苗的熱情可以追溯到1721,當時他是詹姆斯在波士頓的印刷學徒。當年該市的壹場疫情導致了第壹次大規模的西醫疫苗接種實驗,引起了激烈的爭議。支持者聲稱接種疫苗是上帝的賜福,反對者則認為接種疫苗是壹種不計後果、不虔誠的詛咒,等同於謀殺未遂。富蘭克林被迫幫助他哥哥的報紙發表對它的攻擊,但行動的成功贏得了他的支持。1730當波士頓再次爆發疫情時,他用自己的報紙在費城宣傳接種疫苗,因為他懷疑這種疾病會向南蔓延。
公報報道,當年在波士頓接種疫苗的“數百人”中,“約4人”死亡。即使醫生認為天花是在接種疫苗之前被感染的,但與自然獲得的天花死亡率相比,接種疫苗的死亡率是微不足道的。報告發表兩周後,《大公報》轉載了權威機構的百科全書。
詳細描述這壹過程,在費城人於1731年2月開始患天花時,富蘭克林的支持變得更加迫切。他下個月寫道:“天花疫苗接種的做法開始在我們中間傳播,”他補充道。“第壹個值得註意的病人,壹個名叫“J.Growdon先生”的人,已經接種了疫苗,沒有發生任何事故。他報道了這件事,他說,“為了展示所有這些虐待妻子的行為。如果黛博拉是這個虛構的妻子的榜樣,正如她看起來那樣,那麽值得註意的是作者更喜歡她的類型。他寫道,這樣的女人“體格健全健康,能生下精力充沛的後代,在家庭事務中表現活躍,尤其是優秀的家庭主婦,非常註重丈夫的利益。”如果他9個月大的兒子也能生下精力充沛的後代,他不太可能被包括在內,而且壹直生病。
所以弗蘭基可能不是壹個特別病態的孩子。但是,正如富蘭克林所說,他可能在1736年9月、10年10月和11年10月初不幸得了痢疾(也不排除)。這就是編輯富蘭克林註中提到的“變化”。這是否會使男孩病得太重而無法接種疫苗?"
從壹開始,他的父親就暗示反對。富蘭克林從未說過他的兒子生病了,但他“還沒有恢復足夠的力量”。富蘭克林可能生病了,但他不再有痢疾的癥狀。這意味著,與壹些傳記作家和歷史學家的假設相反,弗蘭基的疫苗接種並非不可能。許多年後,富蘭克林說了同樣的話。在自傳中談到弗蘭基的死亡時,他寫道:“我壹直後悔沒有給他註射天花疫苗。”如果他後悔沒有給兒子接種天花疫苗,他會說出來的。很明顯,富蘭克林認為他可以選擇,但他選錯了。
壹個比大多數人更了解疫苗接種相對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人怎麽會選錯?也許他只是失去了勇氣。其他人有。1721,壹個偶然想到接種疫苗的人,把它推給了波士頓的壹個醫生,聲稱它絕對正確。在批準他十幾歲的兒子接種疫苗之前,他已經停止了兩周,因為他壹直知道薩米·馬瑟的哈佛室友患有天花。
然而,更有可能的是,本傑明和黛博拉在給兒子接種疫苗的問題上意見不壹。弗蘭基仍然是黛博拉的獨生子(弗蘭基的女兒莎拉還有七年才會出生),也是她與孟晚婚的法律效力。結婚六年,丈夫在這個世界上發展的如此之快,她可能開始擔心有壹天他可能會超過自己平庸又沒什麽文化的妻子。如果她相信弗蘭基會讓她更接近本傑明,現在她只希望這個男孩能幫助她留住它。按照這個邏輯,給兒子打疫苗是不能接受的。
這種父母不能同意給孩子接種疫苗的情況正是本·富蘭克林在他兒子去世20年後寫下阻止公眾接受這壹程序的障礙時所確定的。在1759中,他指出,如果“父母壹方或近親屬反對,另壹方父母在未經各方自由同意的情況下,不會給孩子接種疫苗,以免發生災難性事件,隨之而來的是永遠的責難。”他在1788又提出了這個問題。在為沒能給弗蘭基註射疫苗感到遺憾後,他補充道:“我向我的父母提到了這壹點,他們忽視了手術,認為如果孩子在手術中死亡,他們永遠也不應該原諒自己;我舉的例子說明,無論哪種方式,後悔都是壹樣的,要選擇更安全的方法。
弗蘭克林沒有給弗蘭基接種疫苗,就像他對黛博拉災難性的第壹次婚姻負有責任壹樣。但和以前壹樣,他在公眾面前的騎士精神可能掩蓋了他的個人信仰。無論他責怪黛博拉,還是責怪自己聽信了她的話,他們深愛的兒子的去世所帶來的痛苦感受——根據他墓碑上的墓誌銘,“所有認識他的人的喜悅”,似乎已經摧毀了他們的關系。隨之而來的是近40年來富蘭克林所說的“永久責難”。
*****
以各種v的形式出現,壹個反復出現的主題是,本雅明認為黛博拉不負責任。在弗蘭基死後不到壹年的8月,他痛斥她對他們店裏的壹次銷售處理不當。壹位顧客賒購了壹張紙,黛博拉忘了寫下他買的是哪張紙。從理論上講,客戶可以聲稱購買了較低等級的產品,並少付了欠款。這是壹件小事,但是本傑明被激怒了。黛博拉的震驚和憤慨在她隨後在《在商店》壹書中的條目中顯而易見,她應該在那裏輸入關於紙張庫存的詳細信息。套用她丈夫的話,她寫道,“我粗心的妻子忘了寫壹張安靜的紙。現在粗心的東西不知道價錢,所以我必須相信妳。”
本傑明也明顯忽視甚至詆毀作為母親的黛博拉的健康。他的歌謠1742贊美她。正如勒梅指出的那樣,他們觸及了她家庭技能的所有方面,除了母性。盡管她從小就是威廉·富蘭克林的母親,但在弗蘭基死後不久,她收養了她已故哥哥的兒子小詹姆斯·富蘭克林。當富蘭克林於1757年起航前往倫敦時,他毫不掩飾將自己14歲的女兒留給黛博拉的矛盾心理。在堅稱自己會“更快樂地”離開家,因為他相信迪博拉有能力管理好自己的事情和薩拉的教育後,他補充道:“然而,我不忍心用父親最溫柔的關懷去追憶她。”
1722在波士頓出版的壹本關於疫苗接種的小冊子的作者附上了壹份“對反對它的意見的答復”,以反駁這壹過程引起的“熱度和敵意”。(哈佛大學圖書館)* * * * * *
弗蘭基死後壹年的某個時候,本傑明寄來了壹張男孩的畫像。妳是想把黛博拉從悲傷中拯救出來嗎?考慮到富蘭克林出了名的節儉,這項任務是壹種非同尋常的放縱。大多數商人都沒有自己的畫像,更不用說自己的孩子了。然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也是壹幅富蘭克林的畫像:因為沒有類似富蘭克林的作品,藝術家讓本傑明坐在那裏。
最終作品顯示,男孩身上富蘭克林的成人臉令人不安,但也令人感動。黛博拉似乎毫不猶豫地接受了,久而久之,她似乎也接受了自己是兒子的代孕媽媽。1758年,在富蘭克林第壹次在倫敦長期逗留的開始,她送給他這幅畫或它的復制品,也許是希望它能像她想象的那樣把他和她聯系起來。
回到費城,十年後這幅畫有了近乎神奇的意義,當時這家人註意到莎拉·富蘭克林1歲的兒子本傑明·富蘭克林·巴赫與畫像中的弗蘭基有著難以置信的相似之處。在65438年6月至0770年6月的壹封信中,開朗的黛博拉給丈夫寫道,威廉·富蘭克林認為本尼·巴赫“像弗蘭基·福格”。我也這麽想。“每個人,”她寫道,“都在想它,好像是為他畫的。”在接下來的兩年裏,黛博拉寫給本傑明的大多數信都集中在她的孫子的健康、魅力和美德上,她孫子看起來像她死去的兒子。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作為中風的副作用,她有時會混淆兩者,把富蘭克林的孫子叫做“妳的兒子”和“我們的孩子”。6月1770,
富蘭克林最初的回答是超然的,甚至是輕蔑的:“我很高興妳似乎和他在壹起很開心。”他有時似乎對黛博拉很不耐煩:“我很高興妳的小孫子恢復得這麽快,因為我看到妳很愛他,妳的幸福在他心中蕩漾,因為妳的整個長信都是由他美好行為的歷史組成的。”他對她給本尼塗油的方式不滿嗎?他羨慕嗎?“或者他擔心他們會失去這只新的弗蘭基?5月1771,他用更親切的語氣寫道:“妳給我講的關於妳好孩子的小故事,我很開心...希望他能活下來,繼續給妳同樣的快樂和安慰,我也會很快和妳壹起參與其中。"
隨著時間的推移,本傑明開始把他的孫子看作是他死去的兒子的轉世。在1772年6月寫給他妹妹簡的壹封信中,他分享了這個男孩在他心中激起的感情,這是他對妻子隱瞞的。“每個見過我孫子的人都同意妳的觀點,他是壹個不道德的男孩,”他寫道。“這常常讓我想起我的兒子弗蘭基,他已經去世36年了。我很少看到他穿什麽都像我。直到今天,我還是忍不住想起壹個人而不嘆息。
黛博拉死後三個月,富蘭克林終於離開倫敦回家了。當他見到他的孫子時,他被這個男孩迷住了,他實際上把本尼當成了自己。1776,他堅持讓7歲的孩子幫他去法國執行外交任務。富蘭克林已經九年沒有把本尼·巴赫還給父母了。
現在妳只需12美元就可以訂閱史密森尼雜誌。本文選自《史密森尼雜誌》九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