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培養方法
香菇的栽培方法有兩種,即截木栽培和代料栽培。端木栽培的蘑菇產品質量高,投入產出比也高,可達1: 7 ~ 10,但需要大量木材,只適合在林區發展。替代栽培的投入產出比僅為1:2,但替代栽培生產周期短,生物效率高,可利用各種農作物稭稈和林木廢棄物,有利於保護生態環境,可在城鄉廣泛開展。替代栽培的壹次性投入大,成本高。本章重點介紹替代材料的栽培技術。
1,播期安排和品系選擇
蘑菇生產多采用蔭棚或果林作為蘑菇生產場所,受氣候條件影響大,季節性強。不同地方的香菇播種期應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和品種特性確定。在我們地區壹般是9月到10(山區較早),12到10。在制桶期早期遇到高溫高濕易感性雜菌導致產量低。太晚了會影響變色,縮短結果期。
2.培養材料的準備
木屑是香菇袋栽的主要原料。除松木、杉木、樟木外,大部分硬木和樹枝粉碎後都可以作為香菇生產的原料。
(1)幾種栽培料的成分計算為100 kg,視生產規模而定。
①木屑78%,麩皮(細米糠)20%,石膏1%,糖1%,尿素0.3%。材料的含水量為55% ~ 60%。
②木屑78%,麩皮16%,玉米粉2%,糖1.2%,石膏2% ~ 2.5%,尿素0.3%,過磷酸鈣0.5%。材料的含水量為55% ~ 60%
③木屑78%,麩皮18%,石膏2%,過磷酸鈣0.5%,硫酸鎂0.2%,尿素0.3%,紅糖1%。材料的含水量為55% ~ 60%。
以上三種栽培料的準備:先將石膏、麩皮幹拌均勻,再與鋸末幹拌均勻,先將糖、尿素溶於水,均勻撒在料上,用鏟刃撒上,用竹掃帚反復均勻掃在料面上。
④棉籽殼50%,鋸末32%,麩皮15%,石膏1%,過磷酸鈣0.5%,尿素0.5%,糖1%。材料的含水量約為60%。
⑤豆稭46%,鋸末32%,麩皮20%,石膏1%,糖1%。材料的含水量為60%。
⑥木屑36%,棉籽殼26%,玉米芯20%,麩皮15%,石膏1%,過磷酸鈣0.5%,尿素0.5%,糖1%。材料的含水量為60%。
以上三種栽培料的準備:按量稱取各種配料,先將棉籽殼、豆稭、玉米芯等吸水性高的物料按料水比1: 14 ~ 1.5加水,攪拌均勻,使物料透水;將石膏、過磷酸鈣與麩皮、鋸末幹拌,再與已摻水的棉籽殼、豆稭或玉米芯混合;將糖和尿素溶解在水中,並混合到材料中。同時,調整材料的含水量,用鏟子和竹掃帚將材料混合均勻。不可能有幹顆粒。
(2)配料時應註意的問題。鋸末是指闊葉樹的鋸末,即硬木鋸末。舊鋸末比新鋸末好。配料前,鋸末要過篩,粗鋸末要剔除,防止刺破塑料袋。厚度要適中,過細的木屑會影響袋內通風。在木屑栽培料中,應添加10% ~ 30%的棉籽殼以提高產量。但棉籽殼和玉米芯在栽培料中的比例太大,出袋出菇時容易弄斷菌柱。栽培料中不宜添加過多的麩皮和尿素,否則容易導致菌絲過度生長,不易變色出菇。麩皮和米糠要新鮮,不結塊,不生蟲,不發黴。豆莖要磨成粗糠,玉米芯要磨成豆子大小。
香菇栽培料的含水量應略低於平菇栽培料,生產中壹般控制在55% ~ 60%。稍微低壹點的含水量有利於控制雜菌的汙染,但蘑菇第壹次潮結束後,要及時給菌柱補水,否則會影響出菇。由於原料的幹濕程度不同,軟硬厚度不同,原料與水的比例也不同。壹般原料與水的比例為1: 0.9 ~ 1.3,差別較大。因此,當每批原料在生產中第壹次用於配料時,應在混合後測量含水量,以確定合適的原料與水的比例。
①人工測量法。抓壹把混好的栽培料,用手捧著。如果手指間沒有水,攤開手掌,圍成壹個球。
②幹燥方法。精確稱取500g混合物料,將其薄薄地鋪在搪瓷托盤上,在105的溫度下幹燥,直到幹物料的重量不再減少,然後稱取幹物料。含水量(%) =濕料重量-幹料重量×100配料時,用水加入0.1%多菌靈(指有效成分),有利於防止雜菌汙染。
3.裝袋和滅菌
香菇袋栽是香菇最具代表性的栽培方式。雖然具體操作因地而異,但道理是壹樣的。(1)塑料管材質規格事實上,大部分袋裝蘑菇都是由兩個開口的塑料管制成,包括壁厚為0.04-0.05 cm的聚丙烯塑料管和厚度為0.05-0.06 cm的低壓聚乙烯塑料管。聚丙烯管可以用高壓和常壓滅菌,但冬天氣溫低時,聚丙烯管變脆,容易破裂。低壓聚乙烯鋼瓶適用於大氣滅菌。生產中使用的塑料管規格也多種多樣,寬15 cm,管長55 ~ 57 cm。
(2)裝袋滅菌:首先將塑料管的壹端紮緊。紮口有兩種方法:壹是用尼龍繩將塑料管的壹端紮兩次,然後將管口折疊紮緊,防止管口漏水;二是有的生產者用17 cm× 35 cm的短塑料管裝料,兩端開口接種。塑料管的壹端也要紮緊,但沒必要折過來再紮。壹端紮起來的塑料管叫塑料袋,裝袋前要檢查是否漏氣。檢查方法是將塑料袋吹滿空氣,放入水中,看有沒有氣泡冒出來。不得使用有漏洞的塑料袋。最好5人壹組用裝袋機裝袋,1人進料鬥;兩個人輪流把塑料袋放在出料桶上,壹只手輕輕捏住袋口,另壹只手用力推。
住在包的底部,盡量把包包的緊壹點。另外兩個人會整理料袋的口,必須把袋口紮緊,方法和袋子另壹端壹樣。手工裝袋,壹邊裝,壹邊晃動塑料袋,用粗木棍將物料壓緊。裝完後,把袋口紮緊。裝滿材料的袋子叫做材料袋。高溫季節裝袋,要集中人力快速裝車。壹般要求從裝袋到鍋滅菌的時間不能超過6小時,否則物料會變酸變臭。物料裝鍋時殺菌鍋內應留有壹定的空隙或“#”字形,便於空氣流通,殺菌時不易有死角。使用高壓蒸汽滅菌時,料袋必須是聚丙烯塑料袋。隨著溫度的升高,鍋內的冷空氣要全部排出。當壓力表指向1.5 kg/cm2時,應保持壓力2小時,停止加熱。自然冷卻,讓壓力表指針慢慢回落到0,先打開氣閥,然後開鍋取出。使用常壓蒸汽殺菌鍋時,加熱初期火要大而猛,從著火到鍋內溫度達到100℃的時間不能超過4小時,否則材料會被蒸酸。
溫度達到100℃時,要用中火維持8 ~ 10小時,中途不能降溫。最後要用猛火猛攻壹會兒,然後不用火煨壹晚上。出鍋前對冷卻室或接種室進行消毒。
烹飪用的塑料筐也要噴2%來蘇兒或75%酒精消毒。將剛出鍋的熱袋運送到已滅菌的冷卻室或接種室進行冷卻,待袋溫降至30℃以下,方可進行接種。
4.接種和培養管理
(1)香菇接種多采用側施工,需要幾個人同時進行,方便在接種室和塑料接種臺帳中操作。具體方法是先對接種室的空間進行消毒,然後將剛出鍋的料袋運到接種室並逐層排列,用手持噴霧器對料袋噴灑0.2%多菌靈壹次。所有料袋整理好後,接種菌種、膠紙、直徑1.5 ~ 2 cm的錐形木棒、75%酒精棉球、棉紗、接種工具準備齊全。關好門窗,打開臭氧消毒器,消毒40分鐘;關閉電源15分鐘後開門。接種員迅速進入接種室外室,關好室外室的門,穿上衣服,進入內室前向空間內噴灑75%酒精消毒,按無菌操作進行接種(同菌種部分)。壹般用壹根55 cm長的塑料管作為側構接種的料袋,連5個孔,壹邊3個孔,另壹邊2個孔。三人壹組,第壹個是將construction on的木棒錐形頭放入盛有75%酒精的搪瓷杯中,酒精要浸沒木棒尖端2厘米,然後將壹個要接種的袋子搬到桌面上,壹手拿75%酒精棉紗擦拭袋子向上的壹面進行消毒, 用木棒插在消毒袋的側面,有三個結構,1穴位位於袋的中間,另外兩個穴位分別靠近袋的兩端。 第二個人打開菌種的瓶蓋,在酒精燈上旋轉瓶口並灼燒壹次,長柄鑷子也在酒精燈的火焰上灼燒滅菌;冷卻後,刮去瓶口的菌種表層,然後將菌種放入用75%酒精或2%來蘇水滅菌的塑料管中;手用酒精棉球消毒後,直接將菌種打碎成棗子大小的小菌種,迅速填入孔洞中。菌種應填滿接種孔,並略高於洞口。註意,第二個人的手要經常用酒精消毒,除了細菌,其他地方都不能碰。第三人用3.5 cm× 3.5 cm見方的膠紙將接種孔封嚴,將袋子翻轉180度,接種種子的壹面朝下。第壹個人用酒精棉紗擦拭料袋向上的壹面,在料袋上等距離打兩個洞,然後將construction on的木棍尖端放入酒精中消毒,然後移動第二個料袋。第二人在第壹個料袋的兩個接種孔內裝滿菌種,第三人用膠紙封口,然後將第壹個料袋(此時稱為菌袋)移至下壹個接種孔,側身排出。接種後,可以在培養室培養菌袋。用壹根長35 cm的塑料管做材料袋,側面可以接種施工。壹般打三個孔,壹側兩個,也可以兩個開口用於接種。
用接種箱接種往往比接種室更成功,因為接種箱空間小,密封性好,消毒徹底。但單個接種箱只能壹個人操作,而且只適合短袋兩端接種。如果是側面施工接種,最好使用雙接種箱,由兩個人操作。施工時壹人負責用膠紙封洞,另壹人按無菌程序將菌種轉移到洞內。
(2)袋培是指從接種到蘑菇菌絲體充滿袋內並達到生理成熟期間的管理。菌袋培養期通常稱為真菌產卵期,可在室內(溫室)和陰涼棚內產卵。菌類產卵場應清潔,無汙染源,遠離養豬場、養雞場、垃圾場等雜菌孳生地,幹燥、通風、陰涼。入袋前消毒殺菌滅蟲,地面撒石灰。夏季蘑菇產卵期處於高溫季節,溫度往往高於菌絲生長的適宜溫度(24 ~ 27℃),所以蘑菇產卵期管理的重點是防止高溫灼傷。對於剛種下的菌袋,壹層樓三袋三角排,接種孔側排。每行真菌層數取決於溫度。如果溫度高,層數可能會少壹些,排與排之間要留有走道,以利於通風降溫和檢查菌袋生長情況。產卵場的溫度最好控制在28℃以下。7 ~ 10天不翻包,13 ~ 15天第壹次翻包。此時各接種孔菌絲呈放射狀生長,直徑在8 ~ 10 cm時生長和呼吸強度增大。註意通風降溫。在翻袋的同時,用直徑為1 mm的鋼針在每個接種點的菌絲生長位置中間,距離菌絲生長前沿約2 cm處,刺3-4個微孔;或者揭開密封接種孔的壹半膠紙,向內拱壹個小洞透氣,同時挑出被雜菌汙染的袋子。此時由於菌絲生長產生的熱量,為了加強通風降溫,產卵場的溫度最好控制在25℃以下。超過32℃,菌絲生長微弱,35℃菌絲停止生長,38℃燒死。降溫的方法很多,可以靈活掌握。比如減少菌袋層數,擴大菌袋間距,有利於散熱降溫;細菌生長在溫室大棚和遮蔭棚裏,白天加厚蓋子,晚上揭掉;室內和溫室細菌多,而夜間室外溫度低,加強通風降溫,有條件的可安裝排氣扇;如果溫度過高,可以噴冷水降溫,但噴水後要註意加強能量風,不要造成環境過於潮濕,以防雜菌汙染。袋子培養30天左右再翻壹次。在翻袋的同時,用鋼絲針在距離菌絲生長前端2厘米的位置打第二個微孔,在每個接種點的菌絲生長位置打壹圈4-5個微孔,孔深約2厘米。為了防止菌袋因翻袋打孔而汙染雜菌,必須將袋包裝嚴實,袋越緊雜菌汙染越低。任何封閉的真菌滋生場所,如房間、溫室等,在翻袋、紮孔前都要進行消毒,可有效減少雜菌汙染。在真菌生長期間,應特別註意害蟲控制。
由於袋的大小和接種點的數量不同,壹般需要45 ~ 60個菌絲才能長出袋。這個時候就要繼續培養。當菇袋內壁周圍的菌絲膨大時,有褶皺和凸起,逐漸增多,占整個袋面的2/3。用手擠壓菇袋的瘤體,感覺有彈性、柔軟,接種孔周圍略呈褐色,說明香菇的菌絲體生理成熟,可以在菇場轉色出菇。
(3)變色管理香菇菌絲體的生長發育進入生理成熟期,在壹定條件下,表面的白色菌絲體逐漸變成褐色的薄膜,稱為菌絲體變色。變色的深淺和菇膜的厚度直接影響蘑菇原基的發生和發展,與蘑菇的產量和質量有很大關系,是蘑菇生產管理中最重要的環節。
變色的方法有很多種,經常使用去袋法。要準確把握去袋時間,即菌絲達到生理成熟的時候。過早脫袋不易變色,過晚脫袋蘑菇原基難以區分,常出現黃水,易造成雜菌汙染,或菌膜增厚。開箱時的氣候應為15 ~ 25℃,最好是20℃。脫袋前,將蘑菇大棚的地面做成深30-40cm,寬100cm的床,在床底鋪壹層爐灰或沙子,將待脫變色的袋子運到大棚內,用刀片將袋子切開,脫下塑料袋,將柱狀塊在床內垂直排列,間距5-8cm。如果長菌柱垂直排列不穩,可以用竹竿在邊框上搭壹個十字框架,菌柱以70 ~ 80度的角度靠在竹竿上。拆袋後的菌柱應避免日曬風吹。此時溫室內空氣的相對濕度應控制在75% ~ 80%,用清水沖洗黃水菌柱即可。脫下袋子,迅速建立細菌的圓柱。壹張床坐滿了,馬上用竹片把床頂拱起來,蓋上塑料薄膜,四周保持濕潤和溫暖。細菌全部排出後,溫室內的溫度應控制在17 ~ 20℃,不宜超過25℃。如果溫度高,可以向溫室的空間內噴灑冷水降溫。白天氣溫高的時候多加遮陽,晚上去掉遮陽,加強通風降溫。光線應該是暗的。前3 ~ 5天盡量不要揭開邊框的覆蓋膜。此時,畦內的相對濕度應在85% ~ 90%,塑料薄膜上有凝結的水滴,菌絲才能在溫暖、濕潤、穩定的環境中繼續生長。需要註意的是,在此期間,如果氣溫較高,濕度過大,仍然需要在氣溫較低時,每天早晚打開邊框的覆蓋膜通風20分鐘。揭開床的覆蓋膜時,溫室不能同時通風,兩者通風時間要錯開。當柱垂直排列5-7天,當柱表面布滿厚厚的白色蓬松氣生菌絲時,要加強揭膜通風次數,每天2-3次,每次20-30分鐘,增加氧氣和光照(散射光),拉大柱表面幹濕差,限制菌絲生長,促進其變色。7 ~ 8天變色時,可加大通氣量,每次通氣1小時。結合通風,每天在菌柱表面輕輕噴水1 ~ 2次,噴水後晾1小時再覆膜。連續噴水2天,直到10 ~ 12天完成變色。在生長實踐中,由於播種季節不同,氣候條件尤其是溫度條件不同,顏色變化的速度也不盡相同,具體操作要根據菌柱表面菌絲生長情況靈活掌握。
變色過程中常見的異常現象及其處理方法。
A.顏色變化太淺或始終不變:若脫袋時因光照或幹風侵襲而使菌柱表面幹燥,可在菌柱上噴水恢復菌柱表面濕度,蓋膜,減少通氣次數,縮短通氣時間,每天可通氣1 ~ 2次,每次10 ~ 20分鐘。如果空間內空氣相對濕度過低或溫度低於12℃或高於28℃,應及時采取加濕控溫措施,使邊界內濕度保持在85% ~ 90%,溫度保持在15 ~ 25℃。
B.菌柱表面的菌絲壹直生長旺盛,長到2 mm也不倒伏不變色: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缺氧,雖然溫度適宜,但濕度過高,或者培養料含氮量過高。所以要延長通氣時間,讓光照在菌柱上,增加菌柱表面的幹濕差,迫使菌絲倒伏。如果還是沒有效果,還可以用3%的石灰水噴灑菌柱,晾至菌柱表面不粘不滑,再用薄膜覆蓋,恢復正常管理。
C.菌絲脫水,菌柱表面用手觸摸有刺痛感:可通過噴水改善空氣的相對濕度和菌柱表面的濕度,使蓋膜內空氣的相對濕度保持在85% ~ 90%。
D.裝袋後兩天左右,菌柱表面瘤狀菌絲膨脹有氣泡,部分脫落,或部分脫離菌柱形成懸掛狀: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受外力破壞或裝袋時受高溫(28℃)影響,也可能是裝袋早,菌齡不足,菌絲不成熟,不能適應變化的環境所致。解決辦法是嚴格控制溫度在15 ~ 25℃,空氣相對濕度在85% ~ 90%,以促進菌柱表面新菌絲的生長進而促進其變色。
E.當發現菌柱被雜菌汙染時,可對菌柱噴灑1:500倍的科美靈ⅱ號溶液,每天1次,連續3天。每次噴完後,先晾壹會兒再覆膜。
除了去袋換色,有的是用針刺微孔通風換色,換色後再去袋出菇。還有的不脫包。當菇袋接種孔周圍出現蘑菇子實體原基時,用刀切開原基周圍的塑料袋,露出原基,進行出菇管理。第壹個潮菇產生後,整個菇袋變色,然後脫袋泡水,就產生了第二個潮菇。這些變色方法簡單,保濕性好,可以減少高溫季節雜菌的汙染。
(4)出菇管理菇柱變色後,菌絲體完全成熟,積累了豐富的營養。在壹定條件下,由營養生長迅速轉變為生殖生長,子實體原基分化生長,即進入結果期。
A.催芽:香菇屬於變溫出菇菌。壹定的溫差、散射光和新鮮空氣有利於子實體原基的分化。在此期間,通常去掉邊界的覆蓋膜,蘑菇大棚的溫度應控制在10 ~ 22℃,晝夜溫差為5 ~ 10℃。如果自然溫差小,可以通過白天和晚上通風的方式人為增加溫差。空氣的相對濕度保持在90%左右。條件適宜時,3 ~ 4天菌柱表面褐色菌膜上就會出現白色裂紋,很快就會長出蘑菇芽。在此期間,要防止空間濕度過低或菌柱缺水,以免影響子實體原基的形成。出現這種情況,就要加大噴水力度。每次噴水後,晾幹至菌柱表面不粘不滑,剛好濕潤,蓋上塑料薄膜保濕。還要防止高溫高濕,防止雜菌和腐菌汙染。高溫高濕情況下,要加強通風,降低溫度和濕度。
B.子實體生長發育期管理:蘑菇芽分化後,進入生長發育期。不同溫度類型香菇菌株子實體生長發育的溫度不同。大多數菌株能在8 ~ 25℃的溫度範圍內生長發育,最適溫度為15 ~ 20℃,恒溫下子實體生長發育良好。空氣的相對濕度要求在85% ~ 90%。隨著子實體的不斷生長,呼吸作用增強,二氧化碳積累加快,需要加強通風,保持空氣新鮮,有壹些散射光。結果期從秋天開始。由於秋高氣爽,氣候幹燥,氣溫變化大,菌柱剛剛開始生長,水分充足,營養豐富,菌絲旺盛。管理的重點是控溫保濕。初秋氣溫高,蘑菇大棚要遮陰、通風、噴水降溫;深秋氣溫低的時候,白天就要增加光照來取暖。如果強光影響出菇,可以在大棚半空中掛遮陽網,晚上加保溫簾。當空間的相對濕度較低時,噴水主要是向墻壁和空間噴水,以增加空氣的相對濕度。當子實體長到菌膜破裂,菌蓋未完全伸展,邊緣卷進去,菌褶全部拉長,子實體八成熟,即可采收。采收時,應壹手握住菌柱,另壹手握住菌柄基部將其拉下。蘑菇全部采收後,要通風壹次,晴天、氣候幹燥時通風2小時即可;陰天或潮濕時,可通風4小時,使菌柱表面幹燥,然後停止噴水5 ~ 7天。讓菌絲充分復壯生長,在采蘑菇留下的凹形菌絲變白時給菌柱補水。補水的方法是:先用10鐵絲在菌柱兩端中心打壹個洞,深至菌柱長度的1/2,再在菌柱側面等距離打三個洞,然後將菌柱放入浸泡池中,用石塊將木板壓在菌柱上,用清水浸泡2小時左右。用水浸泡菌柱為宜(菌柱重量略低於出菇前後)。密不透風的菌柱含水量不足,浸水過多容易導致菌柱腐爛,影響外出。補充水分後,菌柱再次排入床中,重復之前的催芽管理方法,準備第二次潮菇。第二次潮菇收獲後,停水補水,重復前面的管理,壹般產4個潮菇。有時,混合料的含水量過高,出菇的溫度和濕度適宜。菌柱收獲第壹個潮菇時,水分損失不大,所以第壹個潮菇收獲後可停止供水5-7天,直到菌絲恢復以前的促芽出菇管理,第二個潮菇收獲時,再浸泡菌柱補水。浸泡時間可以適當長壹些。以後每次收菇都會補充水分。
冬天多雨潮濕。此時,秋冬季菌柱生長時,由於失水過多,水分不足,菌絲生長不如秋季旺盛。管理的重點是給菌柱補水,浸泡2-4小時,補充壹些糖分、微量元素等營養物質。註意保溫保濕,保持空氣相對濕度在85%-90%。並且通風良好。
二是病蟲害和雜菌的綜合防治
1,袋料栽培香菇的綜合防治措施
(1)優良菌種嚴格確定生產後,不被雜菌汙染是優良菌種最基本的條件。優質菌株可以通過目測和培養來確定。凡菌絲粗壯,木塞打開有獨特香味者,可視為優質菌株。有條件的,也應取樣培養,同時也可檢查菌絲體的生活力。
(2)選用厚薄均勻、無沙眼、彈性強、耐高溫、高壓的聚丙烯塑料袋對好菌袋進行嚴格處理,培養料不能過濕,料水比控制在1:1.1 ~ 1.2;充電松緊適度,上下表壹致;兩端的袋子要紮緊,用火焰熔合。高溫季節制作菌袋時,可用1:800倍多菌靈溶液拌料,防治雜菌。『
(3)嚴格關閉常壓滅菌,烘箱內溫度保持在100℃8小時;鍋內菌袋出料時,中間要有空隙,使蒸汽流動的菌袋受熱均勻;要避免因水化或火燒等原因而中途冷卻;從混合到滅菌必須在8小時內完成,從滅菌開始到溫度上升到100℃不得超過5小時,以免物料發酵變質。
(4)搞好環境衛生,凈化空氣,使雜菌孢子密度降到最低,是減少雜菌汙染最積極有效的方法。裝瓶、消毒、冷卻、接種、培養室等高級場所需要每日清潔。暴雨後應進行集中清掃。堅持每天在空中和地面交叉噴灑或噴灑0.2%肥皂水或3% ~ 4%碳酸水溶液、5%甲醛、1:500倍50%多菌靈溶液、5% ~ 20%石灰水,將廢棄物和汙染物及時焚燒或浸泡在藥罐中,防止環境汙染和空氣汙染。
(5)嚴格無菌操作接種後應嚴格消毒;接種前做好菌種預處理工作;接種過程中,用酒精燈火焰密封菌種瓶;接種工具應堅持火焰消毒;盡可能保持菌株完整;接種疫苗時避免走動和交談;及時清理接種室的垃圾,保持室內清潔。
(6)科學安排接種季節,必須根據蘑菇菌絲體生長和子實體發生的溫度要求。過早接種或夏秋季高溫氣候不僅會明顯增加汙染率,而且不利於菌絲生長;過晚接種雖然汙染率低,但秋菇生長期縮短,影響產量。日平均氣溫穩定在25℃左右時接種效果最好。
夏季氣溫較高時,接種時間應安排在午夜至次日上午。
(7)改善環境因素雜菌發生的速度和嚴重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各種環境因素,特別是當蘑菇栽培塊或菌管上的黴菌發生時,應進行通風。當溫度、濕度等環境因素有利於香菇的生長發育時,香菇的菌絲旺盛,抗逆性強,不易出現雜菌。反之,雜菌就會乘虛而入,迅速發生。因此,在日常管理中盡可能創造適合香菇生長發育的環境條件也是壹項重要的預防措施。
(8)為減少菌絲未愈合時黴菌的發生,采取關閉門窗(定量開窗數次)、揭去覆蓋膜、黴菌控制後覆蓋等措施。如果個別栽培塊發生黴變,不要急於處理,待菌絲愈合後再處理,但要增加擡膜次數,加強栽培室內通風降溫除濕。
(9)黴菌發生在培養塊或菌管表面,且未補料。壹般可以用pH值為8 ~ 10的石灰水沖洗上面的黴菌,以改變pH值,抑制黴菌生長。如果黴菌嚴重,已經滲透到材料裏,可以把黴菌挖出來,然後再種。可將黴菌特別嚴重的栽培塊或菌缸拿到室外,用清水沖洗幹凈,晾幹2-3天,再噴灑0.5%的過氧化乙烯(ch 3c ooh \u)即可達到顯著的防治效果。
(10)加強檢查。在高溫季節,培養室的菌包排放不宜過高、過密,以免菌絲因高溫而停止生長或被燒焦,影響產量。5 ~ 6天後,結合翻堆,對袋子逐壹仔細檢查,如發現有汙染的袋子,立即取出。可將20%甲醛、5%石炭酸或95%酒精註入汙染較輕的菌袋汙染部位,然後貼上滅菌膠布。
對於青黴菌和木黴菌汙染嚴重的袋,加入適量新材料後再次滅菌接種;鏈黴菌屬汙染的菌袋。應該及時埋葬。此外,要防止鼠害鼠害,避免鼠害二次汙染,集中處理汙染和廢棄的菌袋。千萬不要亂扔,以免重復感染。
(11)危害袋栽香菇的主要害蟲是蟎類和線蟲類。室內培養時,以菌缸危害為主,後期以線蟲為主。養殖室或養殖場發生蟲害時,可噴灑高效低毒農藥,用專用殺蟎劑1: 1200 ~ 1500倍、殺蟲乳劑1:50倍、馬拉松乳劑1:500倍防治線蟲,可取得良好效果。(以上信息僅供參考,具體情況要根據當地種植模式進行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