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所說的邊塞應該是指古代中央政權統壹時
候的邊塞,
即主要指沿著長城的走向所形成的地域。
在國家處於分裂狀態的割據政權之間的
邊界是不能算作壹般意義上的邊塞的。
邊塞詩的成熟和興盛離不開大西北。
沒有大西北邊塞
衛國戰事和奇麗風光,就不會有唐代的邊塞詩派的興盛與成熟。邊塞詩在宋、元、
明三代衰
落了。邊塞詩在清代取得堪與唐代比美的成績。
關鍵詞:邊塞詩的概念;邊塞詩的成熟與大西北;清代邊塞詩
在我國的各種詩歌題裁中,
和大西北關系最密切的莫過於邊塞詩。
我們甚至可以說,
如
果沒有大西北的自然人文景觀,
邊塞詩就會黯然失色。
在唐代如果沒有大西北提供的詩歌素
材,
就不會有盛唐邊塞詩的成熟,
就壹定不會有和山水田園詩派對舉的邊塞詩派。
這有大量
事實為證,
在我們民族中,
大家能夠記誦的邊塞詩幾乎全是描寫大西北自然人文景觀的。
胡
大浚先生說:
“邊塞詩是大西北的歌,是大西北的驕傲。
”①信哉斯言!
邊塞詩辨正
什麽是邊塞詩?這好像是壹個非常簡單的問題,
不就是描寫邊塞軍旅生活和邊塞風光的
詩嗎?最近為了給“
《文學遺產》西部論壇”準備論文,我閱讀了五六種邊塞詩選本,計有
孔凡信的《歷代邊塞詩賞析》
(明天出版社
1988
年出版)
,
胡大浚的《唐代邊塞詩選註》
(甘
肅教育出版社
1990
年出版)
,
盧冀寧﹑汪維懋的
《歷代邊塞詩詞選析》
(軍事誼文出版社
1997
年出版)
,李炳海、於雪棠的《唐代邊塞詩傳》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0
年出版,李之亮、李
迪選註
《邊塞詩精華》
(京華出版社
2001
年出版)
發現各本所選並非都符合邊塞詩的概念。
這些選本關於邊塞詩概念的內涵不壹致,
存在擴大化的傾向,
其中有的選本約有四分之壹的
作品不是準確的邊塞詩。
邊塞詩常常反映邊關的軍旅生活,要寫到戰爭,但軍旅生活和戰爭內容並不等於邊塞
詩。把屈原的《國殤》
、劉邦的《大風歌》
、漢代樂府民歌《戰城南》
、
《十五從軍征》和曹操
的《蒿裏行》算作邊塞詩顯然不夠妥當。據選者說,
《國殤》寫於秦軍大敗楚軍於丹陽、藍
田之後,是對楚軍將士的歌頌。在我國邊塞詩的概念中,分裂的諸侯國的“國界”夠不上壹
般意義的“邊塞”
。把丹陽、藍田壹帶當作邊塞,是壹個歷史概念的錯誤。劉邦《大風歌》
寫於平定淮南王英布叛亂之後,
回到故鄉沛縣豐邑招待父老鄉親的宴席上,
同邊塞無關。
民
歌《戰城南》寫中原的戰爭,
《十五從軍征》寫軍人歸家後看到的荒涼,都和邊塞無關。至
於把曹操《蒿裏行》算作邊塞詩,更不妥當。這首詩描寫“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
,討
伐的是董卓,事發生在中原,何關邊塞?
邊塞詩成熟於唐代,
關於這時邊塞詩的界分應該準確些。
可是並不盡然。
有的學者把駱
賓王《至分水戍》
,高適《宋中遇林慮楊十七山人因而有別》
、
《古大梁行》
、
《同群公出獵海
上》
,張巡《聞笛》和《守睢陽作》
,高蟾《宋汴道中》
,都算作邊塞詩。
《至分水戍》寫河南
南陽縣分水嶺的自然景色;高適
《宋中遇林慮楊十七山人因而有別》寫於河南商丘,描寫兩
人過去在漳水、鄴西相識相會的情況;大梁是開封的舊稱,
《古大梁行》描寫戰國時魏國國
都的強盛與衰落;
《同群公出獵海上》描寫詩人在山東廣饒的壹次打獵活動;張巡《聞笛》
和《守睢陽作》反映的戰爭發生地在今河南省商丘縣南;
《宋汴道中》詩題中的“宋、汴”
分別指稱地方相當今河南商丘和開封:
把描寫發生今河南、
山東的壹些詩稱作邊塞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