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世紀左右,歐洲進入壹個漫長而又進步緩慢的時期,直到公元15世紀這個時期才劃上了完美的句號,也被人們稱為歐洲中世紀。
它有很多別稱,例如,"黑暗時代"、"中古時代"。但是不論怎麽說,大部分人都覺得歐洲中世紀是壹個黑暗的時代,愚昧無知的時代,生活在那個時代的歐洲人民都非常痛苦而又麻木。
但是實際上那時的普通民眾的生活卻並非如此,而也正是這個時代賦予了西歐新的活力,為如今西歐制度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換句話說,就是沒有西歐中世紀時期,也就沒有如今的新時代歐洲。
壹、西歐中世紀的另類面貌
提起歐洲中世紀,普遍人們都會首先想起教會的殘暴統治、恐怖的黑死病等等,壹個"黑暗時代"的帽子也壹直扣在西歐中世紀的腦袋上。
但是現實則並非這樣,人們對於西歐中世紀有很多誤解。比如,初夜權。這種說法在近期已經被許多學者推翻,因為迄今為止沒有任何壹位學者發現了有關實施初夜權的記錄或者案例,所以,這種說法也被認定為是壹種民間的鄉野傳聞和對於歐洲中世紀的汙蔑。
不僅如此,我們都知道歐洲中世紀是在羅馬教會統治之下的,而這個教會對於女子的貞潔十分重視,甚至嚴格進行了壹夫壹妻制度。就算是國王都不敢輕易離婚,所以,壹個地方的領主又怎麽敢冒著得罪教會的風險而實行初夜權?
那麽,歐洲底層人民的生活到底是怎樣的呢?
我國歷史都經常說到壹個詞語"官逼民反",但是歐洲卻不存在這種現象。中國朝代的歷史推崇政治強權,而歐洲朝代卻推崇契約精神。
同樣,西歐莊園的普通農奴也受到契約的保護。
中世紀的莊園都有著自己的習慣法,被稱為"莊園慣例"。這個習慣法規定了莊園內部的方方面面,包括農奴需要向莊園主每年交多少東西、農奴有什麽權利和義務等等都規定得清清楚楚,可以說是明碼標價。
也就是說,農奴所需要承擔的稅收每年都是壹個恒定不變的數據,相比於中國古代農民則大不相同。中國的農民稅收都是統治階級決定的,隨著時間的推進,稅收也會日漸沈重,直至壓垮他們,最後為了生存"揭竿而起"。
不僅如此,為了保障和執行這部習慣法,莊園內部會成立壹個名叫莊園法庭的機構。這個法庭雖然是由領主或者領主的管家主持,但是卻受理來自莊園內的所有糾紛。而且,農奴是可以起訴領主的,甚至對於領主懲罰是落到實處的。
1272年的時候,在英格蘭斯坦福德郡的壹個莊園中,莊園法庭的全體成員要求領主來到法庭,答復莊園內的壹個農奴對他的指控,而該領主卻缺席了這場審判。因此,法庭宣布扣押領主的財物以示警示。
所以說,西歐的中世紀其實已經擁有了類似於現代法庭壹樣的機構保障農奴的權益。如果領主想要農奴多交稅收或者剝削他的土地,農奴都是可以在法庭上與其據理力爭,而且成功機率極大。
除此之外,農民的生活條件也同樣不錯。中世紀的農奴相當於在給領主打工,而且領主還是他們的長期雇主。而且,當時的農奴並沒有壹年365天都在勞作,而是由壹定的宗教假日和收獲節日,這些基本節日還是由領主保障的。平日裏的勞作,領主也不會不管耕種的事情。
在農奴耕種勞作的時候,領主需要給農奴提供牲畜和車輛,也就是壹些基本的勞作工具。
壹旦遇到災荒年間,領主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也就是保護莊園內部有限的勞動力,會提供農奴食物,幫助他們度過這些災害。除了莊園內部提供幫助以外,教堂也會提供幫助。教堂算是壹個天然的慈善機構,會負責自己教區的老弱病殘。教會的慈善活動也被稱為"中世紀西方公益活動的典型形式"。
綜合來看,中世紀歐洲的普通百姓有類似於現代化的權益保障機構,穩定的稅收額度,遇到災荒年代也不會存在大面積餓死的情況,甚至於在平日的夥食裏面偶爾還能吃到含黃油和肉的食物。
二、西歐中世紀的技術進步
歐洲中世紀的莊園很大程度都是自給自足,所以,莊園主們需要什麽東西都是需要自己組織莊園內部的農奴生產的。就算歐洲的查理大帝,也是要管理莊園內部每個時期需要種植的品種和產物。
就這樣,莊園主會和農奴進行交流和溝通,也就非常清楚在進行農業活動中會遇到的困難。莊園內部也會有相應的木匠、鐵匠等工匠,使得工具技術的革新更加快速有效。而農奴為了能夠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對於技術革新的積極性也非常高。所以,歐洲中世紀的生產工具改進得非常快速。
就比如,重犁的使用。什麽是重犁呢?也就是用壹種很重、很大的犁刀來耕地,這樣就可以將雜草叢生、不適合耕種的低窪荒地開墾成良田,非常有效的擴大了耕種面積。
除此之外,歐洲還漸漸發明和改進了很多利用水力和電力的工具。比如,水車和風車。當然,水車等工具其實在歐洲羅馬時代就被發明,但是在中世紀才被廣泛使用。
因此,歐洲中世紀的時候,社會生產已經漸漸擺脫對於人力的依賴,轉而依靠畜力、風力、水力等進行生產活動,這也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使得中世紀時期的普通百姓生活都十分富足。
三、西歐中世紀封建的方法的本質
說起西歐中世紀的制度,可能大家都會想到教會的統治,但是除了教會之外,西歐的制度與中國西周時期非常相似,也就是所謂的"封建制"。
西歐中世紀中壹個壹個的莊園就類似於西周時期諸侯的封地,也就是說,莊園內部的農奴只需要對於領主負責,而不會對領主的上級負責。
所以說,處於壹個地域範圍內的所有人和事物都只受封建當地的法律限制;各地各區域各莊園自由性都非常的高,並沒有全國明確統壹的法律和管理制度。
這樣高的地區自由性也就導致普通人民思維的自由性的提高,創造力和思維迸發力都會相較於其他制度的國家更有優勢。
而且,此時莊園屬於領主的私人財產,領主肯定會為了自身利益去發展莊園。首先領主想要莊園發展得越來越好,就會想辦法進行壹些生產工具的技術革新,使得有限的土地創造更多的財富;而農奴因為只會上交壹定比例的稅,也就是說如果能大面積提高農產品產量,那麽交稅剩余的部分就會越多,自己占有的財產數額也會越高。
正是由於西歐中世紀的封建地方法讓地區的自由性更大,人民的思維自由性更大,統治階級和人民都想革新,用最少的人力創造更大的財富,這也就為工業革命的到來埋下了種子。
四、結語
傳說中的"黑暗"中世紀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麽黑暗和愚昧,甚至已經開始萌發壹些現代化的社會保障機構,從貴族與國王、莊園主與農奴,每壹個階級的權益都有著契約的保障。
西歐中世紀中後期,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社會財富的積累已經達到了壹個比較高的數值。除此之外,人力的匱乏,生產生活的需要,底層人民和統治階級都支持技術革新,這也就使得民間的壹些小技術的革新如雨後春筍般冒出。
正是這種大環境下的自由性,社會財富的積累,技術創新的風氣,統治階級的支持,社會生產的需要,都為西歐出現工業革命埋下了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