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
《萬裏長城萬裏空,百世英雄百世夢》
作者:[清] 張廷玉
南來北往走西東,人生杳杳在其中,天也來空地也空,換了多少主人公;
夜靜聽得三更鼓,翻身不覺五更鐘,從頭仔細思量起,便是南柯壹夢中;
壹場辛苦壹場空,死後還歸泥土中,身歸泥土氣隨風,壹片頑皮化臭朧;
在身置得萬傾田,死後只得三步地,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萬裏長城萬裏空,百世英雄百世夢,沈舟側畔輕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張廷玉(1672~1755)?
中國清代大臣。字衡臣,號研齋。安徽?桐城人。康熙三十九年(1700)進士。康熙時歷官內閣學士、吏部侍郎。世宗繼位,擢禮部尚書,入直南書房,任《聖祖實錄》副總裁,纂修繕寫實錄及起居註,深合上意,又任《明史》總裁。
廷玉為世宗所倚任,軍國大事,多與參決,鴻典巨文,也多出其手。雍正四年(1726),晉大學士。七年,參贊軍務。時為西北用兵,特設軍機處,經制規劃,多為其手定。世宗死,與鄂爾泰同受顧命。乾隆初為總理大臣輔政,任《世宗實錄》總裁官。
三年(1738),罷總理事務之名而以大學士掌機要如故。旋進封三等勒宣伯,與鄂爾泰同為三朝老臣,屢主順天鄉試及會試。姻親子侄,門生故吏,布列中外,高宗忌之,時加裁抑。朝中在事諸臣及言官也屢加參劾,高宗對他日漸疏遠,兼之年老,乃於乾隆十三年自請致仕,並求按世宗遺詔,死後配享太廟,高宗許之。
旋即以張廷玉未親至宮門謝恩,嚴辭詰責,並削伯爵,罷配享之命。復以其姻親犯法,追繳歷來賞賜諸物。二十年三月卒,謚文和,仍命配享太廟。清代,漢大臣配享太廟者僅張廷玉壹人。
事跡:
清朝康熙年間,有個新科進士叫張廷玉,在長城城墻上“塗鴉”,留下了“萬裏長城萬裏空,百世英雄百世夢”的詩句,碰巧被前來巡視的康熙看見了。康熙沒有將其定性為“不穩定因素”,反而當眾宣布大清朝從此永不築長城,並對張廷玉委以重任。
這件事被史學家傳為美談,不可否認,滿人康熙比漢人皇帝有足夠的自信,不會因為壹句詩句而搞文字獄,更重要的是滿族統治者從漢人統治的失敗中悟出壹個道理:長城再堅固也保護不了壹個精神懦弱和愚鈍的民族。
秦始皇修築長城,壹方面防止墻外的"野狼"入侵,另壹方面,把人民當作牛羊圈養起來。中國統治者從來就是把土地和人民作為自己的財產,沒有給他治下的國民以做人的尊嚴。所以秦始皇才會想到焚書坑儒,消滅人民的思想,他以為這樣就可以保住秦氏江山“萬代紅”,沒想到壹個無法構築精神長城的民族註定是不堪壹擊的。果然沒幾年功夫,秦氏天下就改姓了。
秦始皇失敗了,後來的中國統治者仍沒有吸取前車之鑒,失敗多於成功。到了蒙元時代,漢人的子孫幾乎被蒙古人滅族。到了熱衷續修長城的明王朝,長城還是沒有保護好他們的子孫,最終讓壹個小小的關外民族撿了個大便宜,中華大地壹夜之間成了滿人的大牧場。
與西方的封建君主相比,中國君主不如西方君主明智。例如英國女王伊麗莎白,她可以讓她的人民自由思考,懂得引領她的人民去開拓疆域。所以,英國人有牛頓、亞當密斯(《國富論》的作者),而中國沒有,即使有早也被埋到土坑裏去了。所以英國人的後裔註定要在這個星球最為豐饒和廣闊的土地上幸福生活,上帝也會把創世的奧秘告訴他們。
中國統治者很可憐,引領壹群軟弱如牛羊的愚民,在世界面前炫耀自己的富有和強大,被人恥笑和蔑視還不自知。壹個民族的創造能力和他們擁有的思想自由度成正比,沒有強大的精神長城,再堅固的石砌長城其結果也逃脫不了“萬裏長城萬裏空”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