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經典 - 中國的水產業

中國的水產業

江南素稱“魚米之鄉”,漁業、水產業有悠久的歷史。新中國成立後,漁業生產迅速得到恢復,當時主要是以捕撈為主,後來, 隨著“四大家魚”人工繁殖的成功,逐步從捕撈為主轉變為以養殖為主的發展階段。改革開放以來,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商品魚基地建設為基礎,廣大漁業科技人員總結和推廣了各類養殖水面的高產精養和綜合開發模式,漁業生產進入了以精養高產為主導的快速發展時期。20個世紀80年代初,長期困擾人們的“吃魚難”問題得到徹底解決。隨著改革的深化,水產品價格的放開,各地政府和水產部門及時調整工作重點,壹方面,加大水產品加工和市場流通的開發力度,挖掘水產品市場潛力,根據市場需求,大力推廣輪捕輪放、混合套養技術,逐步將水產品市場從季節性集中銷售轉向常年鮮活銷售和深精加工品銷售;另壹方面,引進、推廣名特優新養殖品種,推動漁業向高產、優質、高效的方向發展。特別是進入90年代後,全省水產行業堅持以種苗工程建設為龍頭,以優化結構、提升水產品品質和漁業可持續發展為主要內容,以產業化建設為目標,漁業生產進入以質量為主導的快速發展新階段。

湖南是“全國漁業十強省”之壹

湖南漁業總體實力較強,已躋身於“全國漁業十強省”。漁業發展從“以捕為主”到“以養為主”,人工養殖從人放天養、粗放經營到精養高產高效集約化經營。漁業經濟從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向產業化經營的商品經濟發展,計劃經濟體制下的賣方市場已變為市場經濟體制下的買方市場。1998年,全省水產品產量達到116.78萬噸,比1949年的4.34萬噸增加112.44萬噸,增長26倍;產值79.57億元(1990年不變價),比1949年的0.03億元(1950年不變價)增長226倍;人均水產品占有量達到17.97公斤,比1949年的1.45公斤增加16.52公斤,增長11倍。盡管1998年湖南漁業受到歷史上特大洪澇災害的侵襲,漁民家庭人均純收入仍達到2407元,率先奔向小康生活。

湖南漁業在農業、農村和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漁業的發展對開發農業資源,調整農業結構,開辟地方財源,增加農民收入發揮了重要作用。1998年,全省漁業總產值79.57億元,年均遞增11.7%,是湖南農村經濟中發展最快、最穩,且又最具優勢的產業之壹。全省有28個縣(市、區)漁業總產值過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10%以上。其中湘陰、華容、沅江、漢壽、鼎城等縣市區漁業總產值在3億元以上,占農業總產值20%左右。1998年,全省鄉村辦漁場1819個,年產水產品18.8萬噸,實現利潤2.89億元,上交鄉、村積累7821-萬元,成為鄉村兩級財源的重要渠道、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 。稻田養魚作為省政府十二大農業重點工程之壹已經成為邊遠貧困地區人們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總之,水產品已經發展成為湖南繼水稻、牲豬之後的第三大宗農產品,漁業已成為湖南農業、農村經濟中最具活力的支柱產業和經濟增長點。

改革開放給漁業發展增添了生機與活力

這主要是由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漁業生產經營新機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如租賃制、股份制、多種承包(風險承包、招標承包、集團承包)制等的推行,調動了勞動者的積極性,增加了擴大再生產的資金投入,從而使漁業生產發展的路子越走越寬,漁場辦公司、公司聯市場、市場牽農戶,從單壹生產經營轉變為生產、加工、銷售壹體化,並向產業化方向發展。正是在改革開放的推動下, 全省水產資源逐步得到全方位的開發,漁業產業結構得到了調整,增長方式也發生了轉變。比如說,大水面包括大中型水庫水面的開發利用,在經營體制上,采取承包、租賃、股份制合作等形式開發,建立水面流轉機制,水面所有權與經營權適當分離。在技術上,積極推廣運用增養新技術,從內湖、水庫擴展到啞河、溪河和江河外湖;從局部圍欄發展到直接精養;從圍欄投餌精養到以開展節糧型圍欄精養為主;從單純圍欄養殖到增養殖結合; 從單壹漁業向漁牧、漁禽結合。1998年,全省大中型養殖水面達17.3萬公頃,產量14.6萬噸,每公頃產量840公斤。稻田養魚主要是改革傳統的養殖方式、方法,形成具有湖南特色的“高壟低溝”、“田氹溝結合”、“稻萍魚”等高產模式並加以推廣,同時擴大放養品種(雜交鯉、羅非魚、白鯽、草魚等)。 1998的稻田養魚實收面積32.4萬公頃,成魚面積每公頃產量306公斤。

在改革開放中,漁業多渠道流通體制也逐步建立和完善起來。這種體制,也就是產供銷壹體化的管理體制,國營、集體、大批生產者和個體商販進入市場,從而形成壹個開放型、多元化、少環節、多渠道的水產品流通體制。同時,以水產品專業市場為中心的市場體系進壹步建立和完善。嶽陽“洞庭漁都”、株洲、湘潭、常德水產品專業批發市場和祁陽大忠橋等水產品集貿市場相繼建成。1998年,全省水產商品總量為100.29萬噸,商品率85.88%,調出省外17.3萬噸,其中出口2900噸。

漁業生產具有很強的發展後勁

湖南漁業生產前景好,潛力大,發展後勁足,這固然是由於水面廣,水產資源豐富,漁業發展具備了比較堅實的物質基礎,但主要是由於湖南各地正采取基地精養、法律保障、 科技先導等措施。可以預料,21世紀的湖南漁業,將是高產高效的湖南農業的又壹個重要支柱產業。

壹是基地精養。湖南已從實際情況出發,從市場需求出發,認真分析了人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和漁業產量中濾食性的鰱鱅魚等低檔產品占60%以上的現狀,提出了“壓縮鰱鱅魚,增加草食魚,擴大雜食魚, 套養名貴魚”的措施,努力發展高效漁業。並通過引進世界銀行軟貸款、爭取國家投資、發動廣大群眾集資和以勞代資,全省各地已興建了近7萬公頃商品魚基地。1998年,全省池塘精養水面13.5萬公頃,占全省養殖水面的33.2%, 產鮮魚66.17萬噸,占總產的56.66%,平均畝產326公斤,比全省平均畝產高134公斤。

二是法律保障。湖南漁業生產開始步入以法治漁,依法興漁的階段。隨著1996年《中華人民***和國漁業法》的頒布實施,湖南省也相應制定了《湖南漁業條例》,還配套制定了《湖南省漁業資源增殖保護費征收使用辦法》、《湖南省漁船漁港安全監督管理辦法》、《新魚塘開發建設基金的征收管理辦法》等壹系列地方性法規和多項漁業政策,使漁業生產和管理做到了有法可依, 並沿著法制化、規範化的方向發展。

專業漁政執法隊伍逐步建立健全。現在,全省***有各級漁政管理機構129個,漁政管理人員750名,為實行依法治漁奠定了基本的組織基礎。漁政人員全面宣傳漁業法律法規和有關科學知識,開展打擊電魚、毒魚、炸魚以及布圍子、迷魂陣等有害漁具的專項治理行動,實行禁漁區、禁漁期制度和漁業環保監測、監督機制,遏制水產資源衷退和漁業水域的汙染,促進水產資源的回升,提高天然捕撈漁業的產量。保護水生生物種群的種質資源和多樣性,促進了漁業的可持續發展。特別是通過建立張家界國家級大鯢自然保護區和大鯢救保中心,強化和推動了對水產野生動物的資源保護工作。同時,通過上述法規政策的貫徹實施,開辟了新魚塘開發建設基金、排汙水費、漁業資源保護費等規費收入多條渠道,自我積累、自我發展,為漁業的發展建立了穩固的投入機制, 保障了漁業生產的快速、健康發展。

三是科技先導。湖南漁業、水產品科技從零起步,近些年來,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據統計,全省***取得省級以上技術部門鑒定的水產科研、教育、推廣成果100多項,其中3項獲全國科學大會獎,2項獲國家發明獎,5項獲國家科技進步獎,60多項獲部省級科技進步獎,10項獲部省級“豐收計劃”等級獎。上述科研成果有90%以上的應用於實踐,漁業生產的科技貢獻率達到36%,全省科技推廣服務體系逐步建立和完善,推廣以“豐收計劃”為龍頭的高產養殖新品種新技術項目,累計實施面積8萬公頃,***增產鮮魚8000多萬公斤,創社會漁業產值近7億元。由於其輻射帶動作用,全省池塘養殖產量大幅度提高。家魚人工繁殖技術、草魚抗病品種選育、大面積池塘精養高產綜合養殖技術、“暴發性”魚病防治技術等研究成果的推廣,推動了漁業生產的大發展。中華鱉、烏龜等名特優水產品種的胚胎發育、人工繁殖及其工廠化養殖技術、鱉飼料配制技術研究成果填補了國內、省內空白,達到國內同行先進水平。牛蛙配合飼料、烏鱧口服液等科研成果獲得了國家專利權。甲魚工廠化快速養殖技術、稻田模式化養殖高產技術和湖泊養殖高產技術等實用技術的推廣應用,在全國都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到1998年,湖南已擁有壹支1900多人的水產專業科技隊伍,建有壹個省級和5個市級水產研究所,省地市級水產技術推廣站9個,鄉鎮水產技術推廣站392個,配備鄉鎮水產技術推廣工作人員871人,初步形成以省、市水產技術推廣站為龍頭,以縣水產技術推廣站為中心,以鄉(鎮)水產技術推廣站為骨幹,以科技示範戶為基礎的水產技術推廣服務體系。

與此密切相關的,是漁業種苗體系也逐步完善。國家級湖南魚類原種場、中華鱉原種場建設以來,以省級建設原種場為龍頭,市州建設良種場為主體,縣市建設苗種場為基礎,分片建設特色品種繁育基地為重點的水產種苗供應體系日趨完善。1998年,全省***有國家級原種場2個,地縣良種場16個,苗種場72個,生產魚苗247億尾,培育魚種53億尾,保證了漁業生產發展的需要。

甲魚的養殖

甲魚,又稱團魚,學名為中華鱉,它是壹種名貴食用水產動物。繁養甲魚低投入,高產出,見效快。1972年,酃縣(現為炎陵縣)漁場首次獲得鱉的人工孵化及飼養的成功。1974年—1979年,湖南省嶽陽市湘陰縣鶴龍湖農場與湖南省水科所協作,開展了甲魚的人工養殖技術研究,摸索了壹套比較完整的人工養殖技術,創造了升溫孵化和冷水催化的新技術,縮短了孵化時間,簡化了人工繁殖技術,同時,還成功地進行了魚、鱉結合的養殖試驗,取得了每667平方米水面生產商品鱉、商品魚各150公斤的好成績。

甲魚生殖生理的研究帶動了甲魚的人工養殖

中國工程院院士、魚類生理學家、湖南師範大學教授劉筠先生壹直從事魚類研究,對甲魚的研究造詣頗深。1979年,湖南省科委下達了“鱉的繁殖和理與養殖”研究課題。湖南師範大學生物系和漢壽縣特種水產研究所接受這壹任務。

湖南省水產研究所的科技人員於1986年開始探索利用地熱打破甲魚的休眠規律,使甲魚不受冬季低溫的影響,輔之人工投放甲魚餌料,改變其生態營養條件,達到使其快速生長的目的。這項研究取得了成功,每平方米水面可年產甲魚2.12公斤。之後,又開展了人工飼養條件下甲魚生長規律的研究。在人工飼養條件下,甲魚生長速度加快,個體均重4.2—5.5克的稚甲魚通過365——414天的飼料期,個體均重可達308.4—342.3克,成活率達到80%以上。與此同時,還對利用地熱養殖甲魚的工程設計進行了研究,對養殖過程中出現的甲魚病害如紅脖子病、紅底板病、腐皮病、水黴病、幹癟病等進行了預防與防治的研究。這壹系列的研究為甲魚的人工養殖提供了壹定的技術基礎,為湖南省廣泛開展人工飼養甲魚作了成功的前期探索。

甲魚飼料的研究成功促進了甲魚生產的專業化

湖南省水產科學研究所從事甲魚營養研究的專家們從甲魚的營養生理研究著手,系統地研究了甲魚的營養需要和人工配合飼料技術,提出了不同生長階段甲魚的營養生理指標。他們發現,使用配合飼料養甲魚,在同等條件下,比傳統甲魚養殖技術縮短養成周期1.5年,幼甲魚養殖飼料系數2.92,相對生長增長率為37.53%,個體日均增重0.31克。這樣,就極大地提高了甲魚的生長速度,降低了生產成本,為甲魚的高密度、集約化養殖提供了可能。這項研究在全國處於領先水平,改變了我國甲魚養殖長期依賴天然餌料和鰻魚飼料的局面。1990—1994年推廣應用49.22公頃,新增產值5379.72萬元。

甲魚的人工養殖技術在湖南已經逐步完善與配套,這是粗放經營逐漸向集約經營轉變的必要條件。1994年由湖南省科委以“甲魚工廠化快速高產配套養殖技術研究”作為難題公開招標項目向全社會公開招標,湖南省水產研究所、慈利縣畜牧水產局和衡陽市白鷺湖農場有限公司***同揭標,並獲得成功。這個項目,對稚、成甲魚養殖技術,包括飼料及投餵技術、水質調控技術以及甲魚疾病防治技術等方面進行了較為系統的試驗研究,達到了甲魚加速生長、降低飼料系數、提高成活率和增加效益的目的,為發展我國甲魚人工養殖事業,提供了比較成熟的、利用多種能源、大規模工廠化養殖的技術保障。

返回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