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正確認識茂名發展的成就與差距
改革開放以來,茂名市經濟社會發展所取得的成就有目***睹(在這裏筆者不想列舉枯燥無味的統計數字,而是通過茂名人民生活中能感受得到的事物去認識)。80年代初,茂名只有兩條路:壹條紅旗路、壹條油城路的壹段,壹個百貨大樓,壹個茂名酒家,壹個郵電局,壹個銀行。城市規模很小,設施落後。現在茂名已發展成為壹個初具規模的中等城市。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大大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衣、食、住、行、用都有了很大的改善,汽車、電腦進入了尋常百姓家,農民住上了樓房,用上了手機,各種商品琳瑯滿目,文化生活豐富多彩,社會福利、社會保障大大提高。可以說與改革開放前相比,其變化是翻天覆地的,許多過去連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變成了現實。但是,相對全省,特別是珠三角,茂名發展慢了。俗話說“不進則退、進慢亦退”。現在全市上下都感到了危機感、迫切感。過去有欠發達地區的領導說:“有思路、沒出路”,“上面有想法、下面沒辦法”。是啊,多年來,欠發達地區的人們都在尋求加快發展的辦法,但“難題”難破,不但不能縮小與發達地區的差距,反而差距還在不斷擴大。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狀況也壹樣。難道“窮者愈窮、富者愈富”的“馬太效應”在21世紀還會成為區域經濟發展中的壹個鐵律嗎?這是壹個世紀命題,也是世界難題。
二、從區域經濟理論分析我市經濟發展慢進的原因
(壹)區位要素的影響。經濟區位是空間概念,經濟區位是區域經濟的第壹要素,不同的空間區位體現著不同的市場約束、成本約束、資源約束、技術約束、觀念約束,而最終反映不同的經濟水平。區位的優劣強弱主要取決於地區性投入、地區性需求、輸入的投入以及外部需求。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在改革開放之初,在當時的經濟環境、政策環境、交通通信、對外交往、思想觀念等投資環境方面,珠三角地區比茂名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我們屬邊沿化的地區,發展受到很大的制約。
(二)增長要素的影響。增長要素包括資源、資產及資本、人才與技術。這些要素,是經濟賴以增長的主要因素。區域經濟體通過對區內增長要素的整合,並通過創造便利化的增長要素流動環境,吸引區外增長要素向區內流動,促使競爭力的形成,使經濟獲得快速增長。增長要素的流入,決定於有沒有可供利用的資源。上世紀80、90年代,輕紡工業、電子工業,之所以能成群地湧入珠三角,最大的資源就是他們有廉價的勞動力、豐富的土地資源和便利的交通條件,使得增長要素與上述的區位優勢相結合,形成了強大的競爭力。而當時茂名可供利用的資源是什麽,是自然資源嗎?是農副產品嗎?似乎都不是,這些都不足以促使增長要素大規模流入。按理說,茂名最大的資源應該是茂石化提供的原材料。但是茂石化作為國有企業,其計劃經濟時代遺留下來的體制約束較多,企業辦社會,產品體內循環,加上當時乙烯沒上馬,茂石化能提供給地方的資源並不多。沒有可供利用的資源,就不能吸引資本流入,沒有資本的流入,人才技術就沒有賴以依托的載體,因而也不能流入。經濟增長因素不能向茂名流動,經濟快速增長自然就難以實現。
(三)戰略要素的影響。本文中的戰略要素特指國家、省層面所做的戰略規劃、政策安排等重大推動因素。它對經濟發展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影響,它在特定的條件下對關鍵性區位及經濟體起著關鍵性作用。第壹,統攬全局的戰略要素往往有助於發現區位要素新的價值,導致更多的增長優勢形成;第二,國家層面的產業布局與政策、資金安排等國家戰略是區域經濟的最高形態,它促使獲得戰略要素的區域凸顯戰略優勢。改革開放30年來,國家、省層面在茂名的戰略布局,除了茂石化的煉油能力擴大、新上了乙烯項目以及壹些基礎設施以外,其他基本沒有體現。國家的政策往哪裏傾斜,那裏就大發展,這種現象在中國尤為突出。改革開放之初,政策傾斜廣東,廣東就發展;90年代政策傾斜華東,尤其是上海,長三角大發展;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內地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經濟發展也加快;現在正在實施振興東北、中原崛起戰略,整個內地發展勢頭逼人。國家的政策管不到茂名,而廣東省在發展指導思想上壹直以來有“重珠三角、輕東西北”的思想,雖然從第九個五年計劃開始就提出了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促進東西兩翼及山區發展,但在具體的政策措施上沒有落實,只是停留在“紙上談兵”。在項目布點、資金安排、引導產業轉移、稅收和利率等優惠政策方面都沒有具體措施,也沒有具體行動。
(四)增長極的“極化效應”的影響。增長極就是在區域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不同的時期、不同的行業、不同的地區發展是不平衡的。在壹個時期,經濟的增長往往從壹些條件較好的地區開始,壹旦這些區域由於初始優勢而比其他區域超前發展,這些區域就能通過不斷積累有利因素,從而形成增長極。增長極形成與發展過程會產生兩種效應:“極化效應”和“擴散效應”。“極化效應”促成各種生產要素向增長極的回流和聚集。經濟增長極帶來的“極化效應”消耗後發地區的資源、資產、微弱資本和人才,財富加速流向極點。中心區發展條件較優越,而外圍區發展條件較差,經濟發展必然伴隨著各生產要素從外圍區向中心區的凈轉移,從而進壹步強化和加劇區域發展的不平衡。在發展的初級階段,“極化效應”是主要的;當增長極發展到壹定程度後,“極化效應”削弱,“擴散效應”加強。但是這個過程是緩慢的,而且還與核心區的距離和交通等因素相關。
增長極理論正好解析廣東經濟發展不平衡現象。改革開放初期,珠三角經濟發展水平與茂名差距不大,由於國家對廣東實行改革開放先走壹步的特殊政策、靈活措施,珠三角憑著他們敏感的觸覺,開放的理念,毗鄰港澳的區位優勢及世界經濟結構大調整,輕紡、電子工業由亞洲“四小龍”向中國大陸轉移的良好機遇,大量引進外資,發展“三來壹補”,發展加工貿易。再加上短缺經濟時代,只要能生產,就有人要,國家宏觀幹預少等有利因素,使該地區獲得快速發展,迅速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形成了區域增長極。而東西兩翼,山區沒有這個條件。珠三角區域增長極的形成,對東西兩翼、粵北山區產生了強大吸引力和向心力,使周圍地區的勞動力、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轉移到增長極核心地區,剝奪了周圍區域的發展機會,使核心地區與周圍地區的經濟發展差距擴大,對周圍區域產生負效果。
現在珠三角經濟開始轉型,由輕紡、電子工業為主逐步轉向適度重化,其“擴散效應”發生作用,促成各種生產要素從增長極向周圍後進地區擴散。增長極帶來的“擴散效應”對後進地區起到壹定的帶動效應。但是,每壹次新的產業轉移無不重演著把低端產業鏈向欠發達地區延伸,其物質載體或表現形式包括各類別產業、新工業園區、經濟協作區等。廣東新的產業體系在加速形成,財富在擴張,但“馬太效應”仍在擴大。
除了上述因素外,在現實中,投資環境不佳,發展思路不連貫,思想觀念落後等也影響了茂名經濟發展速度。
茂名應從如下四個方面尋求突破。
(壹)在戰略要素增長極意義上,從政策上尋求突破
前面講過,戰略要素特指國家、省層面通過“自上而下”的區域發展政策來實現,而且戰略要素所作的戰略規劃、政策安排等對增長極的形成具有重大引領和撬動作用。因此,我們要破解發展的難題,首要的任務就是要從政策上、規劃上爭取國家和省的支持。認真研究廣東省即將實施的東西北振興規劃、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主體功能區規劃、石化產業帶規劃、競爭性財政政策等政策動向,結合茂名市的實際情況,抓緊制定針對性強的專項發展計劃:如港口發展規劃、園區規劃、城市規劃、重化工業產業群規劃等重點規劃(計劃要詳細、具體、科學、可操作),並通過積極的爭取,把茂名的想法變成廣東省甚至國家的計劃,納入廣東省或國家的發展戰略中,尤其要明確把港口經濟和石化產業作為發展的突破點,爭取在這兩個方面形成茂名市的增長極,並在廣東省的規劃中給予明確,這是至關重要的。
(二)在區域經濟增長極意義上,從港口經濟尋求突破
港口經濟是增強我市區位優勢的潛在因素。港口經濟從空間上看是壹個區域概念,港口經濟是以港口為中心、港口城市為載體、綜合運輸體系為動脈、港口相關產業為支撐、海陸腹地為依托,並實現彼此間相關聯系、密切協調、有機結合、***同發展,進而推動區域繁榮的開放型經濟,或者是在壹定的區域範圍內由港航、臨港工業、商貿、旅遊等相關產業有機結合而成的壹種區域經濟。港口經濟已經成為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近幾年,我國沿海地區港口經濟發展迅速,成為我國多個區域經濟發展的增長極。
茂名市具備建設深水港的優越條件,已是不爭的事實,必須加快開展各項工作。(1)高起點制定專門發展規劃,對港口進行功能定位,促使港口成為具有臨港工業、物流分撥、倉儲加工、商品展示、臨港服務等全方位增值功能的現代港口。(2)加快港口基礎設施建設。為適應當前世界航運界船舶大型化、經營聯盟化和幹線網絡化的發展趨勢,加快北山嶺港航道、碼頭和園區建設。同時積極構築完善暢通的集疏運網絡系統,拓展港口對內、對外腹地範圍,利用多種運輸方式為港口發展吸引更多的貨源。
通過港口的規劃和開發,形成經濟區位新優勢,以區位要素吸引各種增長要素流入,形成強有力的區域經濟增長極。
(三)在產業經濟增長極意義上,從石化產業尋求突破
產業經濟意義上增長極理論,提出了“發展是壹連串不均衡的鎖鏈”的命題,指出“發展確實是按照主導部門帶動其他部門增長,由壹個行業引發另壹個行業增長的方式進行的”。區域經濟的發展主要依靠條件較好的少數產業帶動,應把少數條件好的產業培育成經濟增長極。
打造產業經濟增長極的必需條件:(1)在壹個地區內存在具有創新能力的企業群體和企業家群體;(2)必須具有規模經濟效應。即發育成為增長極的產業需具備相當規模的資本、技術和人才存量,通過不斷投資擴大經濟規模,提高技術水平和經濟效率,形成規模經濟;(3)要有適宜經濟與人才創新發展的外部環境,它包括既要有便捷的交通、良好的基礎設施等“硬環境”,還要有政府高效率運作,恰當的經濟政策、保證市場公平競爭的法律制度以及人才引進與培養等“軟環境”。
按照茂名市的基礎和適度重化發展階段的機遇,茂名最具形成增長極條件的產業,只有石化和電力,尤其是石化產業。培育壹個產業經濟增長極,不是搞幾個零零散散的項目就成,它必須形成壹個產業群,把整個產業放在壹條產業鏈上,就像壹個分工協作精細的工廠。只有這樣才能形成強大的聚集效應,才能形成極效應,從而帶動其他相關產業的發展。這裏茂名要做很多細致的工作,要研究茂石化產出的產品有什麽,哪些能提供給地方,哪些不能提供,是現有的還是將來才有的,如果是將來的什麽時候才有,哪些可以通過港口引進。這些產品作為原材料能生產什麽,怎麽生產,產業鏈有多長,生產條件、市場情況如何(現在怎樣,將來怎樣)。把有關情況弄清楚,制定好具體項目規劃,根據產業發展的需要,明確各職能部門的職責,配套好各種條件,開展大力宣傳和招商引資,使資金、技術、人才等增長要素伴隨項目流入我市,使石化產業發展成為壹個強大的產業群,形成壹個強有力的產業經濟增長極。
(四)致力改善投資環境,吸引增長要素。進壹步完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配套好城市功能,更主要的是建設好配套完善的工業園區,搭建好包括供電、供水、供氣、供熱、排汙等在內的發展重化工業大平臺。切實轉變機關作風,增強服務意識,提高辦事效率。通過改善投資環境,吸引資本、技術、人才等增長要素流入我市,促進增長極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