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坡羊·潼關懷古》此曲是張養浩晚年的代表作,也是元散曲中思想性、藝術性完美結合的名作。下面我為大家整理了《山坡羊·潼關懷古》解釋,希望能幫到大家!
山坡羊·潼關懷古
元代:張養浩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裏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
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譯文
(華山的)山峰從四面八方會聚,(黃河的)波濤像發怒似的洶湧。潼關外有黃河,內有華山,山河雄偉,地勢險要。遙望古都長安,陷於思索之中。
從秦漢宮遺址經過,引發無限傷感,萬間宮殿早已化作了塵土。壹朝興盛,百姓受苦;壹朝滅亡,百姓依舊受苦。
註釋
⑴山坡羊:曲牌名,是這首散曲的.格式;“潼關懷古”是標題。
⑵峰巒如聚:形容群峰攢集,層巒疊嶂。聚:聚攏;包圍
⑶波濤如怒:形容黃河波濤的洶湧澎湃。怒:指波濤洶湧。
⑷“山河”句:外面是山,裏面是河,形容潼關壹帶地勢險要。具體指潼關外有黃河,內有華山。表裏:即內外。《左傳·僖公二十八年》:“表裏山河,必無害也。”註:“晉國外河而內山。”潼關:古關口名,在今陜西省潼關縣,關城建在華山山腰,下臨黃河,扼秦、晉、豫三省要沖,非常險要,為古代入陜門戶,是歷代的軍事重地。
⑸西都:指長安(今陜西西安)。這是泛指秦漢以來在長安附近所建的都城。秦、西漢建都長安,東漢建都洛陽,因此稱洛陽為東都,長安為西都。
⑹躊躇:猶豫、徘徊不定,心事重重,此處形容思潮起伏,,感慨萬端陷入沈思,表示心裏不平靜。壹作“踟躕(chí chú)”。
⑺“傷心”二句:謂目睹秦漢遺跡,舊日宮殿盡成廢墟,內心傷感。傷心:令人傷心的事, 形容詞作動詞。秦漢經行處:秦朝(前221年~前206年)都城鹹陽和西漢(前208~8)的都城長安都在陜西省境內潼關的西面。經行處,經過的地方。指秦漢故都遺址。宮闕:宮,宮殿;闕,皇宮門前面兩邊的樓觀。
⑻興:指政權的統治穩固。興、亡:指朝代的盛衰更替。
創作背景
張養浩為官清廉,愛民如子。天歷二年(1329年),因關中旱災,被任命為陜西行臺中丞以賑災民。他隱居後,決意不再涉仕途,但聽說重召他是為了賑濟陜西饑民,就不顧年事已高,毅然應命。他命駕西秦過程中,親睹人民的深重災難,感慨嘆喟,憤憤不平、遂散盡家財,盡心盡力去救災,終因過分操勞而殉職。他死後,“關中之人,哀之如先父母”(《元史·張養浩傳》)。《山坡羊·潼關懷古》便寫於應召往關中的途中。《元史·張養浩傳》說:“天歷二年,關中大旱,饑民相食,特拜張養浩為陜西行臺中丞。登車就道,遇饑者則賑之,死者則葬之。”張養浩在“關中大旱”之際寫下了這首《山坡羊》。
張養浩自幼才學過人,曾向平章不忽木獻書,被提拔,後任堂邑縣尹、監察禦史等職,因評時政,得罪當權者被罷官,為避禍不得不隱姓埋名;後被召起,官至禮部尚書。50歲時辭官歸隱於濟南雲莊,關中旱災時被重新任命,趕赴陜西救賑災民。多年的宦海沈浮,讓他把功名富貴都參破,不再在意統治者對自己的評判;濟南雲莊的歸隱生活,不僅讓他欣賞禮贊自然的風光,更讓他體察民生之艱辛;尊奉孟子民本之思想,讓他深深懂得民生之重要;剛正不阿、仗義執言的性格,讓他有勇氣面對現實說出心中真實的想法。元代百姓生活之苦被作家以懷古的形式表現出來。這種憂民之心使他“到官四月,傾囊以賑災民,每撫膺痛哭,遂得病不起。”這是壹個有良知的讀書人真實的本性和真實的生活,也是當時社會所難得壹見的。
元代的統治者對讀書人實行民族歧視政策,直到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年)才正式實行科舉取士制度,況且這種制度也是不公平的,這就造成下層讀書人在很大程度上對元統治者失去信心,對社會缺少責任感,所以同時期其他作家懷古作品都深刻地打上時代地烙印:他們或感傷古王朝之覆,發壹通思古之幽情;或感嘆古今之巨變,流露對世事人生把握不定之惶恐;或有感於歲月流逝,抒發個人沈淪不遇之憂情。惟有《潼關懷古》洋溢著沈重的滄桑感和時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