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經典 - 兩篇寫人的文言文加翻譯

兩篇寫人的文言文加翻譯

寫人。。給妳兩篇傳記吧

《巢谷傳》 宋·蘇轍

原文

巢谷,字元修,父中世,眉山農家也。少從士大夫讀書,老為裏校師。谷幼傳父學,雖樸而博。舉進士京師,見舉武藝者,心好之。谷素多力,遂棄其舊學,畜弓箭,習騎射。久之,業成而不中第。

聞西邊多驍勇,騎射擊刺,為四方冠,去遊秦鳳、涇原間。所至友其秀傑,有韓存寶者,尤與之善,谷教之兵書,二人相與為金石交。熙寧中,存寶為河州將,有功,號“熙河名將”,朝廷稍奇之。會瀘州蠻乞弟擾邊,諸郡不能制,乃命存寶出兵討之。存寶不習蠻事,邀谷至軍中問焉。及存寶得罪,將就逮,自料必死,謂谷曰:“我涇原武夫,死非所惜,顧妻子不免寒餓。橐中有銀數百兩,非君莫使遺之者。”谷許諾,即變姓名,懷銀步行,往授其子,人無知者。存寶死,谷逃避江淮間,會赦乃出。

予以鄉閭故,幼而識之,知其誌節,緩急可托者也。予之在朝,谷浮沈裏中,未嘗壹見。

紹聖初,予以罪謫居筠州,自筠徙雷,徙循。予兄子瞻亦自惠再徙昌化。士大夫皆諱與予兄弟遊,平生親友無復相聞者。谷獨慨然,自眉山誦言,欲徒步訪吾兄弟。聞者皆笑其狂。元符二年春正月,自梅州遺予書曰:“我萬裏步行見公,不自意全,今至梅矣。不旬日必見,死無恨矣。”予驚喜曰:“此非今世人,古之人也!”既見,握手相泣,已而道平生,逾月不厭。時谷年七十有三矣,瘦瘠多病,非復昔日元修也。將復見子瞻於海南,予湣其老且病,止之曰:“君意則善,然自此至儋數千裏,復當渡海,非老人事也。”谷曰:“我自視未即死也,公無止我!”留之,不可。閱其橐中,無數千錢,予方乏困,亦強資遣之。船行至新會,有蠻隸竊其橐裝以逃,獲於新州,谷從之至新,遂病死。予聞,哭之失聲,恨其不用吾言,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誌也。

予方雜居南夷,與之起居出入,蓋將終焉,雖知其賢,尚何以發之?聞谷有子蒙在涇原軍中,故為作傳,異日以授之。谷,始名榖,及見之循州,改名谷雲。

譯文

巢谷,字元修,父親叫中世,是眉山的農民。年輕的時候跟隨士大夫(有身份、有學問的人)讀書,年老後擔任鄉裏村學的老師。巢谷從小傳承父親的學問,雖然樸實無華但是豐富。他被選拔進京參加進士考試,看見了赴試武科的人,心裏喜歡。巢谷壹向力氣大,於是就放棄了他原來學習的知識,置辦了弓和箭,學習騎馬射箭。不久,他的武藝學成了,卻沒有考中進士。

他聽說西邊的人大多英勇矯健,騎射擊刺,是四海之內第壹,他離開家鄉到秦鳳、涇原壹帶遊歷。他每到壹處就與傑出的人物交友,有壹個叫韓存寶的人,巢谷尤其和他交好,巢谷教韓存寶兵書,兩個人交往,結下了像金石壹樣堅固的友誼。熙寧年間,韓存寶擔任河州的將領,有功勞,被稱為“熙河名將”,朝廷漸漸的重視他。恰逢瀘州的少數民族乞弟侵擾邊疆,眾郡縣不能制服,朝廷於是命令韓存寶出兵討伐乞弟。韓存寶不熟悉少數民族的情形,邀請巢谷到軍隊裏詢問他。等到韓存寶獲罪,將要被逮捕,他自己料想壹定會死,對巢谷說:“我是涇原的壹介武夫,死了不可惜,只是妻子兒女不免受凍挨餓。裝銀子的袋子裏有幾百兩銀子,除了妳沒有人可以代我把錢送給妻子兒女的人了。”巢谷立下了承諾,立刻改變姓名,把銀子放在懷裏步行,前往交給他的兒子,沒有人知道這件事。韓存寶死了,巢谷逃避到江淮壹帶,恰逢赦免才出來。

我因為同鄉的原因,小時候就認識他,了解他的誌向節操,是個可以托付危急之事的人。我在朝中,巢谷雜處於鄉民中間,我們從未見過。

紹聖初年,我因罪被貶停留在筠州,從筠州遷移到雷州,又遷移到循州。我的兄長子瞻也從惠州又遷移到昌化。士大夫都避忌和我們兩兄弟交往,往日的親友沒有再互相聯絡。只有巢谷慷慨激昂,從眉山公開聲言,想要徒步拜訪我們兄弟。聽說的人都嘲笑他的癡狂。元符二年春天正月,他從梅州送信給我說:“我不遠萬裏步行來見您,自己都沒有料想到能保全性命,現在到梅州了。不出十天壹定能見面,死了也沒有遺憾了!”我驚喜地說:“這不是當代人,而是品德高尚的古人哪!”見面之後,我們握手相對而哭,不久,我和他講述往日的經歷,過了壹個月(壹個多月)仍不感到厭倦。當時巢谷年紀有七十三歲了,瘦弱多病,不再是往日的元修了。他將要又到海南去看望子瞻,我哀憐他年老多病,制止他說:“妳的心意是好的,但是從這裏到儋州有幾千裏,又要渡海,不是老人能做到的事。”巢谷說:“我自認為不會立刻死,妳不要制止我。”我挽留他,沒有留住他。看他的錢袋裏,沒有幾千錢了,我(當時)正貧乏窮困,也(只能)勉強資助他壹點錢,送走了他。船行到了新會,有南蠻差役偷走了他的錢袋然後逃跑了,在新州被抓獲,巢谷跟隨他到了新州,就病死在了那裏。我聽說了這件事,失聲痛哭,埋怨他沒有聽我的話,但也對他不采納我的意見卻實現自己的心願感到驚奇。

我正和南夷混居在壹起,和他們壹起生活,大概將要終老在這裏了,還能用什麽方法來發揚他的事跡呢?我聽說巢谷有壹個叫蒙的兒子,在涇原軍隊中,所以替他寫傳,日後來交給他的兒子。巢谷,最初叫榖,等到在循州見到他,改名叫谷。

《五柳先生傳》 晉·陶淵明

原文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誌。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贊曰:黔婁之妻有言:“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其言茲若人之儔乎?銜觴賦詩,以樂其誌,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

譯文

不知道五柳先生是什麽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字。因為住宅旁邊有五棵柳樹,就把這個作為號了。他安安靜靜,很少說話,也不羨慕榮華利祿。他喜歡讀書,不在壹字壹句的解釋上過分深究;每當對書中的內容有所領會的時候,就會高興得連飯也忘了吃。他生性喜愛喝酒,家裏窮經常沒有酒喝。親戚朋友知道他這種境況,有時擺了酒席叫他去喝。他去喝酒就喝個盡興,希望壹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竟然說走就走。簡陋的居室裏空空蕩蕩,遮擋不住嚴寒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滿了補丁,盛飯的籃子和飲水的水瓢裏經常是空的,可是他還是安然自得。常常寫文章來自娛自樂,也稍微透露出他的誌趣。他從不把得失放在心上,從此過完自己的壹生。

贊語說:黔婁的妻子曾經說過:“不為貧賤而憂愁,不熱衷於發財做官。這話大概說的是五柳先生這壹類的人吧?壹邊喝酒壹邊作詩,因為自己抱定的誌向而感到無比的快樂。不知道他是無懷氏時代的人呢?還是葛天氏時代的人呢?

希望能夠幫助到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