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窯是北宋大觀、政和年間, 官府在汴京(今河南開封)開設的瓷窯場,後世廣意上官窯意指由 中國歷代政府營建,為其燒造瓷器的窯場,所生產的陶瓷供宮廷所用。
“官瓷”是壹個特定的特謂, 專指宋大觀及政和年間於汴梁所設的官窯所造瓷器, 青瓷釉色晶瑩惕透,有開裂或呈冰片狀, 粉青紫口鐵足是其特色。
南宋渡江後,江北名窯均毀於戰火,景德年前,賜江西昌南鎮名“景德鎮”, 元代忽必烈又在此設浮梁瓷局,除皇家專造外,還將戰爭中俘獲的所有陶瓷業工匠均發配到昌南居。
後經過近千年的發展,這個擁有得天獨厚的高嶺土資源的昌南古鎮, 正式成為中國官窯的集中地,千年窯火壹直延續至今天,營造出壹脈獨具特色的昌南盛世。
因此除了有名的宋代官窯之外,亦有遼代官窯、明代官窯等。 官窯產品必須符合皇家的審美觀,客觀上就限制了陶瓷工匠的藝術發展,清乾隆之後,官窯產品也就逐漸沒落了。
官窯起自唐,壹是指貢器,壹是指官廠。 官窯多有貢器,少有官廠,采取的形式是“官監民燒”,燒出的瓷器, “千中選十,百中選壹” ,進貢給統治階級,這種瓷器就叫做貢瓷和官窯。
唐代在產瓷區設有司務,如唐景隆初,派殿前承旨趙仁濟監理越州窯務。 到了元代則設局,以提領監陶,後改為本設總管。他們燒出的 “景德年制”,“樞府’ 等款式的瓷器,分別稱為 “景德窯’,“樞府窯” 等。
廣義
官窯之謂,在中國古代陶瓷史上有不同的內涵。 就廣義而言,是有別民窯而專為官辦的瓷窯,其產品為宮廷所壟斷。
在宋代瓷器中,官窯即是壹種專稱,指北宋和南宋時在京城汴京 (汴梁,今開封)和臨安(今杭州)由宮廷設窯燒造的青瓷,故又有“舊官”和“新官”之分, 前者為北宋官窯,後者為南宋官窯。
宋官窯也稱汴京官窯。相傳北宋大觀、政和年間,在汴京附近設立窯場,專燒宮廷用瓷器,即北宋官窯, 因宋代汴京遺址已沈入地底,尚未發掘出北宋官窯遺址,對於北宋官窯遺址缺乏考古發掘地資料和充足的文獻資料的支撐。
時至今日,關於北宋官窯遺址在何處,仍有不同說法,壹般有三種說法: 壹說北宋官窯即為汝窯;二說否認北宋官窯的存在;三說為北宋官窯即為汴京官窯 ,它與南宋時的修內司官窯先後存在。
從元世祖忽必烈設置“浮梁磁局”,到清朝覆亡, 景德鎮是元、明、清三代皇家瓷廠所在地, 官窯制度在這裏延續了632年, 江西景德鎮也由此擁有燒造時間最長、規模最大、工藝最精湛的官辦瓷廠。
景德鎮地下也因此存有大量因禁絕流入民間而被就地掩埋的古碎瓷, 成為中國目前品類最完整、年代最可靠、信息最豐富的官窯遺址和“地下瓷都”。
北宋官窯傳世品很少,形質與工藝與汝窯有***同處。 器多仿古,主要有碗、瓶、洗等。 胎體顯厚,胎骨深灰、紫色或黑色,釉色有淡青、粉青、月白等,釉質瑩潤溫雅, 尤以釉面開大裂紋片著稱,不同於南宋官窯和汝窯及龍泉窯瓷器。底有文釘燒痕,有“紫口鐵足”的特征。
南宋時先後設立了“修內司窯”和“郊壇下窯”。 南宋官窯器,胎為黑、深灰、淺灰、米黃色等,有厚薄之分,胎質細膩。 釉面乳濁,多開片,釉色有粉青、淡青、灰青、月白、米黃等。 因器口中施釉稀薄,微露紫色;而采用刮釉墊燒時,足上露胎而呈偏赤鐵色,故有“ 紫口鐵足 ”之稱。
明代采取“官辦民燒”的形式 ,開始有官廠,專燒進貢的瓷器,也稱景德鎮禦窯廠,特派廠官,經費出自地方,編役人夫,設窯達五十幾座,專門燒造禦器即貢器。
瓷器燒制經過兩宋時期的發展 ,不論在燒制工藝,還是器具種類方面都達到了高峰,各時期都有不同的代表品種,如 永樂甜白、永宣青花、成化鬥彩、嘉萬五彩 等瓷中翹楚。
.
永樂帝在位時, 景德鎮瓷器生產蓬勃發展,這壹時期是我國瓷器燒制承上啟下,內外交流的重要階段,上承宋元,下啟康乾,能工巧匠們除了繼承前輩的精巧工藝 ,仿制元代的典型器物外,還大膽進行創新改良。
燒制成永樂甜白,青花,釉裏紅等極具時代特色的新瓷器,尤其是多色低溫釉上彩瓷器, 打破了以往瓷器多為單調色彩的傳統,使之更賞心悅目,為後來的成化鬥彩,嘉萬五彩乃至康雍乾粉彩瓷器燒制奠定了基礎。
清代是中國制瓷史上的集大成時期,其制瓷水平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受等級封建統治制度和制瓷歷史傳統影響, 清代的官窯瓷器和民窯瓷器 的款識在題寫上也有壹定的慣例,同時又 新開創了金彩、墨彩、琺瑯彩等題寫工藝,而且各種堂名款、花押款、吉語款也更為多樣。
狹義
嚴格地來講 狹義的“官窯瓷” 又分為兩種, 禦窯瓷和官窯瓷 。兩種瓷器均由“官家”督造和采辦,所以對民間而言,統稱為官窯瓷。但就管理而言,則有非常大的區別。
禦窯瓷 , 是指專供皇家使用的瓷器,在器型、紋飾上均有嚴格的禮儀規定 ,等級森嚴,均與《車服制》嚴格對應,錯用或擅用均為重罪。
1、 皇家瓷:比如清雍正的“正黃瓷”,就是皇家專用色彩,僅皇帝和太子可以使用。 紋樣方面,皇帝所用為五爪金龍,親王則只能用四爪行龍,且稱為蟒(清代僅有“壹詔二封”的恭親王奕?壹人享受過賜用正黃和五爪金龍的待遇),凡此種種,得以成系統流傳至今的,首推“同治皇帝大婚瓷”;
2、 王府瓷:型制設彩依例專燒,供包括親王在內的其他皇室成員使用。 文物中著名的“樂道堂瓷”即是王府瓷中的典範之作。
3、 壹品宮瓷: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多作帝王賞賜之用。早期的宮瓷題材多取自官服上的補服元素,比如武壹品的麒麟,文壹品的仙鶴等。
民窯瓷用龍多將爪藏於雲水之中而不現,可以說是壹種皇家禮制與民俗的相互妥協。
官窯瓷,主要是龐大的官僚君體使用,型制要求相對較低,多限於花鳥蟲魚神話等“禮制”之外的題材, 有時皇家會作為“趣味”把玩器采購,但多為官員、富商使用。這壹類瓷器,壹般由內務府采辦,在景德鎮設有專門的督陶官,長年燒造。
鑒別
產品有薄胎薄釉和薄胎厚釉青瓷兩種,胎質較松,呈紫灰色。 薄胎薄釉青瓷采用支釘支燒,通體滿釉,外底留有 3至4個或更多支釘痕。
薄胎薄釉青瓷采用墊餅墊燒,釉多開片不透明,釉色以粉青為主,也有淡黃和青灰色,紋飾少見,有紫口鐵足現象。 器形有碗、盤、洗和各式瓶、爐等,仿古銅、玉器造型較多見。
現指官窯
官窯,毛公洞第壹(今江蘇揚州壹帶)。 南宋官窯瓷器沿襲北宋風格, 規整對稱,宮廷氣勢,高雅大氣,壹絲不茍。 因為胎土含鐵量極高,手感沈重,胎土呈深黑褐色,後稱”紫口鐵足“。 釉面沈重幽亮,釉厚如堆脂,溫潤如玉。
釉面多層反復細刮,釉光下沈而不刺眼,紋理布局規則有致,造型莊重大方。 另外”肉腐留骨“(露胎處象死人骨頭,俗稱”骨董“)也是那時所造。 我們今天所稱官窯泛指歷朝官府燒造瓷器,其實,歷史上僅指南宋時期燒造的瓷器,後世再無此稱呼。
拍賣鑒賞
宋 北宋官窯深腹碗.
RMB 166,842,000
北宋官窯傳世極少,十分珍稀名貴。 現除上海博物館有四片瓷片, 臺灣鴻禧美術館有壹片瓷片, 中國文物考古部門在北宋官窯的窯址曾發掘出土幾件殘器和瓷片外, 全世界迄今沒有壹件完整器,本次參拍的官窯深腹碗,橢圓洗是海外私人收藏的傳世精品。 由於北宋官窯是從汝官窯進化而來,故更顯珍貴,文物價值、歷史價值、收藏價值等遠遠超過汝窯,可以肯定該官窯深腹碗和橢圓洗(前壹件)的市場價值無法估量。
南宋 官窯青釉八方弦紋盤口瓶
RMB 91,901,160
官窯其色,青潤明亮,勻凈素雅,方存之間,映出壹片雨過晴天,釉見開片,如壹縷金線,曼舞遊絲,織出那不世之經典。 時有龍泉其窯,已著力學之,後世仿燒之風,更是延續至今。至明壹朝,時人多作文章,對其大加贊賞。宣德、成化兩朝,景德鎮禦窯多有仿造,唯形制略小。 入清以後,雍正曾取宮中珍藏,送至景德鎮,命禦窯匠師按此燒造,如本品形制者,或亦見於其中。
乾隆帝,尤好古珍,下投其所好,進大批宋官入朝,上見而以為真,擇其精者,禦題詩文。此類之品,久惑世人,直至近年,方得分辨。 1989年,臺北故宮作展,錄官窯壹百四十三件,其中瓶尊等三十件,然或僅四件實為南宋官窯真品。
南宋 修內司官窯海棠瓶
RMB 80,408,000
修內司官窯,也稱南宋官窯,燒造時間非常短,在已發掘的杭州烏龜山郊壇官窯窯址中發現很多瓷片與窯具 , 胎質呈黑灰或灰褐色,胎質輕薄、釉層較厚、釉色有粉青、蜜臘黃等色,器型常有盤、碗、碟等 ,還有仿古器皿是受北宋徽宗提倡仿古復古的影響,作為宮廷陳設用品;郊壇官窯遺址出土遺物較為豐富,其特征與歷代文獻記述相符合。
南宋官窯瓷的釉色,主要是粉青色、依色譜的顏色分,是極淺的藍綠色,但也有以灰色綠色、黃綠色色調為主的。 具有良好的乳濁性和釉層豐厚的多次釉,在質感上追求璞玉的效果。而修內司官窯的存世量更是鳳毛麟角。 此件海棠瓶器身分量極輕,符合官窯薄胎厚釉典型特征,而釉色開片亦達到官窯器的極致,紫口鐵足的工藝更是南宋官窯典型特征。雖然經過歲月的磨礪,但其釉面依然保持強烈的玉質感,如玉如翠!
宋 北宋官窯橢圓洗
RMB 74,152,000
北宋官窯是宋徽宗政和年間下旨在汝州張公巷建造的官窯,主要燒制青瓷;器物造型往往帶有雍容典雅的宮廷風格, 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綠三種顏色最為流行。官窯胎體天青色釉略帶粉紅顏色,釉面開大紋片,這是北宋官窯的典型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