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經典 - 蘭溪機械廠往事

蘭溪機械廠往事

(壹)蘭溪機械廠

蘭溪機械廠的前身是蘭溪鐵業合作工廠,大躍進時改制為地方國營蘭溪農業機械廠,後又退為大集體改稱蘭溪機械實驗廠、蘭溪機械廠。

民國時期,作為浙中商埠的蘭溪,手工業相當發達。民國二十三年(1934),據當年實驗縣政府調查,蘭溪城區有手工業行業24個,手工業作坊554戶,其中鐵器業81戶,銅錫器業21戶,生鐵業4戶,金屬加工業***106家,從業人員237人,年營業額21.59萬元(銀圓)。新中國成立後,據1950年工商調查,全縣已登記的鐵器業159戶,銅錫器業23家,白鐵器業27戶,其他金屬加工業21戶,合計金屬加工業230戶,從業人員433人,年營業額18.4萬元。

1951年5月,中***金華地委提出城鎮組織手工業合作社的意見;同年8月,蘭溪縣委在永昌鎮進行手工業合作化試點,組建了永昌鐵業生產合作社。隨後,城區手工業界也積極跟進。1952年8月,由廟前街陳永泰銅鐵店工人鄭振森牽頭在北門街成立了城區第壹個鐵業生產合作小組;1954年10月,城區第二鐵業合作小組並入,組建成蘭溪城關鐵業生產合作社,鄭振森任理事主任,應金鬥任監事主任。首批社員有陳永泰號的陳阿良、鄭振森,李福興號的李加福、吳小弟,陳隆興號的陳樟元、陳寶賢,和福昌號的胡水法、林有寶,胡成根和城區多家鐵店的店主和員工程瑞英、趙根牛、趙得火、張金富、淩永華、張金水、劉根根、溫裕生、劉誌根、郭阿元、郭樟友、朱樟木、賈德然、丁樟順、丁文生、張榮金、葉大銓、王銀巖和王金生等12張爐竈28人,時稱廿八個頭。主要產品為鐵制農具、家具,銅錫和鈑金制品。

1957年城關車燈合作社並入,業務擴大,主廠房在和平路石板路口和後沙溪之間,開始生產農業機械,並在城中、城南設立兩個作坊和營業門店,改名為蘭溪縣機械修配廠,工人增至137人。1958年4月再次擴容,內設鑄工、鍛工、金工、鉗工和機修5個車間和城北、城中、城南3個門市部,主產農業機械產品,員工300多人,成為蘭溪首家大集體農業機械合作工廠;同年12月,經縣委、縣人委批準轉為地方國營蘭溪農業機械廠,改制為全民所有制企業。改制後企業迅速擴張,在城區和鄉鎮招收了大量的學徒工和合同工,全廠員工壹度達到1300多人,廠內還辦了壹個蘭溪縣農機化學校,為全縣各鄉鎮培養了壹批農機操作和修理人員。

工廠產品有十余種,包括十二馬力拖拉機、插秧機、打稻機、雙輪雙驊犁、飼料粉碎機等。時逢大辦鋼鐵,還在當時的三清殿前大闕路口築起了煉鐵爐,蘭溪的第壹爐鐵水就是從這裏煉出來的。當時縣委向省委報喜,農機廠還上了浙江日報頭條。此時的農機廠書記是崔文,廠長張先祥(兩位都是抗日戰爭時期參加工作的老革命),鄭振森改任生產科長兼黨委委員,負責全廠的生產管理和調度。

1961年5月,國民經濟收縮,農業機械廠轉為大集體蘭溪縣鐵業合作工廠,大批工人下放農村,也有部分原來城區戶籍的工人被另行安置到其他廠礦就業,但保留了原廠區、主要生產設備和技術骨幹。收縮改制後主要生產鑄鐵鍋、臺虎鉗、鐵砧、洋鎬、甘蔗刨、理發刀剪等日用鐵制品。以後又增加了四聯壹字機、碾米機等產品。直到1963年下半年國民經濟開始恢復,工廠又重新招工擴大生產,筆者就是在這年11月參加工作的。1964年,蘭溪縣鐵業合作工廠改名為蘭溪縣機械實驗廠,後又改稱蘭溪機械廠,開始生產金屬切削機床,主要產品是C618—2普通車床、B665牛頭铇床以及WB209龍門铇床、Cw6163車床等,也生產和組裝工農12型手扶拖拉機。1973年8月,蘭溪縣慶祝黨的十大勝利召開的遊行隊伍中有十輛車頭戴大紅花,車上彩旗飄揚的拖拉機隊列就是由蘭溪機械廠組裝出廠的。1977年崔文和鄭振森相繼調任新組建的農修造廠和電器廠廠長,蘭溪機械廠書記、廠長由張先祥壹人兼任,施福山任副書記管黨務。不久張先祥同誌因身體欠佳外出療養,縣委下文施福山任廠長兼副書記,張先祥任書記。

1984年初,蘭溪機械廠在全省範圍率先發展機電壹體化機械產品,與上海交通大學機械系610教研室簽約***同開發數控車床,並派出由副廠長郭慶建帶隊,工程技術人員沈宏耿、章躍中、周楚康、鄭益民、鄭建平等人組成的班子赴交大壹邊進修,壹邊與交大教授李德慶和包偉弟、張朝堯等人組成新產品研發組,***同設計開發CKL6132數控車床。1985年初設計完成,硬軟件加工進展順利,到年中機床裝配壹舉成功。通過省機械廳牽頭組成的省級鑒定委員會鑒定,成為浙江省第壹臺數字控制的金屬切削機床。

1985年,蘭溪機械廠除完成CKL6132數控車床試制外,與浙江工學院聯合研制的YZ315液圧免燒制磚機也通過了省級鑒定,並被評為省科技二等獎;獨力研制的SP160塑料破碎機被評為金華地區科技成果三等獎。全年生產三種金屬切削機床***208臺、塑料破碎機90臺,實現產品銷售173萬元、利稅64萬元。

(二)與機床廠聯營

1985年6月,省機械工業廳領導為編制浙江省機械工業七五規劃二次來蘭考察,並由曾任湯溪齒輪箱廠廠長的孫忠煥縣長陪同走訪了蘭溪機床廠和蘭溪機械廠。他們認為機床、機械兩廠,雖然都是生產機床的老廠,基礎好、有經驗,但小而全,技術力量、生產裝備和財力物力分散。為充分發揮蘭溪機床工業優勢,形成合力和大批量專業化生產,建議兩廠合並,定點生產車床。根據省、地和縣政府領導指示,縣政府二次下抄告單,責成縣經委和機械工業公司做好進壹步落實工作,並於當年10月22日下文實施,要求在1986年1月完成合並,統壹核算,統壹經營;同時公布施福山兼任機床廠黨委副書記,負責黨務和黨員重新登記工作。合並聯營協議由三方法人代表淩成明、施福山、陳寶康簽字,1986年1月1日正式生效。兩廠聯營後,施福山於當年9月赴黨校學習,不久淩成明也調離,蘭溪機床廠廠長由郭慶建擔任。

郭慶建上任後壹手抓生產,壹手抓工廠技改和新產品開發。C620普通車床產量逐年增長(1988年年產量就達到了568臺),鑄工車間完成了整體搬遷,1987年在CKL6132數控車床的基礎上完成了CKL6140數控臥式車床的試制和批量生產,隨後又研制了數控銑床和數控鏜床,形成了CK、CL兩個系列的數控金屬切削機床優勢系列產品。到1993年全廠已具備上千臺數控車床生產規模,當年車床實際產量854臺,其中數控車床500臺,實現產值3979萬元、利潤436萬元,產品行銷25個省市,並出口南美和東南亞國家。本省用戶主要是杭州萬向集團和臺州吉利集團,曾擔任過省機械廳廳長、時任省委常委、省委秘書長的呂祖善在調研萬向、吉利時對蘭溪機床廠能夠自主生產這樣實用美觀的數控車床贊不絕口。

2020.12.12施福山於黃龍洞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