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歷史哲學家柯林伍德指出:“壹切歷史都是思想史。”他說的是,歷史的敘事、評判與信念,離不開思想的主觀判斷。歷史的因因果果,是非定論,無壹不是思想縱橫馳騁的結果。
社會歷史是人的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思想因素在歷史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人類歷史包含思想史,研究思想史對於深入認識人類歷史及其發展有重要意義。
唯物史觀認為,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歷史首先是物質資料生產發展的歷史,是人民群眾實踐活動的歷史,在階級社會中是階級鬥爭的歷史。把壹切歷史歸結為思想史的觀點,本質上是唯心史觀。?
歷史貫穿了人獨有的文明動機,人們想借歷史來改進和完善現時的生活。這種改進是通過對以往生活的理性反思實現的。歷史不是對過去事件的剪貼,而是精選和濃縮,它著眼於事件背後的思想動因,通過壹種具象的語言,即敘事的形式來承載某種思想。
如孔子著《春秋》為“使亂臣賊子懼”,亞裏士多德研究城邦制是為證明“法治比人治”好。而且,這種思想不僅在當時產生了影響,並且能夠持續地影響後世。史實只是思想的載體,歷史真正想做的是把思想傳承下去。
歷史是人類發展過程的精選集,對此做挑選記錄的是歷史學家。他們決定了什麽能成為歷史,什麽只能成為故事甚至被遺忘。所以我們看到的,是歷史學家想要給我們看的歷史,而非歷史的全部。而且這些敘述也並非都是求真的。
況且,歷史學家記錄歷史的過程,並不是消極的復制,而是對歷史情景進行重新描摹,他們有意無意地把自己介入到事件中,依據自己的判斷對事件做出評價,因而每壹次描摹都會帶入歷史學家的個人的知識與見解。我們讀史的時候可以明顯地感覺到歷史學家的個人色彩,如司馬遷對遊俠的推崇。
歷史事件從來不是價值中立,它從被寫上史書之時起就已經塗上了歷史學家的思想。就算是歷史的讀者,何嘗不是帶著自己的思想,去想象、參與、評價,最終建立自己的立場與信仰。
擴展資料:
“壹切歷史都是思想史”是英國哲學家羅賓·喬治·柯林武德著作的壹本歷史哲學書籍《歷史的觀念》(The Idea of History)中提出的。柯林伍德在評述黑格爾和馬克思的歷史哲學思想弱點的時候曾指出,他們僅僅是選擇了人類生活的壹個方面(在黑格爾是政治,在馬克思是經濟)去看待歷史。
由此他們錯誤地把歷史思想的領域局限在政治史或經濟史。而在通常的歷史學家那裏,壹切確切說來所謂的歷史,都是人事的歷史。他指出,就自然界來說,壹個事件並不發生內部和外部的區別。
而歷史學家卻在壹個事件的外部和內部之間劃分了壹條界線,其中外部是指屬於可以用身體和他們的運動來加以描述的壹切事物,事物的內部是指其中只能用思想來加以描述的東西。
“歷史學家決不會只關心這兩個之中的任何壹個,而把另外壹個排除在外。他進行研究的不是單純的事件(在這裏單純的事件,我是指壹個事件僅只有外部而沒有內部),而是行動。而壹個行動則是壹個事件的外部和內部的統壹體。”
“他的工作可以由發現壹個事件的外部而開始,但絕不能在那裏結束;他必須牢記事件就是行動,而他的主要任務就是要把自己放到這個行動中去思想,去辨識出其行動者的思想。” 這意味著在歷史的語境中,壹個事件包含著思想,而在自然的語境中,事件沒有思想的維度。
至此柯林伍德進壹步提出了這本書裏他那個著名的觀點:壹切歷史都是思想史。“自然的過程可以確切地被描述為單純事件的序列,而歷史的過程則不能。歷史的過程不是單純事件的過程而是行動的過程,它有壹個由思想的過程所構成的內在方面;而歷史學家所要尋求的正是這些思想過程。壹切歷史都是思想史。”?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