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山月記
總目
授經濟願分第壹 因我起業分第二
諸相非相分第三 世界大同分第四
法元境界分第五 般若性見分第六
無量清凈分第七 外識依別分第八
意識相應分第九 法業究竟分第十
參觀如是分十壹 諸法幻化分十二
法正凈心分十三 觀見著相分十四
光壽止觀分十五 光壽圓覺分十六
四大若空分十七 真如法言分十八
授經濟願分第壹
如是我來。壹時佛在大光明自在天,匯萬法無相之眾,壹切過去生、當下生、未來生,壹切有生非生、壹切有想非想、壹切有形非形,及壹切可思議、不可思議、非不可思議,皆聚四面。是時,如來中正相比,眾眾居側相應,概受法喜所染。爾時,佛覺眾應者中,依緣而發,因念而起者,是名“山月覺者”。如來使作此經,托以銘世,其所撰載,故名“法元經”。時山月覺者受信持法、已見門徑,唯疵法力精進、上善而就,垂憐眾生婆娑、不能信持。佛所感同悲憫,留授斯文,以濟大願。
因我起業分第二
山曰:大哉世尊!壹切罪業、壹切煩惱、壹切孽障,皆因“我”所依。然此“我”所因何在焉?
佛曰:善哉,當知此“我”非實所在、非有實所在,因信念在,因執著在。
山曰:非實所在,奚見四下?非實有所在,奚見如來?
佛曰:善哉。所說四下是所名四下,所說如來是所名如來,故所說、所知、所感、所覺之在非真在,概為虛在,是依五感六觸在,是因念在,依念起,依念滅,此起也否,此滅也否,而實本無起滅,是念起念滅。眾生非實生,眾形非實形,是念力所生生,是念力所形形。山月者,予意何念?
山曰:如來所說,是名生滅,實無生滅。如來所說,是名我在,實無我亦無在,依念力使然。
佛曰:又亦何如?
山曰:如來所說,是名所說,實無所說。所見四下,是名四下,實無四下。所見如來,是名如來,實無如來。
佛曰:善哉。壹切心念皆因妄想,又因妄想生執著,又因執著起三業(欲、念、悔),又因三業而造三果(罪業、煩惱、孽障)。山月者,當知此“我”是妄想,因想著相,因相而具我相、人相、眾生相、光壽相。此相世界,有形有際,見色、受想、秉持、觸覺,而佛陀法門,無形無際,無色、無受、無持、無覺。
諸相非相分第三
山曰:雲何我相、人相、眾生相、光壽相?
佛曰:即證有我,念念不止(定),與人有別,是為我執,故有我相;即證有他,念念不止,與類有別,是為人執,故有人相;即證有生非生,念念不止,與物有別,是為眾生執,故有眾生相;即證時空因果,念念不止,彼此有別,是為光壽執,故有光壽相。何所謂光(執)?東、西、南、北、上、下、左、右、遠、近、微、巨之“光”(空間)差別,何所謂壽(執)?先、後、來、去、古、今、始、未、
起、止、久、短之“壽”(時間)差別。
聞我所偈:
有此四執,即為著相,
壹切見相,皆由我相。
凡此差別,不見般若(智慧),
若相非相,即現如來。
山曰:稀有世尊,願聞所法!若此,將喻何作念?
佛曰:如來鑒喻,譬如恒河(聖河),止觀世界,壹衣之水。所作諸相分別,形同作別壹水。我相依別,我為壹滴,有別恒河,疏不同流;人相依別,人為壹滴,有別恒河,疏不同源;眾生依別,眾生壹滴,有別恒河,疏不同歸;光壽依別,剎那壹滴,有別時空,疏不同在。執此四相,唯別妄我分、屬類分、平等分、境界分。山月者,意雲何哉?
山曰:依我解意,是眾我、眾人、眾生、眾光壽、眾世界、眾境界同為恒河,無所分別,亦無所相分別。
佛曰:若作恒河念,是執法相念,是別法相、諸相,是不究竟、不了義、不徹底、不清凈之有余涅盤(羅漢境界),山月者,莫作是念,我皆令入無余涅盤(佛陀境界)。
聞我所偈:
若見恒河,立著法相,
法相無相,亦無所在。
當知恒河,境界微塵,
見法非法,即入佛陀。
世界大同分第四
山曰:稀有世尊,唯宜所感!眾生同元,始為壹生,壹流之水,喚名恒河,本來無二,何期分別?萬物同屬,始為壹物,壹山之石,作名須彌,本來無二,何期分別?
試作壹偈,以籍教誨:
觀照三千般若光,
莫知壹世皆大同。
本來悉心除妄相,
原來無相可思量。
佛曰:善哉,言之精妙。如是,本來悉心除妄相,原來悉心就是相。
法元境界分第五
山曰:大哉,世尊!我相不化,則人、眾、光、壽、法而無壹余滅,理之雲何?
佛曰:壹切諸相,皆由念生,因念生我,依我生心,心載三業(欲、妄、悔),繼發三毒(貪、嗔、癡)。癡 心晦暗,貪(過喜)嗔(過厭)過執。戒除貪、欲;定滅嗔、妄;慧度癡、悔。止觀定慧,幾於法門,亦非無上,必修為空,方得正果。止者即定,清凈我念,觀者即慧,空法萬象。山月者,惟余三千虛空,肅然無法無念,萬象清凈,本來莊嚴,法喜充盈,智慧圓滿。只因念力指染,愕而世界婆娑,憑空起色,幻化四維,氣象聚合,福德若虧。
山曰:唯然,世尊!
佛曰:地水火風(構成世界的本元),無態無形;止息定靜,無來無去;始末因果,無先無後;眾生非生,無起無滅。唯然,念力所因,集結有形,四大(地水火風)和合,品類聚成,念所依者,生為眾生,念無依者,形為萬物。山月者,實告之,此生生,彼形形,往來成就,非壹境界。
山曰:於意為何?
佛曰:念所雛聚,無想(邏輯)無受(作用),壹點構成,莫作二處,此壹維世界。氣所始也,無形無質,糾集成線,莫見相狀,此二維世界。光(空間)所始也,形色所以,相所分別,莫知因果,此三維世界。壽(時間)所始也,生滅所以,法所分別,莫了壹世,此四維世界。當知,壹維火大(量),二維風大(氣),三維水大(液),四維地大(固)。地水風火,和合世界。又知,我執在先,人別屬壹(壹維世界),眾別屬二(二維世界),光別屬三(三維世界),壽別屬四(四維世界)。壹切眾生,妄見四大,又執四大,合和我相、人相、眾生相、光壽相,又依相作別。
山曰:唯然,世尊!
佛曰:清凈我執,止(定)妄離相,究竟光壽,觀(慧)照般若。
般若性見分第六
山曰:唯然,世尊!於大乘守清凈心,離諸相護般若心,得持正果,不墮妄見,復歸無性,應往何住?
佛曰:壹切眾生,本無緣故,秉性清凈,智慧圓滿。譬如明鏡,初始觀照光明,而因塵垢指染,不見本來面目。山月者,壹切眾生,本無生死,只因妄執,斷除光明。山月者,我為之喻,人行荒漠,心遂癡狂,迷癲離性,自見蜃境,幻象為真,妄見不已,莫能斷絕,自殆荒漠。是此,壹切見相眾生概同荒漠,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光影皆同蜃景,又以幻塵為實所真相,執寧幻化離所圓滿空性。又如夢人,枉信為真,爾時覺醒,四大(地水火風)皆空。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本念所想,自性所幻。醒來又夢,夢來又醒,亙古輪回,執迷苦海。山月者,實無蜃景,妄心幻執,依緣六觸(眼、耳、鼻、舌、身、意),迷離般若,妄見生死,不獲解脫。山月者,於意如何?
山曰:大哉世尊!涅盤如夢醒,夢醒當下覺。
佛曰:又意雲何?
山曰:唯然,世尊!嘗作壹偈:
空作壹夢生世界,
醒來無所是真切。
不是六塵難化滅,
只緣夢人不自覺。
佛曰:壹切心念生幻想世界,壹切世界依幻想妄見。山月者,又意雲何?
山曰:唯然,世尊!
嘗作壹偈:
大千盡在壹念中,
念滅六道化虛空。
不是輪回難解脫,
只緣眾生多情衷。
佛曰:即知真空,空本無相,若空是空,即著空相。此空實無,了無境界,般若不照,莫有能知。但凡說空,必不得空,如來說空,是名真空。猶如逝者,自莫能言,侃談從流,概莫知死。
山曰:如來所空是名為空,非執著於空,亦無空境界。壹切主觀皆不得空,而時,智慧圓滿,福德無量,不止不動,不覺不依,自得於空,亦非所得,實無所得,是名所得。
無量清凈分第七
佛曰:善哉。法無上如來覺悟者,是當了別無量阿僧只(無限眾多)相空空如也,無量阿僧只法空空如也,無量阿僧只劫空空如也,無量阿僧只名空空如也。是無輪轉,亦無身生滅,亦無相生滅,亦無法生滅,亦無量生滅。唯然心念生滅,名稱生滅,幻化生滅,空虛生滅。
山曰:唯然,世尊!
佛曰:得無上如來智慧者,拭鏡去塵,重照光明,般若究竟,映見本性,心相無住,復歸於空,幻化寂滅,本性為空。山月者,當作是念。
山曰:觀照,世尊!呃而蕓蕓眾生,既明法門,何不皈依?既見智慧,何未光復?
佛曰:只因外求於相,不能內施於心。口說般若,誌在迷離,行往智慧,心未所向。山月者,膏肓之體,不同健碩,末世之法,不同盛況。
外識依別分第八
山曰:復又謂何?
佛曰:只因幻化成真故,幻化相應六塵故,六塵相應六觸故,六觸相應六識故。六識所依,六識所緣,六識助伴,六識作業。總稱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作此六識見別。此六識,作別色、聲、香、味、觸、法,見性觀、聞、嗅、嘗、受、想等此分別。
山曰:稀有,世尊!何謂眼識別?
佛曰:別色種性,觀色為相。概略有三,顯色、形色、表色。青黃赤白,顯所色也;曲直方圓,形所色也;行住動靜,表所色也。眼識依別,又復貪嗔,癡妄所以。
山曰:何謂耳識別?
佛曰:別聲種性,聞聲為相。概略有三,響聲、音聲、波聲。高低悠揚,響所聲也;律調吟鳴,音所聲也;轟伏震蕩,波所聲也。耳識依別,又復貪嗔,癡妄所以。
山曰:何謂鼻識別?
佛曰:別香種性,嗅香為相。概略有三,質香、氣香、感香。花果料脂,質香者也;醇烈焦腐,氣所香也;爽郁清芳,感所香也。鼻識依別,又復貪嗔,癡妄所以。
山曰:何謂舌識別?
佛曰:別味種性,嘗味為相。概略有三,本味、品味、察味。酸甜苦鹹,原所味也;甘澀辛辣,品所味也;厚薄鮮淡,察所味也。舌識依別,又復貪嗔,癡妄所以。
山曰:何謂身識別?
佛曰:別觸種性,受觸為相。概略有四,地、水、風、火四大種子依識別。貼壓磨擦,質之所然,地之所以;力拉柔重,性之所然,水之所以;痛癢疲疾,氣之使然,風之所以;溫涼寒熱,法之使然,火之所以。身識依別,又復貪嗔,癡妄所以。
山曰:唯然,世尊!
意識相應分第九
佛曰:上五識身,將作外識,比應意識互為助伴,意識俱依外識,外識所緣意識。
山曰:孰謂意識?
佛曰:能觀註、認識、析別、作想、尋伺者。
山曰:孰性何謂?
佛曰:想、思、懈、惰、慚、愧、信、妄、悲、憫、驚、恐、恍、惚、邪、淫、羞、恥、愛、恨、憂、慮、焦、躁、慍、愜、忈、恕、恩、怨、慈、悲、憐、惜、忿、懶、驕、慠、忐、忑、享、樂、舒、緩、惱、怒、慢、執、疑、憚、懺、惘、諂、怔、戀、惡、急、怠、憘、憎、忍、懲、憨、智、愚、慧、慎、忌、懸、惑、畏、懼、怡、悅、患、息、懊、煩、郁、悶、情、意、妒、嫉、憾、悔、感、念、貪、嗔、慫、欲、癡、癲、狂、迷、慌、安、覺、察,雲雲百性。當知壹切三業三毒皆為之出。
山曰:復又何如?
佛曰:復而應地,若醉應地、若狂應地、若夢應地、若醒應地、若執應地、若覺應地,等六應地。何而醉?外識利導故;何而狂?邏輯顛倒故;何而夢?心誌昏厥故;何而醒?心誌光明故;何而執?業障幻化故;何而覺?定慧消業故。
山曰:唯然,世尊!何謂意識別?
佛曰:別識本性,妄見五識,別法本性,妄想諸法。概略有四,本識、妄識、善識、惡識。尋、伺、執、住,本識無智無愚;想、思、意、念,妄識無善無惡;智、慧、慈、悲,善識觀照般若;愚、癡、貪、嗔,惡識墮入無明。意識依別,妄見諸相。
山月者,聞我所偈:
凡有所依,即為著相,
凡有所持,亦為著相。
若有法門,無住之心,
諸相如是,法相如是。
真如覺悟,知非即舍,
從善如流,圓滿福德。
山曰:大哉,世尊!唯然,世尊!
法業究竟分第十
佛曰:山月者,當唯諦聽!圓滿無上覺,本空無法相,無上真如來,本凈無佛相,無量那由他(無限多的壹切),本寂無色相。圓滿空寂,無所佛法,清凈佛土,無所如來。妄想所生,佛土莊嚴,幻化所由,如來滅度。當知壹切觀照,皆為幻化,以至此言,亦不可執,如有所著,即為非法。
山曰:然佛陀何所達?
佛曰:山月者,實告之,佛陀無所達,所見佛陀皆由心念生。有心念故,取法相故;取法相故,生佛陀故;心念涅盤,法相皆空,法相皆空,佛陀隨滅。有心念故,取法相故;取法相故,生佛陀故;心念涅盤,法相皆空;法相皆空,佛陀隨空。但凡有余涅盤,妄想終歸不止,佛相必住色界,佛陀必存不空。佛陀常化法身,只緣凈他自空,如來長不能去,緣為自不可去。去者真,留者相,空其身,余其影。此說佛陀是說佛陀,是名佛陀,非有佛陀。
山曰:唯然,世尊!然依何持信如來所言?
佛曰:即是如來所語,亦是我慧幻相之自覺,而如來無所在,亦無所言。
山月者,聞我所偈:
佛陀止於幻化界,
上上即為空境界。
眾生若得圓滿覺,
如來自能空壹切。
參觀如是分十壹
山曰:唯然,世尊!佛陀者,幻化界所至極者,若說上之有上,此必為空。大哉,世尊!眾生修行,弗修弗空,無所修佛,亦失真如。然此,應何參禮佛像,應何供養我佛?
佛曰:善哉,善哉,莫大善哉!如來曾於無量光壽,參供千萬佛而得諸善圓滿無上真如,當知不止壹佛、二佛、三佛百千萬佛,是壹切諸佛法相,壹切諸佛真相,壹切諸佛現相,是此參供非等參供。山月者,眾莫能知,其知也否,於是至今,了無所得。身相如來,愛大莫哉,有如父母,同於兄弟,有如至親,同於我身。
山曰:善哉!世尊!法相如來,如造如化,身相如來,如親如我。
佛曰:山月者,養之父母,誠如難也?
山曰:不難,世尊。
佛曰:山月者,養之兄弟,誠如難也?
山曰:不難,世尊。
佛曰:山月者,養之自身,誠如難也?
山曰:不難,世尊。佛所說也,誠如易也。為之父母,慈孝有道,為之兄弟,悌義有道,為之諸親,善愛有道,為之自身,自好有道。
佛曰:佛無所奢,止增譬類,若說有奢,即為謗佛。
山曰:僅遵。
佛曰:參供諸佛,亦非執著,心所至也,行所隨也。望莫貪法,執著住相,口中念念,絲絲不動。又如譬類,有將欲行往須彌(聖山)者,未知途徑所以,途遇知路人,往聞問之,徑直西方,是人聞知若狂,頂禮不止,膜拜不去,路人怪哉“西行須彌,今已明示,久久不去,是去須彌?說往須彌,半途而廢,執著路人,此是須彌?”
山月者,聞我所偈:
佛是指路人,問罷當自去,
話別莫多時,西天路遙遙。
復遇迷路人,自當多悲憫,
知途是法門,行途是覺悟。
諸法幻化分十二
山曰:復次,佛法何所依?
佛曰:山月者,實告之,佛法無所依,所見佛法皆由幻中生。譬如,蜃景當空,廟堂在空(雙關),廟堂既空,其佛亦空,即是空空,何求登堂?幻化所以。
山曰:既知是幻,當則心、念、身、相皆為幻,圓滿是幻,空寂是幻,修為是幻,佛法是幻,心念俱幻又當唯修持?又當何修持?
佛曰:大莫善哉!既知是幻,當以幻化幻,以幻覺正幻法,以幻法棄幻心,先由幻法離諸幻,暨證得圓滿覺悟,自壹切那由他境、阿僧祗劫終獲解脫。山月者,所說解脫,譬如筏喻,筏之所用,涉水渡岸,待到彼岸,何須負筏?幻為用也,不為執也,法為器也,不為身也。筏以渡河,登彼即舍,凡著筏者,不知其用。幻以渡幻,解脫即舍,凡著化者,不知其用。
山曰:稀有,世尊!然當應何護持法念?
佛曰:山月者,應無所護持。當知,佛法遍住,無所不是,無論信持,不失不得。法主萬象,無甚不在,壹切自然,皆在法中。眾在法中,法不在眾,凡能護持,即非佛法。
法正凈心分十三
山曰:唯然,世尊。然何離幻?
佛曰:依所處置,離(幻)心離(幻)念,即離諸幻。
山曰:當何以幻(法)正幻(心)?
佛曰:若發離幻念,必作離相念;若發離相念,必作無住念;若發無住念,必作等持念(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念即無上界之等同覺悟念);若發等持念,必作清凈念。清凈我念,必受持禁戒,持戒非終道(非為最終目的),唯凈修法門。
山曰:唯然,世尊!如何依法清凈觀?
佛曰:諸身合和,地水風火,究竟合和,豈能離散?故此聚合,壹時而已,四大借緣,本是分離。
如若破離,壹塵不染,身心俱滅,我相何依?本無壹物,緣起妄想,妄想皆無,壹切皆空。
山曰:唯然,世尊!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耶?
佛曰:眾生非生,合和之形,同是塵埃,奚有差別?眾生非生,離形俱散,同是虛無,奚有差別?同塵同無,同復同歸,始末相同,自然等同。此等持即為無上界、無別見之等持覺悟(即成佛)。
觀見著相分十四
山曰:大哉,世尊!生有著相者,而非生有著相乎?
佛曰:凡有所依,凡有所承,凡有所持,凡有所載;凡應所力,凡應所牽,凡應所觀,凡應所知。以至凡於因果、凡於光壽者即為著相。故有生非生,皆在其中,此中之外便是空。
山曰:何不著相?
佛曰:壹切無知無覺(主觀),即不著相,壹切不知不覺(客觀),即是真空。
山曰:大哉,世尊!
光壽止觀分十五
佛曰:凡作光壽相、光壽分別,亦非圓滿覺悟。
山曰:緣何所謂?
佛曰:光壽見別,是著光壽相,作光壽分別。四大幻化,延延不止,光壽所以。又復光壽,因生果滅,輪轉妄見。又復妄見,執信幻化,墮入因果,不能解脫。
山曰:然此,因何作念?
佛曰:心念索然,意識尋伺,生光壽相,起光壽別。若諸相有實性,則光壽亦有實性,如物如體,並非不可識然。光者載諸相,壽者運諸相。
山曰:無載者,相無所依,無運者,相無所往。
佛曰:然。光返(相反和返回)者,空也,壽返(相反和返回)者,定也。
山曰:空即離光相,定即離壽相,光至極得定,壽至極得慧。
佛曰:然。光壽者,互助伴,同比應,相幻化。光變壽隨,壽變光隨,隨同如壹,變化無二。
光壽圓覺分十六
山曰:唯然,世尊!光壽何相識?
佛曰:光壽之相,有量有邊,有形有際,只因眾生不能慧定,故不可思議。若以相見,光有增減(空間大小),壽有進退(時間進退)。
山曰:唯然,世尊!光為相之體(本體),壽為相之性(規律),光由無至極(從無到大),再由極歸無(從大到無),壽由極歸無(從大到無),再由無至極(從無到大),光壽二者,隨往隨復,相反比之。
佛曰:光增壽進,壽進光增,同行同住,名曰往常,萬相順應,可所思議,時因為因,則果為果;光減壽退,壽退光減,同行同住,名曰復常,萬相倒逆,不可思議,時果為因,則因為果。山月者,此壹增進,彼壹減退,如壹呼吸,即壹輪回。
山曰:唯然,世尊!寰宇如呼吸,吸、息、呼、止,周而復始,壹往復即是壹輪回。
佛曰:增進(往常)於極,未退減間,作息止狀,四大充滿,福德圓滿,名無量定,得無量定果,起無量慧因;退減(復常)於極,未增進間,四大皆空,還於真空,智慧圓滿,名無量空,得無量空果,起無量定因。
山曰:稀有,世尊!往常時,因為因,果為果,壽相順勢;復常時,果為因,因為果,壽相逆勢。光如動,壽如勢,此增彼削,此削彼增。光為壽因,壽為光果;壽為光因,光為壽果。
佛曰:壹往復輪回中,無論壽相順逆、往復,四維諸相依是其位。緣何所故?四維光壽,本來不變不動,因心念所動故,使之光所往復,使之壽所往復。四維光壽,本來無因無果,因妄念執相故,使之光所為因,使之壽所為果。譬如此去西方,去往先渡壹河,再過壹山,後轉壹湖。歸復先轉壹湖,再過壹山,後渡壹河。然河、山、湖使然安之,不變不動,是我動而已,癡人言之景物在動,然河、山、湖使然處之,必無因果(關系),癡人言之因河果湖。雲雲種種,皆為妄見,諸相等等,妄中之妄。
山曰:大哉,世尊!
佛曰:若以覺悟見之,也是相地見也,然之,見相是初法,空相(動詞)是修行。
山曰:唯然,世尊!
佛曰:若以相見,作想兩極(壹止壹息),智慧為因,福德為果,福德為因,智慧為果。參觀修為,關照呼吸,是息(觀)為定,是止(空)為慧。
山曰:唯然,世尊!然初修者,何當作念?
佛曰:善哉。何期光分別?如來壹掌方寸,奚有彼此分別?
山曰:無所分別。
佛曰:立寰宇觀大千,奚別如來壹掌?
山曰:有說方寸無別,寰宇有別,是著小見境界。
佛曰:善哉。何期壽分別?眾生剎那瞬間,奚有彼此分別?
山曰:無所分別。
佛曰:壹世百世,奚別剎那瞬間?
山曰:有說閃順無別,百萬有別,是著小年境界。
佛曰:我作壹砂,壹塵小我,壹石大我;我作壹石,壹砂小我,壹河大我,江河不觀砂塵,宇宙不觀銀河。光者何大?往來之間。
山曰:唯然,世尊!
佛曰:有說蟲者,朝生暮死,不知壹日;有說芥者,春生秋死,不知壹年;有說人者,生壽九九,不知壹世;有說木者,生壽八百,不知壹千。壽者何長?呼吸之間。
山曰:唯然,世尊!
佛曰:阿彌陀佛,圓滿覺悟,是無上無量之時空光壽究竟覺悟!
是此為說,觀照所偈:
因生如來果,
果來如生因,
生如來果因,
來如生因果。
四大若空分十七
山曰:願常住世,不先超脫,以化眾生,***度解脫,世尊!何奚可取?
佛曰:大哉!善哉!山月覺者,佛陀所願。止隨大愛,心念不失,念力不失,可常駐世。地藏王菩薩如也,壹切解脫佛陀是也。
山曰:何奚為佛?
佛曰:自度廣度他,真覺見涅盤。覺悟為佛,佛非怪力,是說正覺,佛法無邊,不可思議,有心之處,皆為佛土。
佛說已畢,眾相皆空。壹切過去、當下、未來相,壹切有生、非生相,壹切
是念、非念相,壹切光、壽相,壹切智慧、覺悟相,是空也空。如是我去。
真如法言分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