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供應鏈的含義及核心企業在供應鏈中的作用
2.1產業鏈與供應鏈的異同
產業鏈是指壹種產品“生產—流通—消費”全過程所涉及的所有相關環節和組織載體所構成的網絡結構。它是壹個行業成長發展的必然產物,隨著行業的形成而自然形成,也會隨著行業的消亡而自動消失。以農產品產業鏈為例,其主鏈由產前、產中、產後加工、流通、消費組成,每個環節都涉及到自身相關的子環節和不同的組織載體。比如產前環節包括種子、飼料等生產資料的供應(涉及種子、飼料供應商);生產環節包括田間管理和農資供應(涉及農戶或生產企業和農資供應商);產後加工包括產品分級、包裝、加工和儲存(涉及加工企業);流通環節包括儲運、產品批發零售(涉及儲運商、批發商、零售商)。
在國外,這個產業鏈被形象地比喻為“飼料——食品”,在國內通常被稱為“場頭——餐桌”。可見,農產品產業鏈是客觀存在的,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的產銷體系有多麽不同。
供應鏈是現代物流管理理論和實踐發展的產物,是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而發展起來的壹種全新的現代管理理念,並已廣泛應用於制造業。美國供應鏈協會對供應鏈的概念有這樣的解釋:“供應鏈——目前世界上廣泛使用的壹個術語,包括從供應商到客戶,與最終產品和服務的生產和交付相關的所有努力。”換句話說,從原材料的采購、運輸、加工、制造、配送到最終交付給消費者的經營過程,被視為壹個環環相扣的“鏈條”。由於相鄰節點企業之間的需求和供給關系,當所有相鄰企業依次連接時,就形成了供應鏈。在這個鏈條中,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在不同環節之間雙向流動,因此供應鏈是動態的。典型的供應鏈包括許多環節,包括原材料/零件供應商、制造商、批發商/分銷商、零售商和最終消費者。供應鏈中的每個環節履行不同的職責,並與其他環節相互作用。事實上,壹個制造商可能從幾個供應商那裏購買原材料,然後供應給幾個分銷商。所以,大部分供應鏈實際上是壹個網絡結構,或者更準確的說,是壹個供應網絡或網絡鏈。供應鏈不僅是連接供應商和消費者的物流鏈、信息鏈和資金鏈,也是增值鏈。供應鏈中的物料由於加工、包裝和運輸過程而增值,給相關企業帶來收益。但是,供應鏈中的節點企業必須同步、和諧地運作,這樣鏈上的所有企業才能受益。
表面上看,供應鏈和產業鏈很像。而供應鏈的概念從早期非常重視供應鏈的整體觀,逐漸發展到強調供應鏈各環節的戰略夥伴關系。應該說產業鏈是供應鏈的壹個物質基礎,也就是供應鏈是針對某壹條產業鏈的。供應鏈能否形成或有效運作,取決於供應鏈中的每個參與者能否建立穩定的戰略夥伴關系。如果沒有建立穩定的戰略聯盟,產業鏈依然存在,供應鏈處於斷裂狀態,鏈上所有企業都不會相互合作,各自為政。這個時候,即使壹個企業運營效率高,但從系統的角度來看,整個供應鏈的效率是低的。
可見,供應鏈的目的是供應鏈整體效益最大化。對於任何供應鏈來說,收入的來源只有壹個,即最終消費者為最終產品支付的成本,但鏈條中的所有物流、信息流、資金流都會產生成本,對它們的管理是供應鏈成功的關鍵。供應鏈管理(SCM)是對整個供應鏈的參與者之間的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進行計劃、協調和控制。通過貿易夥伴之間的緊密合作,能夠以最低的成本為客戶提供最大的價值和最好的服務,從而提高整個供應鏈的運作效率和經濟效益,並通過壹定的利益分配機制提高供應鏈中所有貿易夥伴的經濟效益。供應鏈管理的核心是“訂單管理”,即整個供應鏈的運作以消費者需求為導向。因此,順暢的信息流是供應鏈管理的基礎。
2.2核心企業在供應鏈中的作用
供應鏈上的節點企業都具有獨立的法人地位,相互之間不存在行政隸屬關系。他們都有不同的興趣和觀念,所以他們之間肯定有利益沖突。供應鏈管理的本質是彌合企業之間的矛盾和沖突,協調參與者的個體利益和供應鏈的集體利益之間的關系,使鏈上的貿易夥伴從以前簡單的競爭關系發展到“競爭-合作-協調”關系。在這種關系中,協調與合作是主導,競爭是次要的。換句話說,各方利益協調為主,競爭次之,長遠利益至上。這種協調合作關系,既要實現利益,又要承擔風險,所以很難。換句話說,這種協調是需要成本的,只有協調的成本小於協調帶來的收益,供應鏈管理模式才是可行的。當供應鏈中有很多企業參與時,壹個完全平等的協調機制可能是最平等的,但不壹定是最有效的,甚至是可行的,因為它可能會造成很高的交易成本,使供應鏈無法實現。
實踐表明,在構建供應鏈的過程中,總有壹個企業(可以是制造商、供應商或零售商)作為發起者,成為供應鏈的核心。因此,可以說供應鏈是圍繞核心企業而構建的,是核心企業與供應商、供應商的供應商乃至萬物之間的正向關系,以及核心企業與分銷商、分銷商的分銷商、萬物之間的反向關系所形成的網絡鏈結構。如果把供應鏈看作壹個企業聯盟,核心企業就是整個供應鏈的領導者。這種結構有利於企業之間達成合作協議,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供應鏈的運作效率。當然,核心企業的這種領先地位也可能損害其他成員的利益,產生不平等的合作協議。但需要註意的是,競爭性行業壹般存在多條供應鏈,供應鏈之間存在純競爭關系。整體效率低下的供應鏈將面臨被市場淘汰的危險。因此,任何壹條供應鏈中的核心企業都必須認真考慮鏈上其他成員的利益,與他們聯手打敗真正的競爭對手——其他供應鏈。因此,協調與合作是供應鏈的關鍵。
供應鏈運作的質量和整個供應鏈的競爭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供應鏈中核心企業的協調能力。核心企業的作用突出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壹,核心企業是供應鏈的信息交換中心。在圖2中,來自下遊(經銷商)的需求信息和來自上遊(供應商)的供應信息都將匯總到核心企業。核心企業經過處理後生成各種信息,然後傳遞給供應鏈的相關節點,因此核心企業成為供應鏈中的信息交換中心。由於供應鏈的運作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網絡鏈上信息交換的質量,為了通過信息共享達到物流暢通和產品增值的目的,必須提高供應鏈中信息傳遞的質量。在這方面,核心企業非常重要。第二,核心企業是供應鏈中物流配送的“調度中心”。從圖2可以看出,供應物流從每個供應商流向核心企業,銷售物流從核心企業流向每個用戶,形成了以核心企業為配送中心的物流。在這裏,核心企業扮演著“調度”物流配送配送的角色,保證每個節點都能在合適的時間得到合適品種和數量的產品,既不會造成缺貨,也不會造成積壓,使供應鏈總成本最小化。
如果供應鏈中的核心企業不能在信息流和物流中發揮主導作用,不僅企業,整個供應鏈都會受到影響。要勝任以上兩方面的協調,核心企業必須具備壹定的素質。首先,核心企業要有壹定的規模,在這個行業有壹定的影響力。讓其他企業認為加入這個供應鏈是有利可圖的,這樣供應鏈才能不斷延伸和發展。其次,核心企業要有很強的產品開發能力。能夠不斷推出新品種,引導客戶產生新的消費熱點,也就是始終有能力在市場上繼續發展,不至於因為壹個產品被市場淘汰而導致全線崩潰。第三,核心企業應具有較高的商業信譽。這是建立長期穩定合作關系的必要條件。
3中國農產品供應鏈的現狀
3.1中國農產品供應鏈現狀
目前我國農產品供應鏈和工業品供應鏈最大的區別在於流通環節。由於農產品種類繁多,每個品種的質量特征差異較大,其流通形式也有所不同。圖3是直接滿足消費者需求的蔬菜、水果、禽蛋、水產品、肉類等鮮活農產品的主要流通環節。
批發市場是農產品流通主渠道中的關鍵壹環,通過各種供應渠道匯集眾多生產者的產品,再通過各種銷售渠道送到消費者手中。只有少量農產品繞過批發市場,以直銷的方式到達消費者手中。然而,目前農產品批發市場的銷售模式主要是“貨錢即時交割”的現貨交易,無論商流還是物流,這都是最原始的流通形式。
從供應鏈管理的角度來看,農產品的產業鏈可以分為兩部分,壹是“生產-流通”環節,即從農戶到批發市場;二是“流通-消費”環節,即從批發市場到消費者。在這兩個獨立的短鏈中,可能會形成“競爭-合作-協調”的關系,但是在兩個短鏈的交匯點,也就是批發市場,這種當時的現貨交易機制決定了只能有純粹的競爭,沒有合作和協調,只能追求眼前利益,而不能考慮長遠利益。因此,在以批發市場為核心的流通體系下,農產品供應鏈必然是斷鏈,或者只能形成壹些局部的短鏈,農產品供應鏈管理無從談起。
壹條斷裂的供應鏈註定是壹條低效的供應鏈,導致我國農產品流通基本處於長時間、高消耗、低效率、差效益的低水平,難以滿足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需要。根本原因是批發市場阻斷了農產品供應鏈中的信息流,其中既包括從消費者到供應商的需求信息流,也包括從供應商到消費者的供應信息流。從國內大部分批發市場的運行機制來看,這兩條信息鏈是閉塞的,上下遊信息無法順暢到達對方,甚至嚴重失真。
由於批發市場的信息收集成本過高,信息鏈受阻,造成信息不對稱現象。這種信息不對稱的影響還表現在兩個方面。壹方面,對於農民來說,由於需求信息的不確定性,批發市場價格波動較大,不利於農產品供求平衡,增加了農民的市場風險。另壹方面,對於消費者來說,由於供應信息的不確定性,消費者對產品質量失去信任。現貨交易使得購買者對產品質量缺乏足夠的信息,會導致喬治·阿克勞的信息不對稱導致的“市場失靈”,出現“逆向選擇”,即低質量產品將高質量產品趕出市場。目前大中城市超市出現的品牌農副產品、綠色有機食品等優質農副產品,在批發市場已經很難見到。我國部分農產品(食品)質量不穩定、缺乏可靠安全保障的經濟原因是供應鏈信息不暢。農業生產的分散狀態給政府的食品安全監管帶來了很大的困難,監管成本過高。
由此可見,批發市場信息鏈的堵塞不僅使我國農產品流通處於無序狀態,市場機制不能充分發揮作用,政府引導和監管也難以完全到位,而且直接造成農產品物流鏈銜接不暢。導致農產品從供應地到消費地的物流閉塞不透明,流通渠道不暢,物流緩慢。農產品在儲藏、運輸、加工、銷售等環節的成本過高,使得我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價格競爭中處於弱勢地位。
3.2農業產業化、壹體化與農產品供應鏈的區別
農業產業化是在分散的農戶小生產和大市場的矛盾過程中產生的。其目的是通過產業化經營實現農民與市場的對接,實現手段主要是貿工農壹體化。所謂貿工農壹體化,就是按照市場導向,將農業生產、產品加工、產品銷售按照其生產經營的技術環節進行壹體化,實行生產、加工、銷售壹條龍的管理體制,並在此基礎上實行“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分配機制。這種機制表面上很像供應鏈管理的思想,但兩者有本質的區別。他們的出發點不壹樣,目標也不壹樣。農業產業化、壹體化經營的出發點是農業生產,是為了解決農戶分散的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目的是提高農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采取的手段是多樣化的,既可以通過產權控制實現緊密的“縱向壹體化”,也可以通過契約和合同形式形成半緊密的壹體化組織,甚至可以通過市場購銷形成松散的壹體化結構。供應鏈管理的思想是從需求看問題,解決不斷變化的需求和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之間的矛盾,提高整個供應鏈的整體效率。采取的手段是通過長期合同和長期合同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我們也可以稱之為“虛擬整合”。其優點是既能獲得壹體化帶來的降低交易成本的好處,又能避免垂直壹體化帶來的管理成本高的弊端。
從這些差異中,我們不難看出,目前農業產業化還存在壹定的局限性。首先,由於農業壹體化目標的限制,壹體化的終點可以是批發市場。在目前的情況下,這種整合的實際效果是有限的,因為它是壹個短鏈,沒有到達最終消費者。如果能進壹步向下遊延伸,形成完整的農產品供應鏈,消費者、農民等產業鏈成員將進壹步受益。其次,目前供應鏈管理的思想在壹體化經營中沒有得到積極應用,暴露出很多問題,其中最突出的是各經營主體因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在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中缺乏合適的利益連接方式,導致供應鏈斷裂、脫節。當然,國際貿易中工農壹體化的進程有效地組織了農民分散的農業生產,為進壹步實施農產品供應鏈管理奠定了良好的物質基礎。
4 .培育核心企業,促進我國農產品供應鏈的發展
目前,以批發市場為核心的農產品流通體系在我國占據主導地位。應該說,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出現是我國流通體制改革的壹大成果。它的興起和發展不僅加速了中國農業市場化的進程,而且對整個經濟體制的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然而,這種系統也有壹些固有的缺點,原因是批發市場阻斷了信息鏈。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可能有很多,而制度選擇的關鍵是交易成本,包括信息收集成本,對於不同種類的農產品,交易成本並不完全相同。更有效的辦法是通過積極培育核心企業來建立農產品供應鏈的管理體系,用農產品供應鏈中的核心企業取代批發市場在農產品流通中的核心地位。
農產品供應鏈中的核心企業可以是農產品加工企業、購銷企業或零售企業。無論什麽類型的核心企業,其主要作用如下:(1)通過協調供應鏈中的信息流,可以降低農產品流通中的交易成本。(2)通過物流的協調管理,可以減少農產品流通中的損失。(3)農產品從田間地頭到餐桌始終處於透明可控狀態,產品質量得到有效保障。(4)通過農產品的品牌經營,核心企業可以在消費者中建立產品的質量信譽,進壹步擴大消費市場。(5)使農產品的市場需求信息準確及時地到達供應鏈中的相關節點,使農業生產更有計劃性,從而降低農民的市場風險,增加農民收入。(6)為“訂單農業”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
在美國,農產品市場體系的特點是:糧食期貨市場發達,水果蔬菜直銷占80%以上。農產品直銷是指生產者或生產者團體在產地對產品進行分類包裝,然後直接送到大型超市、零售連鎖店或配送中心。這種以直銷為主渠道的農產品流通模式,與美國經濟技術發展的背景密切相關。在東亞,如日本、韓國和中國臺灣省,已經建立了以批發市場為主渠道、拍賣制度為特征的農產品市場體系。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特點是人口眾多,農業生產規模小,以家庭為單位。主要糧食流通由政府控制和管理,蔬菜、水果、畜產品、水產品等鮮活產品自由流通。批發市場是鮮活產品流通的主要渠道。在日本,60%的水果和蔬菜在批發市場銷售,畜產品、家禽、雞蛋和牛奶的流通由農產品加工業壟斷資本控制,加工程度很高。
中國農業生產結構與美國差距較大,與日本、韓國等國接近,都屬於分散的小規模農業生產。所以有些經驗可以借鑒。用於畜產品、家禽、雞蛋、牛奶等的流通。,可以通過培育核心企業建立相應的農產品供應鏈,從而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事實上,國內壹些大型農副產品加工企業已經開始建立自己的供應鏈體系,如伊利、雙匯等企業的崛起,標誌著相應的農產品供應鏈的形成。但是,這些企業應該進壹步加強供應鏈管理的意識,提高供應鏈的運作效率。對於果蔬來說,拍賣批發是壹種有效的方式。拍賣師可以承擔起銜接信息鏈的責任,負責商品的質量檢驗和分級,負責發現價格。當然,還有交易成本的問題。拍賣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但不可能讓交易成本為零。當供應鏈管理模式形成的管理成本和交易成本小於拍賣模式的交易成本時,供應鏈管理仍然是較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