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是戰爭,就會有流血和死亡。抗日戰爭時期,無數中華兒女為了祖國和信仰拋頭顱、灑熱血,為後人帶來光明和希望。二戰時期的日本,在中國犯下了罄竹難書的罪行,他們會被永遠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在雲南騰沖,有壹個墳墓,埋了5個日本軍官,他們都被雙手反綁,以下跪的姿勢埋葬,墓碑上只刻了兩個字,日本人至今仍覺得羞辱。這個墳墓在騰沖西南的國殤墓園內,這裏埋葬的5個日軍官兵,軍銜最高的是壹個叫藏重康美的少將,另外四個是他的手下。
這五個日本官兵都是在1944年的騰沖戰役中被打死的,當時,藏重康美率領日軍多支步兵聯隊約7000人守住了雲南騰沖,我方中國遠征軍第二十集團軍向騰沖發起了攻堅戰,最後勝利收復了騰沖。從1944年5月11日20集團軍強渡怒江至9月14日攻克騰沖城,歷時127天,所歷大小戰役40余次,擊斃藏重康美聯隊軍官100余員,士兵6000余名。
但是在這場戰役中,我軍也損失重大,傷亡軍官1234員,士兵17075名。戰爭結束後,為了紀念為戰爭犧牲的將士,我軍在當地建立起了國殤墓園,“國殤”二字來自屈原的《楚辭·九歌·國殤》——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淩。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
而藏重康美和他的四位下屬軍官則被反綁著手,跪著埋葬在了旁邊,在他們的墓碑上還刻有“倭冢”二字,以祭奠我軍犧牲將士的英靈。
這座倭冢現在還在騰沖,而日本認為這兩個字極具侮辱性,至今仍在抗議。但如果日本人能認真翻壹下他們的歷史,就會知道他們的老祖宗其實是很享受“倭”這個稱呼的。東漢初年,日本國王想借著臣屬於漢王朝樹立自己權位和王位,便遣使入洛陽進貢,願為漢臣藩,求漢皇賜名,漢光武帝遂賜“倭國”,其王又求漢皇賜封,光武帝又賜其為“倭奴王”,日本舉國大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