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文,(約公元前360-前280年),齊國人,戰國時代著名的哲學家,尹文與宋钘齊名,並稱“宋尹”,是稷下道家學派學派始祖,大致活動在齊宣王、齊湣王之際,屬稷下道家學派。
《尹文子》 ,舊列名家,今本僅壹卷,分《大道》上、下兩篇,語錄與故事混雜,各段自成起訖。上篇論述形名理論,下篇論述治國之道,可以看作是形名理論的實際運用。
“宋尹”思想特征:承繼老子自然之道的思想,糅合法家、儒家,以法於道而為仁義禮樂的根據,變自然法則為與法相聯系的社會法則。自道以至名,由名而至法,上承老子,下啟荀子、韓非。
“宋尹”的思想特征以道家為主,兼儒、墨,合於自身道法,廣收並納各派學說,這正是稷下黃老學風。對後期儒家思想有深刻影響。
《尹文子》的形名論思想,為研究中國邏輯思想史者所重視,其對語言的指稱性與內涵等關系的思考,頗值得玩味。文章善於運用寓言說理,雖然不如"白馬非馬"有名,但是卻很有趣味。拋開讓人猶如霧裏看花般的"道"、"名"、"形",看看古人的調皮之處,也是壹得。
尹文於齊宣王時居住在稷下,為稷下學派的代表人物。他與宋钘、彭蒙、田駢同時,都是當時有名的學者,並且同學於公孫龍。公孫龍是當時有名的名家,能言善辯,"白馬非馬"為代表性的論點,以詭辯著稱。
尹文的學說,當時很受公孫龍的稱贊。流傳於世者唯《尹文子》壹書,先秦論法術和形名的專著。
《尹文子》中,有壹篇《黃公好謙卑》,說明任何事過了頭,都是有害的。下面壹起欣賞壹下:
原文:
齊有黃公者,好謙卑。有二女,皆國色。以其美也,常謙辭毀之,以為醜惡。
醜惡之名遠布,年過(超過了訂婚的年齡)而壹國無聘者。 衛有鰥[guān]夫(老而無妻的人),失時(過了正常的婚娶年齡)冒娶之,果國色。
然後曰:“黃公好謙,故毀其子不姝美。”
於是爭相聘之,亦國色也。 國色,實也,醜惡,名也,名實相違也。
註釋:
謙卑:謙虛。
好:喜歡。
果:果然。
布:傳揚。
而;表轉接,卻。
國色:舊稱容貌美麗冠絕壹國的女子。
毀:貶低。
年 :指適宜結婚的年齡。
聘:訂婚。
冒:冒然。
姝:美女。
然:這樣。
後:之後。
衛:衛國。
失時:過了正常的婚娶年齡。
亦:也。
譯文:
齊國有個叫黃公的人,喜歡謙虛。他有兩個女兒,都是全國少有的美女,因為她們很美,黃公就常用謙辭貶低她們,說是醜陋不堪。
兩個女兒的醜陋的名聲傳得很遠,以致她們過了訂婚的年齡而全國沒有來聘娶的人。 衛國有位老而無妻的人,過了正常的婚娶年齡,冒失地把他的壹個女兒娶去,果真是絕色佳人。
那個鰥夫以後逢人就說:“黃公喜歡謙虛,故意貶低女兒,說她們長得不美。”
於是人們爭著送聘禮來求婚,把另壹個娶去,也是個漂亮無比的美人。 國色天香是實,醜惡是名,名稱與實際相違背。
寓意:
謙虛是美德,過分謙虛卻會脫離實際,走向反面,造成與自己願望相反的後果。
賞析:
“名”與 “實”的關系,是古代哲學常常討論的話題。本文中黃公的故事就是關於這個話題的寓言。
“違名而得實”,是要人們不要為“名”,而是要探究事實本身。
因此我們不要為了名利,胡亂誇耀自己,這樣反而沒有人會知道妳,我們要學習黃公,要學會謙虛,但也不要過分謙虛,否則都是有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