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經典 - 《資治通鑒·漢紀八》

《資治通鑒·漢紀八》

公元前154年

十月,梁王朝見景帝,當時景帝沒有太子,和梁王宴飲時,從容言曰:千秋萬歲後傳於王。王辭謝,雖知非至言,然心內喜,太後亦然。詹事竇嬰,拿著酒杯勸告這件事。被太後憎惡,只能因病辭職,太後除嬰門籍,不得朝請。

藩鎮問題,重新被晁錯多次上書規勸,請求削藩。其中吳王是典型案例,詳情見故事壹。

景帝讓大家壹起討論這個事情,沒有人敢說話,只有竇嬰壹人堅決反對。之後陸續,景帝對壹些不法的藩王土地,有所限制收回。

吳王有反意,籠絡諸侯王,私下勾結響應,打算以誅殺晁錯的名義,發動兵事。

吳王下令全國說:寡人年六十二,身自將;少子年十四,亦為士卒先。諸年上與寡人同,下與少子等,皆發。征發二十多萬人。並派使者聯絡閩、東越,閩和東越也發兵響應。吳王在廣陵起兵,向西渡過淮河,隨即與楚國的軍隊合並,派使者致書諸侯,指控晁錯罪狀,準備聯合進兵誅殺晁錯。吳、楚聯軍,攻打梁國,梁孝王派兵迎擊,失利,抵擋不住,固守都城睢陽。

當時,文帝臨終前,囑咐景帝說,即有緩急,周亞夫真可任將兵。等到七國叛亂,景帝就任命中尉周亞夫為太尉,統帥三十六位將軍及其部隊,迎擊叛軍。

當時晁錯制定的律法針對的諸侯有很多,諸侯王紛紛反對,晁錯老爹親自從老家趕到京師,責備晁錯說,妳這樣子弄,我們沒好處,被別人弄的怎麽死的都不知道,晁錯說,臣子就是要這樣做。他爹說,妳這樣搞,老劉家舒服了,咋們家完蛋了,我走了,妳自己玩。於是晁錯的爹服毒自殺,臨死前說,我不想看到大禍臨頭。十多天後,吳、楚等七國就以誅除晃錯為名壹同舉兵叛亂。

景帝與晁錯商議,怎麽樣讓七國退兵。但是之前袁盎和晁錯有嫌隙,袁盎在吳王反叛前,保舉吳王不會反,現在已經反,晁錯打算落井下石,殺死袁盎,袁盎害怕告訴竇嬰,讓竇嬰給自己說話,使自己能見到景帝。袁盎見到景帝,於是私下偷偷給景帝出主意,殺死晁錯,七國必平。景帝,誆騙晁錯,晁錯不知景帝已下令誅滅他全族。於是被騙到行刑的地方,被腰斬。他的父母、妻子、兄弟不論老少全部公開處死。景帝就派袁盎與吳王的侄子、宗正德侯劉通為使臣,出使吳國。

仆射鄧公正擔任校尉,向景帝上書戰爭情況。景帝問他,現在我殺了晁錯,吳楚退兵了沒。鄧公吳王,他早就想造反了,殺晁錯只不過是個由頭,他在意的是朝廷拿了他的封地,現在朝廷殺晁錯,以後大家都不敢說話了。景帝問,為什麽。答,晁錯是在給朝廷國家發聲,幫助朝廷國家謀求安寧,現在妳把他殺了,對外別人是高興了,對內,以後誰還敢幫朝廷國家說話。帝喟然長息曰:妳說的對啊,我也很後悔殺了晁錯。

袁盎、劉通作為使者到達吳國,這時他們正在布置陣營打算和梁國開仗。使者讓吳王接受詔書。吳王知道什麽意思,笑著說,我已為東帝,尚誰拜。連使者面都沒見,還打算扣留使者做自己的將軍,使者沒有同意。偷偷才逃回京師,匯報工作。

太尉周亞夫聽從趙涉建議,沒有往正路走,而是繞道慢壹至二日到達目的地洛陽,果然正路發現伏兵,周亞夫就向景帝奏請,讓趙涉擔任護軍。

周亞夫到達昌邑。吳軍猛烈進攻梁國,梁王多次讓周亞夫救援,周亞夫不救,屯兵固守。梁王派使者向景帝告發周亞夫不救援。景帝下詔讓周亞夫救援,周亞夫不聽。繼續堅守。另外派輕騎兵截斷吳楚後路,堵塞吳、楚的糧道。吳軍想向西進兵,但因梁軍據城死守,不敢越過梁,於是挑戰周亞夫軍隊,周亞夫始終不肯出戰。不久吳、楚軍隊中,有許多士卒餓死或者背叛離散,吳王就領兵撤退。周亞夫率精銳追擊,大敗吳、楚軍隊。吳王劉濞丟下他的軍隊,與幾千名精壯士兵連夜逃跑;楚王劉戊自殺。

吳王門下有個人叫周丘,吳王很看不起他,沒有讓他軍中任職,他自己請纓開辟第二戰場,招納了不少兵士。但是聽說吳王失敗了,他也就失敗了。

吳王劉濞逃到東越,卒。吳國太子逃亡到閩越國。

此時,吳、楚叛亂歷時三個月,被全部平定。但是梁王與周亞夫之間有了嫌隙。

膠西王等三個諸候王的叛軍圍困臨菑,景帝派人通知齊王,不要投降,這裏已經把吳楚平定了。使者不能入城只能迫使和諸侯聯軍結盟,聯軍脅迫使者篡改朝廷的消息。使者到城下還是具實傳達。被殺。齊王本來暗中聯絡,打算壹起造反,剛好朝廷的部隊到了那裏,解圍了聯軍的軍事包圍,漢軍知道點風聲,齊孝王害怕,服毒自殺。

膠西王、膠東王、川王分別領軍隊返回封地。膠西王擺出誠意向太後請罪,他兒子勸他繼續造反,不從。並說弓高侯韓頹當給膠西王送來壹封信,說,奉詔誅不義,降者赦除其罪,復故;不降者滅之。王何處?須以從事。膠西王親自到漢軍營壘前請罪。之後自殺。膠西王國的太後、太子都死了。膠東王、川王、濟南王也都被處死。

漢軍攻打趙軍,趙王固守邯鄲,之後邯鄲被攻破,趙王劉遂自殺。

景帝因為齊國首先抵禦叛軍,後來因迫於形勢與叛軍有串聯,不是齊王的罪過,就召來齊孝王的太子劉壽,立為齊王,他就是齊懿王。

濟北王也準備自殺,以求僥幸保全他的妻子兒女。門客當中有能言善辯的,自告奮勇去梁王處求情,因此,濟北王得以不坐罪,被改封到菑川國為王。

公元前153年

重新設置關卡,憑符傳出入。

四月二十三日景帝立皇子劉榮為皇太子,劉徹為膠東王。

當初,吳、楚七國叛亂,吳王的使者到達淮南國,淮南王丞相要來兵權,不發兵,不聽調度,效忠漢朝,於是淮南王得以保全。

廬江王因為不和吳王合作,也受到褒獎。

公元前152年

景帝送公主出嫁匈奴單於。

公元前151年

當初,景帝做太子的時候,薄太後給他選定了壹個薄氏女子為妃;及至景帝做了皇帝,薄氏就成了皇後,卻不受景帝的寵幸。九月,皇後薄氏被廢。

景帝對太子生母有所不滿。有廢立太子之心。

公元前150年

十壹月景帝廢掉太子劉榮,改封他為臨江王。太子太傅竇嬰極力勸諫,景帝不聽,竇嬰自稱有病,請求免職。太子生母栗姬憤恨而死。

二月,周亞夫出任丞相,太尉壹職被罷免。

四月,景帝立膠東王劉徹為皇太子。

公元前149年

發生地震,衡山國的原都壹帶降冰雹。

公元前148年

二月,匈奴入侵燕國封地。

三月臨江王劉榮,因為修建宮室侵占太宗廟前空地上的圍墻而犯了罪,景帝派中尉郅都審問,劉榮要刀筆寫信請罪,郅都不肯給。魏其侯派人送了刀筆給劉榮,劉榮寫完後,謝罪自殺。竇太後聽說後,大怒,用重罪殺死了郅都。(郅都具體可以看故事六)

梁王對於繼承人的事情蠢蠢欲動,好幾次做小動作。都被大臣勸下,梁王門客出主意,派刺客殺了勸阻的大臣十多人,景帝懷疑梁王,刺客抓住後果然是這樣,於是派人捉拿給梁王出主意的門客,梁王起初不肯交出,被韓安國,聲淚俱下的道出利害關系,於是交出了出主意的門客。景帝因此怨恨梁王。

梁王恐懼,派鄒陽到達長安,去見皇後的哥哥王信,到景帝那裏說情。景帝怒氣稍解。

這時,太後擔心梁王的事情,不進飲食,日夜哭泣不止,景帝也很憂慮。去調查梁王的專門官員,壹回來就把梁王有關證據全部銷毀。所以這些人向景帝打馬虎眼,景帝也默許了,還和太後說明,就是那幾個門客的問題,梁王無過,太後聽到這些話,立即起來坐著吃飯,情緒也穩定了。

梁王乘機上書請求朝見景帝,但是聽門客的意思,很隱匿的只身前往,而隨從的車騎都安置在關外,不知梁王下落。太後聽說,哭著說,帝果殺吾子!帝憂恐。梁王都皇宮門前伏在刑具上面,表示認罪,請求處置。太後、帝大喜,相泣,復如故,悉召王從官入關。但是景帝疏遠了梁王,不在壹起坐車子。

當初調查案件的田叔,案件處理的好,提升他做了魯國的相。

公元前147年

四月,發生了地震。出現旱災,朝廷禁止賣酒。九月,發生蝗災。

竇太後要封皇後的哥哥王信為候,景帝問周亞夫的意思,周亞夫說,非劉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景帝默許,沒有這樣做。之後匈奴王徐盧等六人歸降朝廷,景帝要封侯,周亞夫上書不同意,景帝說,丞相議不可用。還是封了他們為候,亞夫因謝病。九月,被免職。以禦史大夫桃侯劉舍為丞相。

公元前146年

夏季,發生蝗災。

公元前145年

九月,景帝下詔說:“諸項疑難案件,如果根據法律條文可以定為重罪,但卻無法使人心服的,立即予以平議。”

公元前144年

十月,梁王朝見,上書留京,景帝不同意。

四月,梁孝王去世。竇太後聽到消息,哭得極其悲哀,帝果殺吾子。於是景帝和姐姐商議,把梁孝王的五個兒子全都封為諸侯王。並把消息告訴了竇太後,太後才高興起來。

六月,匈奴攻入雁門郡,直到武泉縣,並攻入上郡,搶去了官府牧馬場的馬匹;漢軍將士二千人戰死。李廣擔任上郡太守,有壹次和壹百名騎兵出行,遇到匈奴大部隊,並不逃跑而是將計就計,李廣上前命令都解下馬鞍,表示真的是誘敵的部隊。匈奴派壹將領上去看情況,被李廣上前射死,射完繼續回到陣營,解下馬鞍休息。到達黃昏,匈奴怕有大軍夜襲,於是撤走。

公元前143年

景帝下詔,特許百姓相聚飲酒五天,允許百姓賣酒。

七月丞相劉舍被免職。

景帝因為對周亞夫過於耿直的性格很不滿意,於是周亞夫受到檢舉說要謀反,被嚴厲審問氣不過,絕食而亡。

三月,匈奴入侵雁門郡,太守馮敬與匈奴交戰,戰死。朝廷征發戰車和騎兵、步兵駐防雁門郡。

景帝下詔規定,家中資財達到四萬錢的,就可以做官。

公元前141年

十二月二十七日景帝在未央宮駕崩。太子劉徹當上了皇帝,年僅十六歲。

故事壹

當初,文帝在位時,吳國太子進京朝見文帝,得以陪伴皇太子飲酒、博戲。吳太子在博戲過程中與太子爭棋路,態度不恭;皇太子就拿起棋盤猛擊吳太子,把他打死了。朝廷送他的靈柩回去安葬,靈柩到達吳國,吳王惱怒地說:“天下都是劉氏壹家的天下,死在長安就葬在長安,何必送回來安葬呢!”吳王又把太子的靈柩送回長安安葬。吳王從此漸漸失去藩臣的禮節,聲稱身體有病,不來朝見皇帝。京城知道吳王是為了兒子的緣故,就拘留和審問吳國的使者;吳王恐懼,開始產生了謀反的念頭。後來,吳王派人代替他去長安行秋季朝見之禮,文帝再壹次追問吳王不來朝見的原因,使臣回答說:“吳王其實沒有生病;朝廷拘留了幾批吳國使者,又治他們的罪,吳王恐懼,所以才聲稱有病。有這麽壹句話,‘察見深潭中的魚,不吉利’;希望皇上不再追究他以前的過失,讓他改過自新。”這樣,文帝就釋放了吳國使者,讓他們回去;並且賞賜給吳王幾案和拐杖,表示照顧他年事已高,不必前來朝見。吳王見朝廷不再追究他的罪名,謀反之心也就漸漸消除了。但是,因為他國內有冶銅、制鹽的財源,便不向百姓征收賦稅;百姓應該為官府服役時,總是由吳王發給代役金,另外雇人應役;每到年節時,慰問有賢才的士人,賞賜平民百姓;其他郡國的官吏要來吳國捕捉流亡的人,吳國公然阻止,不把罪犯交出去。這樣,前後持續了四十多年。

故事二

當初,楚元王劉交喜愛書籍,和魯地人申公、穆生、白生都拜浮丘伯為師,學習《詩經》;等到他當了楚王,就任命他們三人為中大夫。穆生不喜歡喝酒;楚元王每次設宴飲酒時,都特意為穆生準備甜酒。等到楚元王的兒子夷王以及孫子劉戊為王時,也總在舉行宴會時為穆生特備甜酒,但以後就忘記這樣做了。穆生退席而出,說:“應該離去了!不特設甜酒,說明楚王對我已怠慢了;再不離去,楚王將會給我戴上刑具在街市上示眾。”於是,穆生聲稱有病,臥床不起。申公、白生極力勸他繼續為楚王效力,說:“妳就不念先王的恩德嗎?現在楚王壹時稍有禮貌不周怎麽至於這樣!”穆生說:”《易經》上說:‘知道契機的神妙嗎?契機,是動機的微妙變化,是顯示吉兇的先兆。君子看到契機而采取行動,並不整天等待。’先王禮待我們三人的原因,是他心中有道義;現在楚王怠慢我們,是忘記了道義。怎麽能和忘記了道義的人長期***處,難道我這樣只是因為那區區的禮節嗎!”於是,穆公聲稱有病,離開了楚國。申公和白生卻繼續留任楚國。楚王劉戊逐漸荒淫殘暴,太傅韋孟作了壹首詩,用來進行委婉的批評,楚王不加理睬,韋孟也離開楚國,去鄒地居住。劉戊因犯罪被朝廷削奪封地,就與吳王劉濞通謀,準備叛亂。申公、白生去勸諫劉戊,劉戊將他們二人罰為罪徒,讓他們被繩拴著,穿著刑徒的紅褐色囚衣,在街市上舂米。休侯劉富派人來勸阻楚王,楚王說:“叔父不與我合作,我壹旦起事,就先攻打叔父了!”休侯劉富害怕,就與他的母親太夫人逃奔長安。

故事三

吳王剛開始舉兵叛亂時,吳國臣子田祿伯擔任大將軍。田祿伯說:“大軍集結向西進攻,沒有可以出奇兵的通道,難以成功。我請求給我五萬人馬,另外沿長江、淮河逆流而上,占領淮南、長沙,攻入武關,與大王主力軍隊會師,這也是壹路奇兵。”吳王的太子勸阻說:“大王以造反為名義,這樣的軍隊不能讓別人帶領,假若別人也背叛您,又該怎麽辦?況且,讓別人全權指揮壹支軍隊,又走另外壹條路,容易產生許多其他利害問題,只是白白地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吳王就沒有批準田祿伯的請求。

故事四

吳國的青年將領桓將軍勸吳王說:“吳國軍隊步兵多,步兵利於在險阻的地方作戰;漢軍中以戰車、騎兵為主力,戰車和騎兵利於在平原地區作戰。希望大王不進攻沿途的城池,揮兵直進,迅速向西進兵,占領洛陽武庫,利用敖倉的糧食供應軍隊,憑借山勢和黃河天險號令諸侯,這樣,即使沒有進入函谷關,天下就已經被您平定了。如果大王進軍緩慢,因沿途攻占城邑而延誤時機,漢軍戰車、騎兵到來,沖入梁國和楚國的郊野,您的大事就失敗了。”吳王征詢老將軍們的意見,老將們說:“這個青年人,讓他去沖鋒陷陣還可以,怎麽懂得全局戰略呢!”於是,吳王不采用恒將軍的計策。

故事五

河間王太傅衛綰進攻吳、楚叛軍有功,景帝任命他為中尉。衛綰曾以中郎將的身分侍奉文帝,除寬厚謹慎之外,沒有其他特長。景帝做太子的時候,曾召請文帝的左右侍從飲酒,而衛綰推說身體有病不去參加宴會。文帝臨終前,囑咐景帝說:“衛綰是忠厚長者,妳要好好對待他!”所以,景帝也寵幸信任他。

故事六

從前,郅都擔任中郎將,敢於直言進諫。他曾經跟隨景帝進入上林苑,當賈姬去上廁所時,壹頭野豬突然闖入廁所。景帝用眼光示意郅都去救護賈姬,郅都站立不走;景帝打算自己拿著武器去救賈姬,郅都跪伏在景帝面前說:“失去了壹個姬妾,又會有另壹個姬妾進宮;天下所缺少的,難道是賈姬這壹類的人嗎?陛下縱然不愛惜自己,又如何對待宗廟和太後?”景帝就走了回來,野豬也離去了。太後聽說了這件事,賞賜給郅都壹百斤黃金,從此器重郅都。郅都為人勇猛有力,公正廉潔,不拆閱私人給他的書信,不接受問候饋贈的禮品,不理睬托人情、拉關系的要求。及至做了中尉,倡導嚴厲酷苛的作風,執行法律進行賞罰,不避開皇親國戚。列侯和宗室皇族見到郅都,都側目而視,送他壹個綽號叫“蒼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