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蜀國是位於現在的四川。
蜀漢(221—263年),三國之壹,為漢皇室後裔劉備所建立,蜀漢始於昭烈帝劉備,終於蜀後主劉禪,歷二帝,***四十二年。
東漢末年,外戚與宦官之間的鬥爭不斷,使得朝政日益腐敗,而後爆發了黃巾起義,劉備在鎮壓農民起義的戰鬥中因戰功步入仕途。但不久,何進、董卓先後敗亡,天下局勢逐漸轉變成諸侯混戰,劉備在混戰中輾轉奔波,於赤壁之戰後收復荊州各地,而後進取西川、攻下漢中,最終建立蜀漢政權。
蜀漢鼎盛時期占據荊州、益州,在經過關羽失荊州、劉備夷陵之戰後國力受損,後又經諸葛亮治理由衰轉盛,並迫使南中地區屈服,從中獲取了大量的物資、人口、裝備以及礦產等天然資源,國力再度強盛。軍事上蜀漢也常常占據主動。但後期逐漸走向衰落,最終被竊取了曹魏政權的司馬家族所滅。
擴展資料:
孫吳的疆域在孫策時即擁有大部分的揚州.孫權在赤壁之戰後陸續獲得荊州西部、交州,並在擊敗關羽後獲得整個荊州南部.至孫權稱帝後疆域方穩定下來.孫吳北與曹魏對峙在長江淮河壹帶及漢江長江壹帶,以建業、江陵為重鎮;西與蜀漢相鄰於三峽,西陵為重鎮;東及南至東海南海,其中最南達現在越南的中部.孫吳原有32郡及三州:荊州、揚州、交州.於226年設置廣州,後並入交州.至264年復設,***增加壹州。
曹魏的疆域主要在曹操時即大幅發展,至曹丕稱帝建國後定型,約占有整個華北地區.大致上北至山西、河北及遼東,與南匈奴、鮮卑及高句麗相鄰;東至黃海.東南與孫吳對峙於長江淮河壹帶及漢江長江壹帶,以壽春、襄陽為重鎮;西至甘肅,與河西鮮卑、羌及氐相鄰.西南與蜀漢對峙於秦嶺、河西壹帶,以長安為重鎮.在立國後原有87郡及十二州,有:司隸、徐州、青州、豫州、冀州、並州、幽州、兗州、涼州、雍州、荊州(占東漢荊州北部)、揚州,占東漢揚州北部。
曹魏於西域設置管轄海頭(今新疆羅布泊西)的西域長史和管轄高昌的戊己校尉.221年孫權稱藩後,曹魏讓孫權領有荊州牧,將荊揚等孫權勢力則定為荊州,曹魏原直轄的荊州北部改稱為郢州.雙方決裂後曹魏復改郢州為荊州。
220年至226年,分隴右置秦州,最後並入雍州.在毋丘儉征伐高句麗後,魏之勢力遠至今俄羅斯濱海地區,朝鮮半島嶺東濊貊地區,也歸入了樂浪、帶方二郡,相當於朝鮮半島的壹半地區並入了曹魏版圖.北部幽州的地境達於遼東,南部諸州大致依秦嶺、淮河分別與漢、吳相接,戶六十六萬余,人口四百四十余萬.滅蜀漢後分益州置梁州,***增加兩州。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