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鴉片壹詞出自馬克思於1842年《黑格爾法哲學批判綱要》壹文,他認為宗教是人民的精神鴉片,這跟***產主義的無神論有關.但馬克思本人並沒有對精神鴉片壹詞詳細解釋,大部份學者皆把精神鴉片壹詞解讀成人對神的依附.
註意“鴉片”壹詞可以有不同的解讀,有壹些解讀可能跟我們現在常識所理解的有所不同[1].在馬克思撰寫該文的時代,鴉片在世界上某些地區是合法的,雖然它可能因為會令人上癮而為個人和社會帶來不良影響,而可能被管制、規範化和限制用途.在十九世紀中葉,鴉片壹詞用作隱喻有以下四種方式:
鴉片是壹種重要的藥物,被用作麻醉藥、鎮靜劑,以及其他多種不適,包括抵抗霍亂.
鴉片是廣泛社會衡突的關鍵詞,尤其是鴉片戰爭.
鴉片是社會問題的壹個主要來源,也是其中壹個公眾健康首先關註的方面,即“麻醉嬰兒”(baby-doping,給小孩餵鴉片令他們安靜).
Finally,鴉片是the source of fantastic visions of the 'opium eaters' (De Quincey,the Romantic Poets,etc.)
鴉片在十九世紀中期的含義和馬克思文章的連系是由McKinnon在2005年所提出的.
在中國大陸,部分人過於沈迷於網絡從而導致網絡成癮,這漸漸形成了壹種社會現象.由於網絡的不普及以及社會對於網絡的偏見,部分家長和老師對於網絡遊戲、網絡聊天等深惡痛絕,稱其為精神鴉片.同時有些人也認為黃色錄像、惡俗的電視節目、選秀活動等影響了青少年正常身心發展,所以都屬於精神鴉片的範疇.
於是,這詞今天解釋為壹種長期的依賴性,這是壹種可以麻醉人的意誌的東西.如不良的網絡遊戲,不良傳媒和輿論導向等等,都能把人引導上歧路中去.他把人帶入壹種虛幻世界,迷失了理智,正常的思維和健康的思想.遠離現實世界,輕者會出現神經錯亂,精神失常,重者會做出有悖於常理、坑人害人害己的事情,最終走上滅亡的道路.就像鴉片的作用壹樣.
壹些電子遊戲使部分青少年沈溺其中,不能自拔,被壹些人稱為“精神鴉片”.暴力、聊天、色情、賭博是網絡吸引青少年上網成癮的主要因素.
網絡成癮是壹種過度使用互聯網行為的心理疾病,它不僅能對人們的心理造成依賴,還會影響到人的身心健康.因為上網時間過長引起大腦內分泌紊亂,會改變患者的思想、性格,並使其最終缺失社會功能,影響到學習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