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經典 - 我的家教理念應該怎麽寫?

我的家教理念應該怎麽寫?

由於我的專業是研究犯罪心理問題,所以,我看家庭教育的角度也較為特別。在大量的相關研究後,我得出壹個最簡單的結論,即犯罪預防要從未成年人抓起,而對未成年人進行教育則須從家長開始。 家庭教育的壹些基本理念應該為父母所了解。 壹、人的心理發展有順序性,未成年人的心理問題滯後反應。 任何生命都是過程,任何過程都有開始。人的成長大致有三個時期,即1-6歲、6-12歲、12-18歲。12-18歲時人已經進入青春期,其獨立意識與逆反心態就決定了這壹時期已經不是家庭教育的優勢時期,所以,家教的最佳時期是12歲之前,即依戀期。在依戀期中,1-6歲又最為關鍵。由於人的心理發展具有邏輯的進程,所以,人在成年時出現的許多心理問題往往源於未成年。發生在2007年美國大學校園的壹起槍擊案,槍手趙承熙的犯罪心理就形成於未成年時期(8歲)因移民而造成的心理創傷。如果我們能夠了解,人在幼年最重要的需要之壹是安全感,對壹個幼小的孩子來說,熟悉的環境、親切的夥伴比豪華的居室和汽車更容易讓孩子形成陽光與健康的心理,父母就不應該僅以自己的意誌去生活。這壹案例告訴我們,父母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否則,父母的壹切努力都會成為泡影。 二、未成年人是被動的弱者,他的弱小和被動都決定他的壹切是成人造成的。 客觀地講,撫養人對被撫養者具有生命的決定權、物質的提供權、照顧的程度權、個性的決定權。如果替孩子問壹問大人:“我”是怎麽來的?就可發現,“我”的胃口是餵出來的,我的脾氣是帶出來的,“我”的觀念是嘮叨來的,“我”的殘忍是孤弱無助熬出來的,“我”的無恥是百般遷就溺愛出來的……孩子出走、自殺、犯罪,看似是孩子的選擇,其實都是父母行為的反應或結果。譬如,壹個12歲的男孩因上網影響了學習,被媽媽訓斥後居然選擇了自殺。這位母親後悔不叠,但她不知道,孩子的這種選擇,並不是因為此次的管教,而在於她以往的教育方式出現了問題。由於母親的壹貫寵愛,使孩子形成了壹種錯誤判斷:既然妳如此愛我,現在我的要求再不合理妳也要答應我,否則我就用死來回應妳。這壹錯誤是誰造成的?仍是父母。父母在孩子3-5歲時就應該找機會給孩子壹次明確的態度展示:如果妳做得不對,我就不愛妳!當然,這需要相關的知識與操作的技巧。 三、家庭撫養不僅僅是物質的,更重要的是心理撫養。 曾有壹位父親,自己勤奮努力地掙下了萬貫家財,卻突然發現長大了的兒子壹身壞毛病,沈溺於網絡無法自拔。無奈之下,他找到壹位專家,居然拍出10萬元說:“妳幫我教育好我的兒子,我就給妳10萬元!”筆者當時曾撰文告訴這位父親,妳錯了,教育孩子是妳不可推缷的責任,更何況對人的心理教育是從情感撫養開始的,而最基本的情感就是親情。如果沒有親情就不可能形成人的基本情感反應,沒有正常的情感反應,壹個人又如何會被教化?所以,撫養與情感、情感與教育息息相關。 四、人性教育比智力教育更重要,性格才真正決定命運。 在現代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長在浮躁與欲望的社會背景下越來越偏重於孩子的智力發展,似乎孩子的分數和就讀的學校將決定孩子的壹生。這是壹種嚴重的認識偏差。智力、分數、學歷雖然重要,但是,縱觀人類歷史,我們會發現,絕大多數成功者,或被人們敬佩與記住的人,壹定具有人類最基本的情感:責任感、同情心、博愛、自尊,等等。所以,父母不要為孩子的學習能力弱而訓斥甚至羞辱孩子,而應該細心觀察自己孩子的特長,幫助其找出優於其他人的能力,使其建立自信和自尊,找到自己生存與發展的價值。在這壹過程中,性格培養是父母最重要的責任。因為任何人的成就都離不開社會活動,所以要教會孩子責任、博愛、合作、付出。 五、愛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家長要了解兒童的基本權利有哪些。 由於孩子的弱小,由於孩子需要引導,也就造成了壹些家長的認識誤區,他們認為自己有權決定孩子的全部生活,甚至將自己的意誌強加於孩子。這種家庭教育背景下的孩子雖然衣食無憂卻不快樂,許多孩子雖獲得高學歷卻以自殺了卻壹切。每當此時,痛不欲生的父母都會問:“這是為了什麽?”原因很簡單,壹個從小沒有感受過快樂的人怎麽會有健康陽光的心態?壹個從小沒有被親人或社會善待過的人怎麽會溫情地善待別人?壹個從未體驗過被尊重的孩子怎麽會懂得自尊?又怎麽會懂得尊重別人?我們給予孩子生命、滿足孩子成長中所需的物質要求……但必須明白,“被給予者”也有獨立的人格,他們也需要被尊重,需要理解和平等溝通。 六、改變孩子須先改變大人。 孩子出現問題時,家長應首先反思自己,我認為這是家庭教育的首要工作。當孩子出現行為問題時,許多家長都會急切地讓孩子去見心理醫生或專家,其實,這是壹個誤區。筆者認為,孩子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與父母有關,改變孩子的不良行為,應該先改變父母對孩子的態度和教育方式。如何讓父母了解孩子成長的心理過程,父母如何在孩子出現問題時主動發現自己的問題?這都是作為父母的成人需要思考的問題。曾有壹個真實的案例,壹個男孩在接觸網絡後略有些“成癮”,先後用作業本寫了數本網絡日記。家長發現後,不僅責罵了孩子,而且壹古腦兒地燒掉了網絡日記。孩子當時似乎沒有什麽激烈的反應,也表示不再去網吧,但在第二天卻自殺了……這個案例說明,面對孩子的不良行為,家長必須有耐心、愛心,去傾聽孩子內心深處的聲音,幫助他們化解苦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