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九] 《紀年》曰:盤庚旬自奄遷於北蒙,曰殷。《太平禦覽》卷八三皇王部
《竹書紀年》曰:盤庚即位,自奄遷於北蒙,曰殷。《水經?洹水註》
瓚曰:《汲冢古文》曰:盤庚遷於此汲冢,曰殷虛。南去鄴三十裏。《史記?項羽本紀》集解
《汲冢古文》雲:盤庚自奄遷於殷。殷在鄴南三十裏。《尚書?盤庚》正義
《汲冢古文》雲:盤庚自奄遷於殷。《尚書?祖乙書序》正義
《汲冢古文》雲:盤庚自奄遷於北蒙,曰殷虛。南去鄴州三十裏。《史記?項羽本紀》索隱
《括地誌》雲:《竹書紀年》雲:盤庚自奄遷於北蒙,曰殷墟。南去鄴四十裏。《史記?殷本紀》正義
《汲冢古文》雲:盤庚自奄遷於殷。殷在鄴南三十裏。《通鑒外紀》卷二
案:《項羽本紀》集解所引《汲冢古文》,諸本同,張文虎《劄記》雲:?據索隱及《水經?洹水註》?此冢?當為?北蒙?之訛,妄人增?汲?字。?又《殷本紀》正義所引《竹書紀年》,諸本亦同,《劄記》雲:?原訛?字也北冢?四字,吳校改,與《項羽紀》索隱引《汲冢古文》合。?金陵書局本據改為?盤庚自奄遷於北蒙?,今從之。《尚書?祖乙書序》正義所引《汲冢古文》,《存真》、《輯校》、《訂補》失收。?殷在鄴南三十裏?,《輯校》雲:?此七字乃註文。?《存真》、《輯校》入輯。《紀年》有註,載籍無征,有此等字樣者皆出《汲冢古文》,乃引自?臣瓚?書,當為臣瓚註《漢書》之語,非《紀年》文。《殷本紀》正義所引?南去鄴四十裏?,亦為李泰《括地誌》之文。現姑附於此。《存真》、《輯校》所引《路史?國名紀》丁,見本書附錄。
《存真》雲:?《尚書序》:?盤庚五遷,將治亳殷。?正義曰:?束皙雲:孔子壁中《尚書》雲:將始宅殷,是與古文同也。?段玉裁《尚書今古文撰異》雲:?此《晉書》所謂皙在箸作,得觀《竹書》,隨疑分釋,皆有義證也。
[二0] 《括地誌》雲:《竹書紀年》:自盤庚徙殷,至紂之滅,七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紂時稍大其邑,南距朝歌,北據邯鄲及沙丘,皆為離宮別館。《史記?殷本紀》正義
案:《輯校》雲:?案此亦註文,或張守節隱括本書之語。
七百七十三年?,除晚清金陵書局本作?二百五十三年?外,諸本同(見日本水澤利忠《史記會註考證校補》卷三頁三0)。《存真》據趙紹祖《校補竹書紀年》卷壹、陳逢衡《竹書紀年集證》卷四九改作?二百七十三年?,《輯校》仍作?七百七十三年?。日本瀧川資言《史記會註考證》卷三作?二百七十五年?,《訂補》雲:?瀧川本正義多據古鈔本,比較可信,而二百七十五年與下文?湯滅夏至於受,用歲四百九十六年?語不悖,當近得實,宜從之。?《考證》?雖博勘諸本,而其所主在金陵書局本?(水澤利忠書自序)。且其書誤字頗多,水澤利忠雲:?按瀧本?二百五十三?誤作?二百七十五?。?(《會註考證校補》卷三頁三0)瀧川所據原為金陵書局本之?二百五十三?,作?二百七十五?,非有古鈔本為據,《訂補》誤信。金陵書局本之?二百五十三年?,《訂補》亦雲:?系據吳春照依今本《紀年》所改,不足憑。?是。至《校補》、《集證》、《存真》之?二百七十三年?,雖僅憑理校,然較可信。?紂時稍大其邑?以下,《存真》入輯,《輯校》雲:?蓋誤以張守節釋《史記》語為《紀年》本文。?《訂補》雲:?陳氏《集證》亦作《紀年》本文。疑此與上文均為《紀年》註語,張守節引以釋《史記》?益廣沙丘苑臺?句,王說似覺未安。?案《正義》所引,實出自李泰《括地誌》,乃隱括《紀年》之文,非張守節 釋《史記》語,更非《紀年》註。現從《存真》。 ? [ 二壹]《汲郡古文》:殷時已有應國。《水經?滍水註》
《括地誌》雲:《汲冢古文》雲:殷時已有應國。《史記?梁孝王世家》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