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紅與黑》簡介:
《紅與黑》是法國著名作家司湯達的代表作。
主人公於連是小業主的兒子,憑著聰明才智,在當地市長家當家庭教師時與市長夫人勾搭成奸,事情敗露後逃離市長家,進了神學院。經神學院院長舉薦,到巴黎給極端保王黨中堅人物拉莫爾侯爵當私人秘書,很快得到侯爵的賞識和重用。與此同時,於連又與侯爵的女兒有了私情。最後在教會的策劃下,市長夫人被逼寫了壹封告密信揭發他,使他的飛黃騰達毀於壹旦。他在氣憤之下,開槍擊傷市長夫人,被判處死刑,上了斷頭臺。
小說發表後,當時的社會流傳"不讀《紅與黑》,就無法在政界混"的諺語,而本書則被許多國家列為禁書。《紅與黑》在心理深度的挖掘上遠遠超出了同時代作家所能及的層次。它開創了後世"意識流小說"、"心理小說"的先河。後來者競相仿效這種"司湯達文體",使小說創作"向內轉",發展到重心理刻畫、重情緒抒發的現代形態。人們因此稱司湯達為"現代小說之父"。《紅與黑》在今天仍被公認為歐洲文學皇冠上壹枚最為璀璨精致的藝術寶石,是文學史上描寫政治黑暗最經典的著作之壹,100多年來,被譯成多種文字廣為流傳,並被多次改編為戲劇、電影。
三、創作背景:
《紅與黑》這部小說的故事據悉是采自1828年2月29日《法院新聞》所登載壹個死刑案件。在拿破侖帝國時代,紅與黑代表著"軍隊"與"教會",是有野心的法國青年發展的兩個渠道(壹說是輪盤上的紅色與黑色)。
司湯達創作《紅與黑》時,拿破侖領導的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已經失敗,他想用自己的筆去完成拿破侖未竟的事業。他要通過《紅與黑》再現拿破侖的偉大,鞭撻復辟王朝的黑暗。為此作者以"紅與黑"象征其作品的創作背景:"紅"是象征法國大革命時期的熱血和革命;而"黑"則意指僧袍,象征教會勢力猖獗的封建復辟王朝。
四、作者簡介:
司湯達(1783~1842)。十九世紀法國傑出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原名馬裏-亨利·貝爾(Marie-Henri Beyle),"司湯達"(又譯斯丹達爾)是他的筆名。1783年1月23日生於法國格勒諾布爾,1842年3月23日逝世於巴黎。他的壹生不到六十年,並且在文學上的起步很晚,三十幾歲才開始發表作品。然而,他卻給人類留下了巨大的精神遺產,包括數部長篇,數十個短篇故事,數百萬字的文論、隨筆和散文,遊記。 他以準確的人物心理分析和凝練的筆法而聞名。被譽為最重要和最早的現實主義的實踐者之壹。代表著作為《阿爾芒斯》、《紅與黑》(1830年)、《巴馬修道院》(183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