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經典 - 跪求國發201223號文件全文。

跪求國發201223號文件全文。

國務院關於大力推進信息化發展的決定

關於有效保障信息安全的幾點看法

國發[2012]23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大力推進信息化發展,有效保障信息安全,對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維護國家安全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加快信息化建設,建立健全信息安全保障體系,有力促進了經濟社會發展。當前,隨著世界各國信息化的快速發展,信息技術的應用促進了全球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發展模式的創新。互聯網對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的影響更加深刻,圍繞信息獲取、利用和控制的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確保信息安全已成為所有國家的重要問題。但是,我國的信息化建設和信息安全還存在壹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寬帶信息基礎設施發展水平與發達國家差距拉大,政府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水平不高,核心技術受制於人。信息安全工作戰略規劃和綜合協調不夠,重要信息系統和基礎信息網絡保護能力不強,移動互聯網等技術應用給信息安全帶來嚴峻挑戰。我們必須進壹步增強緊迫感,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大力推進信息化發展,切實保障信息安全。為此,提出以下意見。

壹、指導思想和主要目標

(1)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著力促進資源優化配置,加快新壹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構建現代信息技術產業體系,全面提升經濟社會信息化發展水平。堅持積極利用、科學發展、依法管理、確保安全,加強統籌協調和頂層設計,完善信息安全保障體系,切實增強信息安全保障能力,維護國家信息安全,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

(2)主要目標。

重點領域信息化水平顯著提升。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不斷深化,農業農村信息化有力支撐了現代農業發展,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重點領域信息化水平顯著提升;電子政務和電子商務發展迅速。到“十二五”末,國家電子政務網絡基本建成,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框架基本建立;全國電子商務交易額超過18萬億元,網絡零售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超過9%。

下壹代信息基礎設施已經初步建成。到“十二五”末,我國固定寬帶用戶將超過2.5億,互聯網國際出口帶寬將達到每秒6500千兆,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3G)網絡將覆蓋城鄉,第六版互聯網協議(IPv6)將大規模商用。

信息產業轉型升級取得突破性進展。集成電路、系統軟件和關鍵元器件領域取得壹批重大創新成果,軟件產業在信息產業收入中的比重進壹步提高。

國家信息安全保障體系基本形成。重要信息系統和基礎信息網絡安全防護能力顯著增強,信息設備安全可控水平顯著提升,信息安全等級保護等基礎工作顯著加強。

二、實施“寬帶中國”工程,建設下壹代信息基礎設施。

(1)加快發展寬帶網絡。實施以光纖寬帶和寬帶無線移動通信為重點的“寬帶中國”工程,加快信息網絡寬帶升級。推進城鎮光纖到戶和行政村普遍服務,提高接入帶寬、網絡速度和寬帶普及率。加強3G網絡深度覆蓋,支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3G技術TD-SCDMA及其後續演進技術TD-LTE的產業鏈發展,科學統籌3G及其長期演進技術的協調發展。加快下壹代廣播電視網絡建設,推進廣播電視網絡數字化、雙向化、互聯化改造。

(2)推動下壹代互聯網的商用規模和前沿布局。加快下壹代互聯網部署,抓緊IPv6商用試點,適時推進IPv6大規模部署和商用,推動第四版互聯網協議(IPv4)向IPv6的網絡演進、業務遷移和商業運營。完善互聯網國家頂層網絡架構,升級骨幹網絡,實現高速高質量互聯互通。重點研發下壹代互聯網關鍵芯片、設備、軟件和系統,推動產業化步伐。加快未來網絡架構關鍵理論和核心技術研發,加強戰略布局,打造未來互聯網創新發展示範平臺。

(3)加快三網融合。總結試點經驗,在確保信息和文化安全的前提下,大力推進三網融合,促進廣電和電信業務雙向進入,加快網絡升級和資源共享,加強資源開發、信息技術和業務創新,大力發展綜合業務,培育壯大三網融合相關產業和市場。加快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建設,完善適應三網融合的體制機制,健全可管可控的網絡信息和文化安全保障體系。

第三,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提高經濟發展信息化水平。

(1)全面提升企業信息化水平。推廣使用數字R&D設計工具,加快重點行業生產設備數字化和生產流程智能化,全面普及企業資源計劃、供應鏈、客戶關系等管理信息系統。實施重大信息化示範工程,引導企業業務應用向產業鏈綜合集成和協同創新轉變。繼續實施中小企業信息化推進工程和制造業信息化科技工程,提高中小企業和制造業信息化水平。完善企業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水平評價和認定體系,支持特定行業信息公共服務平臺發展。

(二)推廣節能減排信息技術。推進工業、建築、交通等領域節能減排信息技術的普及和深入應用,加大主要能耗、易耗設備和工藝流程的信息化改造。建立健全資源能源綜合利用效率監測評價體系,提高資源能源供需雙向調節水平。建立健全主要汙染物排放監測和固體廢物綜合利用信息管理系統,完善汙染治理監督管理體系。

(3)提升信息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加大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對信息產業核心基礎產品和關鍵技術研發的支持力度,加快新壹代移動通信、基礎軟件、嵌入式軟件、制造執行系統、工業控制系統、大型管理軟件等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加強統籌規劃,積極有序推進物聯網、雲計算研發和應用。實施工業電子產品升級工程,推動信息技術與工業技術融合創新,提高汽車、船舶、機械等產品智能化水平。推動電子信息產品制造企業從單純提供產品向提供綜合解決方案和信息服務轉變。

(4)引導電子商務健康發展。完善安全、信用、金融、物流、標準等支撐體系,探索有效監管模式,建立規範有序的電子商務市場秩序。引導電子商務平臺發展,提供涵蓋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的全流程服務。鼓勵大中型企業開展網上采購和銷售,加強供應鏈協同運作,重點推動電子商務應用在小微企業的普及。實施移動電子商務試點示範工程,創建電子商務試點示範城市,創新電子商務發展模式,改善電子商務發展環境。

(五)推進服務業信息化進程。推進銀行、證券、保險行業信息共享,支持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促進消費金融發展,提高小微企業和農業農村金融服務水平。加快交通、旅遊、休閑娛樂服務信息化。培育和發展地理信息產業,大力發展信息系統集成、互聯網增值服務和信息安全服務。提高工業設計信息化水平。

第四,加快社會領域信息化,推進先進網絡文化建設。

(壹)提升電子政務服務能力。圍繞提升服務和監管能力,推進政府管理創新,加強電子政務頂層設計。以互聯互通為重點,形成全國統壹的電子政務網絡,完善項目建設管理、績效評價和運行維護機制。紮實推進藥品、食品、住房、能源、金融、價格等重要監管信息系統建設。推進重點領域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加快電子政務服務向街道、社區和農村延伸,支持基層政府和社區開展管理和服務模式創新試點示範。加強地理空間和自然資源、人口、法人、金融、稅收、統計等基礎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促進享受* * *。全面提升電子政務技術服務能力,鼓勵業務應用向雲計算模式遷移。加強電子文件的管理和應用。

(二)提高社會管理和城市運行信息化水平。建立全面覆蓋的綜合社會管理信息系統。完善人口信息共享機制,實現實有人口動態管理,提高人口信息動態監測、分析和預測能力。搭建群眾訴求信息管理平臺,改進信訪工作方式。加強網絡輿情分析,完善網絡輿情動態引導和管理機制。推進城市管理信息共享,推廣網格化管理模式,加快實施智能電網、智能交通等試點示範,引導智慧城市建設健康發展。

(三)加快民生領域信息化。加快學校寬帶網絡建設,促進優質數字教育資源的開發和共享,完善教育管理信息系統,構建全民終身學習網絡和服務平臺,大力發展遠程教育,形成完善的教育信息服務體系。完善醫療服務和管理信息系統,加快建立居民電子健康檔案和電子病歷,加強國家和區域醫療衛生信息享有,為遠程醫療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信息服務體系,全面實施社會保障卡應用,促進就業信息共享。推進減災救災、社會救助、社會福利、慈善等社會服務信息化。提高對殘疾人等特殊群體的信息服務能力。

(4)發展先進的網絡文化。鼓勵發展具有中國特色和自主知識產權的數字文化產品,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壯大數字內容產業,培育數字內容和網絡文化產業骨幹企業,拓展數字內容產業鏈。加強重點新聞網站建設,規範綜合性商業網站管理,構建新型積極健康的網絡傳播秩序和網絡氛圍。積極推進數字圖書館等公共文化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開發優質網絡科普資源,完善公共文化信息服務體系。

五、推進農業和農村信息化,實現信息強農惠農。

(1)提高農業生產經營信息化水平。推進適用於農業的信息技術研究和應用,加快農業生產基礎設施、裝備和信息技術的集成。提高種植業、養殖業生產和農村專業合作社、農產品批發市場運營的信息化水平。加強農產品生產環境、生產過程和行業發展監測,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積極培育、示範和推廣農業信息化適用應用模式。

(2)完善農業農村綜合信息服務體系。規範各類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建立國家綜合農業信息服務平臺,鼓勵發展專業信息服務,加快農業信息資源開發、整合和綜合利用。繼續推進農村基層信息服務站和信息工作者建設,形成以村為節點、以縣為基礎、以省為平臺、全國為整體的農村綜合信息服務體系。

六、完善安全保護和管理,確保重點領域信息安全。

(壹)確保重要信息系統和基礎信息網絡的安全。涉及國計民生的重要信息系統和能源、交通、金融等領域的電信網、廣播電視網、互聯網等基礎信息網絡。應與安全防護設施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運行,加強技術防範,嚴格安全管理,切實提高防攻擊、防篡改、防病毒、防癱瘓、防盜竊的能力。加強重要信息系統的無線電安全管理和無線電頻率保障。加強對互聯網網站、地址、域名和接入服務單位的管理,完善信息共享機制,規範互聯網服務市場秩序。

(二)加強政府及涉密信息系統的安全管理。嚴格政府信息技術服務外包安全管理,為政府機關提供服務的數據中心和雲計算服務平臺應位於中國境內,禁止在辦公電腦上安裝和使用與工作無關的軟件。建立政府網站審核、統壹識別、監測和報告制度。減少政府機構互聯網連接點數量,加強安全保密保護監控。落實涉密信息系統等級保護制度,強化涉密信息系統審查機制。

(三)確保工業控制系統的安全。加強核設施、航空航天、先進制造、石油石化、油氣管網、電力系統、交通運輸、水利樞紐、城市設施等重要領域的工業控制系統,以及物聯網應用和數字城市建設中的安全防護和管理,定期開展安全檢查和風險評估。重點加強對可能危及生命和公共財產安全的工業控制系統的監管。對重點領域使用的重點產品進行安全評估,實施安全風險和漏洞通報制度。

(4)加強信息資源和個人信息保護。加強地理、人口、法人、統計等基礎信息資源的保護和管理,保障信息系統互聯互通和部門間信息資源安全。明確敏感信息保護要求,強化企事業單位在網絡經濟活動中保護用戶數據和國家基礎數據的責任,嚴格規範企事業單位在我國收集數據的行為。開展軟件服務外包、信息技術服務、電子商務等領域個人信息保護試點,加強個人信息保護。

七。加快能力建設,提高網絡與信息安全水平。

(1)夯實網絡與信息安全基礎。研究制定國家信息安全戰略和規劃,加強頂層設計。落實信息安全等級保護制度,開展相應等級的安全建設和管理,做好信息系統的分級、備案、整改和監督檢查工作。加強網絡與信息安全應急處置,完善應急預案,加強對網絡與信息安全容災設施建設的指導和協調。完善信息安全認證認可制度,加強信息安全產品認證,減少重復檢測和重復收費。

(2)加強網絡信任體系建設和密碼保護。完善電子認證服務體系,推進電子簽名在金融、電子商務等重點領域的應用。制定電子商務信用評價規範,建立互聯網網站和電子商務交易平臺信用評價機制,支持有資質的第三方機構開展信用評價服務。大力推進密碼技術在涉密信息系統和重要信息系統保護中的應用,強化密碼在保障電子政務、電子商務安全和保護公民個人信息方面的支撐作用。

(3)提高網絡與信息安全監管能力。完善國家網絡與信息安全基礎設施,加強網絡與信息安全專業骨幹隊伍和應急技術保障隊伍建設,提高風險發現、監測預警和應急處置能力。加強信息共享交換平臺建設,完善網絡與信息安全信息通報機制。加大對互聯網違法犯罪活動的打擊力度。進壹步完善監管體系,充實監管力量,加強對基礎信息網絡安全工作的指導、監督和管理。倡導行業自律,發揮社會組織和網民的監督作用。

(4)加快技術研究和產業發展。統籌規劃,整合力量,進壹步加大網絡與信息安全技術研發力度,加強雲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下壹代互聯網信息安全技術研究。繼續組織實施信息安全產業化項目,完善與信息安全相關的政府采購政策、措施和管理制度,支持信息安全產業發展。

八、完善政策措施

(1)加強組織領導。各有關部門要在國家領導小組和國家網絡與信息安全協調小組的領導下,按照職責分工,認真落實各項工作,加強協調配合,形成推進信息化發展和網絡信息安全的合力。各地區要把網絡與信息安全擺上重要議事日程,逐級建立並認真落實網絡與信息安全責任制,明確主管領導,確定工作機構,負責督促落實網絡與信息安全規章制度,組織制定應急預案,處置重大網絡與信息安全事件,結合本地實際,建立省(區、市)、地(市)兩級網絡與信息安全協調機制。

(2)加強財稅政策支持。發揮財稅政策杠桿作用,加大對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關鍵技術、公共服務平臺和重大示範工程研發和推廣的支持力度。完善農村普遍通信服務補償機制,優先支持農村和欠發達地區綜合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改造。整合利用現有資金渠道,加大中央財政投入,重點支持信息安全重要基礎工作。各地區、各部門要將基礎公益性網絡和信息安全設施的運行維護、安全服務、檢測等費用納入財政預算。

(3)加快法律法規和標準建設。完善信息化發展和網絡與信息安全法律法規,研究制定政府信息安全管理、個人信息保護等管理辦法。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明確和落實企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維護信息安全的責任。制定完善新壹代信息技術在關鍵領域的應用標準,註重標準對產業發展的技術支撐作用。培育國家信息安全標準化專業力量,加快制定三網融合、雲計算、物聯網等領域的安全標準。積極參與《信息安全和互聯網治理國際行為準則》等國際規則和標準的制定。

(四)加強宣傳教育和人才培養。面向全社會開展信息應用和信息安全宣傳教育培訓。支持信息安全保密的師資隊伍、專業部門、學科體系和重點實驗室建設。加強中小學信息技術、信息安全和網絡道德教育,定期在政府機關和涉密單位開展信息安全教育培訓。各級財政要加大對信息安全宣傳、教育和培訓等公益性活動的支持力度。加快創新應用型信息人才培養。

國務院

2012年6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