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行腳成都》編輯朱曉劍老師的通知,在桃蹊書院舉行《行腳成都》作者、讀者、新春茶話會。
我己是第二次到這裏參加活動了,不到兩點就輕車熟路的來到書院的三樓。唐勞綺、葛加林、王耀川、嶽開貴、張浩明、蓮子及壹些不認識的老師己早早地來到了會議室。與熟悉的老師打了招呼後正準備坐下,聽到有老師在說:怎麽沒有水呢?我才細細的看了下,桌面上茶杯和茶葉到是有的,開水瓶卻沒有。這些年紀大的老師們都是離不開喝水的。因上次來過,知道書院的情況,我急忙的下到壹樓,吧臺邊,兩個年輕的女孩壹邊守著自己的工作崗位,壹邊忙著燒水。我向她們說明情況後,她兩將剛燒開的水給了我兩瓶,並說到:我們這裏也是等著要開水。我知道這個書院也是真的不容易,整個壹樓完全是免費向市民開放,沒有壹分錢的收入,而老板還得請工作人員等等。因我家有開實體書店的親戚,我深深的體會開實體書店的不容易。
兩瓶水拿上樓,很快就沒有了。又下去換開水瓶,水還沒開,我站在那裏打量了壹下書店,寬敞明亮的書店裏,各種圖書分類整齊地排放在書架上,高、低合適的桌、椅坐滿了不同年齡的讀者。有的安靜的在看書,有的壹邊看書,壹邊記著筆記,有的指著書上的某壹頁與同伴低聲地交談著。我望著眼前的景像,心想:住在這壹帶的居民真的好福氣!有這麽好的壹個環境可以看書、查找資料。在這寸土寸金,時間就是金錢的商品社會,怡福路社區與毛邊書局的老板所做的這件事真的是功德無量。
當我再次把水拿上三樓會議室時,又來了很多不認識的人,他們大概把我當作是工作人員了吧,指著自己的位置說:“給我這裏來杯茶吧”。我心裏也暗暗地好笑,為了我們這個《行腳成都》“大家庭”,我索性就當壹次“工作人員”吧!
兩點半,會議開始。如上次的活動壹樣,成都市民俗文化研究會秘書長喻峰擔綱活動主持,成華區電視臺也來到現場對此活動進行了采訪報道。
《成都晚報》副刊首席編輯李楊、《晚霞報》編輯、四川省散文學會副長何壹東老師各自介紹了他們負責編輯的報紙副刊的當下架構及關於成都稿件的撰寫等系列話題。
成華區文化館館長、《沙河風》主編蔣松谷老師介紹了成華區文化刊物《沙河風》的情況,
金牛區作家協會副主席、《上風》雜誌編輯王大可老師,在會上介紹了金牛區作協的每月十五的文學活動,同時,介紹了《上風》雜誌,這是緊扣金牛區發展的壹本人文刊物。
《成都晚報》副刊年輕編輯杜均老師介紹了《成都晚報》的發展情況。
攝影家葛加林老師也在活動現場講了話,這位從事攝影工作多年的老人,去年以80歲的高齡登上了珠峰,刷新了成都人登珠峰的記錄,是壹位值得受人尊敬、佩服的老人。
何定鏞老師是成都的媒體專家,同時也是優秀的作家,在會上,他講述了做媒體、寫作的故事。
媒體人、作家鄭光福老師在活動中談到了文史寫作,不能僅憑經驗、資料寫作,更要腳踏實地地走訪,這樣才能取得壹手素材。
成都手機攝影達人馮暉老師雖然腳因打球受傷,但他持著拐杖也來到現場教大家如何進行手機攝影。在《行腳成都》上投稿,除了精彩動人的文字外,再加入技術高超的照片,那將是多麽完美的壹篇文章啊!
詩人、書法家李興輝老師在會上用幽默、風趣的語言談到了文史不分家,對如何撰寫好《行腳成都》文章進行了闡釋。
在會議下來後的交談中我才知道李興輝老師曾經也是住在少城長順下街竹葉巷的人,我們彼此壹擺起長順街的人、物、和壹些店鋪都是那樣的熟悉和了解,又鉤起了我的長順街情結。
爾後的自由發言、交流更是讓活動氣氛充滿了掌聲和笑聲。
全體人員下樓到書院大門合了影後,回到三樓自由交流。我坐在崔顯昌老師旁邊,這位80歲的前《龍門陣》雜誌的老編輯,用壹個多小時的路程,從住家的天府新區來到這裏,虛心的聽著各位老師的講話,不時給以講話人真誠的鼓掌。並給我指出寫本土文化文章的要點,他說:“寫本土文化的文章,要註意加壹些地方用語,這樣文章看起來更有本土風味和活力。並且說到:“等我學會了往平臺發文章的操作,爭取也給《行腳成都》作點貢獻,這麽久了,光“坐席”,不“上菜”,實在不好意思。”崔老師真誠的指教讓我受益匪淺。
這次活動,與熱心地愛在《行腳成都》文章後面留言的網名“蕭老九”蕭老師的認識也頗有意思,我在《行腳成都》的留言上看到蕭老師報了名要來,想拜訪下這位與我曾經都住在少城、並且熱心地給我文章留言的老師,我問王耀川老師知不知道蕭老久老師來了沒有?他指著我對面的壹個老大姐說:就是她,而我還壹直拿眼睛在男同胞人群裏找,總以為蕭老九應該是壹個男老師。這時蕭老師也知道我就是愛寫長順街文章的那人,走向前來拉住我的手,我們就這樣認識了,她說就是想來認識我壹下,也在尋找我。我們坐在壹起,就像與李興輝老師壹樣,都曾經生活在少城,都有很多***同語言,聊得很開心,用蕭老師的話說有壹種“相見恨晚”的感覺……
參加這個活動的人都有壹個***識,就是:感謝朱曉劍老師創建了這個《行腳成都》公眾號,是它讓我們這些喜歡這座有上千年歷史文化內涵城市,的老成都人、新成都人都有壹種找到“家”的感覺。
同時,希望在新的壹年,《行腳成都》越辦越好,將有更多的老成都人、新成都人都積極地參與到《行腳成都》之中,用不同的方式打撈、發掘和守護這座城市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