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經典 - 為什麽夢中情人要叫白馬王子.白馬王子有何來源?

為什麽夢中情人要叫白馬王子.白馬王子有何來源?

“白馬王子”是女孩子青春期唯美主義的浪漫情結。最經典的王子抽象是在莎翁的戲劇中或安翁與格翁的童話中;最本尊的王子具象當屬戴妃的兩個兒子。

“白馬王子”這個詞到底來自什麽典故?有人說是來自印度的婚俗。不過新郎騎“白馬”可以解釋,但“白馬”與“王子”合為壹體恐怕不是如此可以解釋的。佛祖本來是壹個王子,但不知是否騎過白馬,不過他的壹生是脫離浪漫;彌勒佛原本也是壹個英俊瀟灑的王子,曾經有過不少浪漫,但似乎與白馬無關。印度兩大史詩《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中談過王子,卻不記得有白馬壹說。阿拉伯《天方夜譚》中也有王子,但也想不起有白馬。荷馬兩大史詩似乎也沒有王子加白馬。有人提到,“白馬王子”是最近三十年的新詞,對這壹點可不同意;至少50年代就有這個詞,最早的翻譯應該是產生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吧。當時徐誌摩壹類新浪漫文人似乎不會忽略這種即顯示意境又表現意匠之詞的。

依不甚專業的考證,“白馬王子”也許至少有以下三個來源:

壹、來自歐洲傳奇故事中那個圓桌騎士團的首領,不列顛國王亞瑟,有壹種說法稱他為“白馬王子(King Arthur: Prince on White Horse)。本來,亞瑟王就是壹個近乎神話而無法考證的人物,而“白馬王子”的稱呼也許是後來有關他的無數文學作品之壹虛加給他的。不過,傳說中的亞瑟王當然具備了所有正面男性氣質,但決無現代女孩子追求那種女性化帥哥的絲毫特征。不信,看壹下好萊塢2004年的大片“亞瑟王”,但它只是經過加工的傳說之壹。

二、來自英法百年戰爭中的法國國王約翰。1337年,法國國王腓力六世企圖收回英王愛德華三世在法國的領地,後者則以法王腓力四世外孫的名義,自稱自己比前者更具繼承法國王位的合法權力,再加上海上貿易和陸上領地的爭奪,兩國戰爭爆發。1356年英軍生擒法王約翰二世,迫使法國求和。第壹階段戰事告壹段落。有壹段記載說,被俘的約翰騎著壹匹美麗的白馬,而英王愛德華三世的兒子“黑王子”則騎壹匹小黑馬(King John was mounted upon a beautiful white horse, and beside him rode the Black Prince on a little black pony)。

三、來自公元1228年間那個中世紀瑞典王子基爾(Prince Gear)的愛情故事,有壹本書叫《她的白馬王子(Her Prince Rode A White Horse!: An Urban Fairytale)》講的就是這段浪漫。

在歐美文化傳統中,白色象征浪漫和愛情。根據心理學的研究,喜歡開白車,穿白西裝的男子至少在表象上最顯得“飄逸和風流”。從視覺藝術角度看,將王子與白馬融合在壹起,無疑有著賞心悅目的美感。

壹個正常的女孩子,必會有她心目中的“白馬王子”,即理想中的情侶。大多數女孩子先從童話,繼而從言情小說中逐漸形成自己半朦朧、半刻板或半虛無、半實體的白馬王子形象。所謂“朦朧虛無”是說並非確定的張三李四,所謂“刻板實體”是說往往以某種偉人、英雄、師長、騎士、明星或其他崇拜的人物為原型,借助想象完成追求的完美形象。倘若有人有意或無意破壞了這種形象,她們輕則可能失常迷惘,重則可能或瘋癲崩潰、或短見輕生、或找人拼小命兒。這可不是嚇人的,前不久,某地就有幾個女孩子合夥殺了詆毀她們崇拜歌星的男子。

有許多“寫書匠”,專門粗制濫造各種“白馬王子”,甚至偽冒假劣的“白馬王子”來誤導女孩子,而女孩子則也進入角色,把自己精雕細琢成純情的、唯愛的和無功利的追慕者,甚至殉情者。

說穿了,在現實中,多數“白馬王子”乃是權力或金錢堆積出來的和包裝起來的。這裏,說的是多數,但是還得留點余地,凡事都不可說絕對了。

界定“王子”:

其壹,要有顯赫的貴族化門第及相應的權勢或財富;

其二,要有這種權或財堆出來的貴族化外形,如昂貴得體的發型和服飾;

其三,要有權或財堆出來的貴族化氣派和風度,如高雅的鋼琴修養與高爾夫運動技能;

其四,要有權或財堆出來的貴族化教育,如名校熏陶的知識才能;

其五,要有權或財堆出來的貴族化體魄,如極優越的營養和運動條件促成的健全發育;

其六,要有權或財堆出來的貴族化前程,如職業地位早就被安排得盡善盡美;

其七,要有權或錢堆出來的貴族化浪漫環境和氣氛,如花園、泳池、燭光美餐、貴重禮品、豪華遊輪、異國風光等等;

最後,還要有胯下的那匹“白馬”(在現代,要對等成法拉利、勞思勞斯,或至少是奔馳、寶馬),它不是老雜毛馬,更非小黑叫驢,壹定是珍稀的良種,甚可價值百萬千萬,這些當然也是權或財堆出來的。

難怪乎!不少女孩子都愛“白馬王子”,而非“黑驢小子”,更非無任何座騎的無名鼠輩。

“白馬王子”大都是世襲或簡單的繼承,而非靠自己的努力。而真正的亞瑟王決非如此,全靠自己拼殺出來。請看影片“亞瑟王”中的場景和情節:從小在戰亂中與家人失散的亞瑟,被人收養而成為卑微的雜役,但魔法師預言他將為神聖的英國君主,而他自己也以“石中劍”印證了這個預言。亞瑟既有神力,又有誌向,年輕的他不甘動亂,立誓要推翻羅馬人對大不列顛殘暴統治,建立壹個全新的家園。亞瑟驍勇善戰和超凡的氣魄感召了壹些傑出的騎士,組織成著名的“圓桌騎士”,結果所向披靡。亞瑟終於成功地開創了大不列顛王國,而與他起初相互不理解的另壹支義軍的貴族美女領袖格溫娜維爾也成為了他的王後。當然這只是好萊塢的八股套路。不過傳說中亞瑟王的確無比神勇、睿智、堅毅、大度和富有遠見。

有女孩子不服氣的說,“白馬王子”只是壹種情感追求的意念象征。是的,這種說法,若始終停留在朦朧階段或審美狀態是不錯的;壹旦有了現實載體,當人們知道究竟是用什麽打造的,它就難免落入大大小小權或錢的俗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