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信息化財務管理
1.信息化財務管理的概念
信息化財務管理又稱網絡財務管理,是企業以現代計算機技術和信息處理技術為手段,以財務管理模式為基本方法,以會計信息系統和其他企業管理系統提供的數據為主要依據,對企業財務信息進行實時加工、預測、分析和判斷的活動。其本質是全面實現財務和業務流程的數字化和網絡化,通過各種信息系統的網絡化處理,生成新的財務信息資源,對企業物流、資金流、信息流進行壹體化管理和運營,從而提高企業的整體決策能力和競爭力。
2.金融業務綜合信息處理系統
財務業務綜合信息處理系統,又稱財務管理信息系統,是現代企業廣泛采用的壹種企業信息化財務管理工具。該軟件可以跨部門使用,實現銷售倉儲業務和財務的壹體化管理,使企業各項經濟活動的信息得到充分享受,消除信息“孤島”現象。財務業務綜合信息處理系統集成了固定資產管理、采購管理、銷售管理、庫存管理等財務管理功能,包含了成本控制、人力資源管理等部分內容。因此,該系統在加強采購中的資金控制、降低庫存、加強企業應收賬款管理、減少壞賬損失、加強預算控制、加強企業資產管理等方面可以發揮重要作用。
(2)企業資源規劃系統
1.企業資源規劃系統的概念
企業資源計劃(ERP)是現代企業普遍使用的企業信息管理工具。利用這種方法,可以實現跨地區、跨部門甚至跨公司的信息集成的企業管理信息系統。它以業務流程為基礎,全面整合企業的人、財、物資源。該系統主要有三個功能:財務管理、物流管理和人力資源管理。它在優化企業資源配置的前提下,整合了企業內部所有主要的經營活動,包括財務會計、管理會計、生產計劃管理、物資管理、銷售與配送等。,以達到高效運轉的目的。本質上,它是壹個高度集成和標準化的企業管理系統。
2.企業資源規劃系統與財務管理的關系
財務信息系統壹直是企業實施ERP時關註的焦點,財務管理是ERP的核心模塊和重要功能。目前,ERP系統吸收了國際先進企業的財務管理實踐,財務系統不僅在各個模塊上全面集成,而且與供應鏈、制造系統無縫集成,完善了財務管理流程。財務管理模塊完成了從職後財務信息反映到財務信息處理再到多層次、全局的財務管理支持的轉變。它強調以業務流程為導向的財務信息的收集、分析和控制,支持基於網絡的財務信息處理和企業的全球化運營,全面提供財務管理信息,為戰略決策和業務經營等各個層面的管理層服務。
(三)財務預警和預警機制
1.財務預警的含義
在市場經濟體制條件下,企業生產經營容易出現財務危機,即無力支付到期債務或費用,導致經營困難甚至破產。財務預警是利用各種財務指標衡量企業財務狀況偏離企業正常經營軌道的程度,當偏離較大時,發出財務預警信號的過程。
2.財務預警機制
財務預警機制是企業選擇重點財務指標進行監控,確定財務危機預警標準,監控和發現財務危機是否發生,以警示相關管理者,由管理者分析財務危機的原因和企業財務運行中潛在的問題,並提出防範措施的制度安排。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企業要有危機意識,建立財務預警機制,及時采取措施化解財務危機。
財務評估
1.財務評價的概念
主管財政機關根據《企業財務通則》建立健全企業財務評價體系,要求主管財政機關建立科學合理的企業財務評價體系,客觀公正地反映企業的經營狀況和社會貢獻。現代企業的財務目標是企業價值最大化,並不意味著企業利潤最大化。財務評價是主管財務機關運用壹定的方法對企業財務管理的過程和成果進行定量和定性的評價,從而分析和判斷企業的經營管理狀況。
2.財務評價的意義
(1)為宏觀決策提供依據。建立企業財務評價體系不僅是企業微觀管理的需要,也是財務宏觀管理的需要。對於政府及其相關部門來說,政府及其相關部門正確的經濟決策是建立在對宏觀經濟運行的把握之上的。微觀經濟運行是宏觀經濟運行的基礎。企業財務的評價與分析真實地反映了微觀經濟的運行情況,從而為政府及其相關部門的科學經濟決策提供了保障。
(2)使投資者對企業的經營情況有更全面的了解。根據財務評價的結果,投資者可以對企業的經營狀況有更全面、系統的了解。同時,根據財務部門的財務評價結果,建立對經營者的激勵和約束。財政主管部門的財務評價結果也為潛在投資者進行合理投資提供了依據,有利於社會資源的有效配置。
(3)為債權人的貸款決策提供全面的信息。債權人最關心的是企業按時還本付息的能力。企業的財務信息只是反映了企業的償債能力和經營狀況。通過企業主管財務部門的評價結果,債權人可以清楚地了解企業的經營狀況、還本付息能力和信用水平,為債權人的貸款決策提供了充分的信息,有利於降低信用風險,避免造成更大的損失。
(五)評價企業內部控制的有效性
1.企業內部控制有效性評價的概念
企業內部控制有效性評價是指主管財務機關運用壹定的評價標準和方法,對企業內部財務控制進行評價和分析,判斷其有效性。鑒於我國企業內部財務控制尚不完善,主管財政機關應對企業內部財務控制制度的合法性、健全性和有效性進行評價,並向社會公布,以引導和督促企業建立和完善內部財務控制制度。
2.企業內部控制有效性評價的必要性
(1)有利於企業建立和完善內部財務制度。內部財務控制制度是企業獨立開展財務活動的保障,建立有效的內部財務控制制度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基石。實施企業內部財務控制有效性評價,有利於建立和完善企業內部財務控制制度,保證財務制度的執行和控制。
(2)企業內部控制是保證主管財政部門履行企業管理職能,建立良好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的基礎,但政府及其職能部門的管理、監督和控制也不可或缺。對於企業來說,政府監管尤為重要。從某種意義上說,企業內部控制是國家宏觀調控的組成部分。政府應以法律為手段,加強宏觀調控,打擊和遏制經濟犯罪,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內部監督檢查是為了保證國有資產的完整和增值,進而加強內部控制,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和競爭力。
(3)違法違紀行為的防控內部財務控制通過系統化、規範化的方法,可以對風險管控的有效性進行評估和改進。有效的內部審計可以充分發揮強大的監督功能,檢查公司的管理控制效果,驗證企業的管理層和財務負責人是否有效履行了受托經濟責任的職能,評價財務信息的真實性和完整性,評價內部控制制度是否設計和運行良好,從而幫助組織實現目標。有效的內部控制可以大大增強公司的約束力,特別是在舞弊的預防、檢查和報告方面,將發揮比社會審計更重要的作用,發現舞弊跡象,確保公司整體利益的實現。
3.評價企業內部控制有效性的原則
(1)目的原則
企業實施內部控制的根本目的是保證企業的目標能夠實現。財務控制作為壹項財務管理職能,必須有明確的目的,服務於企業的總體目標,制定並嚴格執行科學合理的業務流程和規章制度。科學的業務流程要求每壹項業務都要經過既定的步驟,每壹步都需要經過壹定的程序才能保證這些業務活動達到預期的目的。
(2)客觀性原則
規章制度是各項生產經營活動的行為準則,是企業開展各項生產經營活動的依據和標準,也是實施內部控制的依據。因此,企業應根據自身的業務特點、組織機構和崗位設置,科學設計並嚴格遵守各項業務流程,防止業務活動出錯,保證其高效完成,讓各個崗位的員工清楚地知道該做什麽和怎麽做,不該做什麽和不該做什麽。
(3)經濟性原則
企業內部控制的手段必須是必要的,而不是多余的。企業制定內部控制制度是為了從強化的內部控制中獲得更高的效益。因此,企業制定內部控制制度所獲得的價值應該大於所需的費用。
(4)充足性原則
企業內部控制的及時性是指經營者借助會計、審計部門的職能,及時了解整個企業、經營的來龍去脈、資金的運行情況和經營成果,及時評價和規範自己的經營活動。通過及時、系統、科學地收集、處理和存儲與企業經濟活動有關的統計數據,進行科學有效的分析和評價,可以為決策提供科學依據。企業內部控制的及時實施使企業管理層能夠及時發現企業經營中的偏差,保證目標的實現。
(5)協調的原則
企業內部控制的各種手段在功能、作用、方向、範圍上不能相互制約,而應相互配合,在單位內部形成合力,產生協同效應。合理設置組織體系,就要賦予各個組織和崗位完成任務所必需的權力,分清各自的職責,使每項業務的每個環節都由相應的組織和管理人員負責,使整個企業的組織體系在相互制衡的前提下協調高效地運轉。
(6)及時性原則
企業內部控制的及時性是指及時發現偏差並及時采取措施予以糾正。根據企業內外部環境的變化,及時做出相應的調整,以保證企業內部控制體系的有效運行。
(7)適應性原則
財務控制要反映組織結構,適應崗位,反映要實施的計劃。每壹個企業管理者都應該清楚自己在整個組織系統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兩者之間的相互關系。根據相互牽制、相互促進的原則,各項業務活動的處理不是由壹個機構或崗位單獨完成的,而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機構或崗位在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基礎上共同完成的。
(8)靈活性原則
企業的內部控制應該包含柔性要素,以便在出現異常情況時能夠保持對經營過程的控制,不受環境變化、計劃疏忽和計劃變更的影響。要做到這壹點,關鍵是科學的決策程序,這是科學的業務流程的核心內容。誠然,企業內部控制制度是在綜合考慮企業內外部諸多因素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而且要隨著企業內外部條件的不斷變化而及時調整。
4.企業內部控制的有效性
企業內部控制有效性評價是指主管財政機關運用壹定的評價標準和方法,對企業內部財務控制進行評估和分析,並對其有效性進行評價(該定義取自《企業財務通則》的解釋)。鑒於我國企業內部財務控制尚不完善,主管財政機關應對企業內部財務控制制度的合法性、健全性和有效性進行評價,並向社會公布,以引導和督促企業建立和完善內部財務控制制度。
(1)合理的組織結構
建立合理的組織架構,即科學合理地設置內部機構和崗位,確定機構和崗位的職責、機構和崗位的關系,是實現人流、物流、信息流有效內部控制的基本前提。也就是說,合適的組織結構的確定要根據企業所處的行業、生產經營、企業規模、企業成長階段、員工素質、企業文化背景和企業文化狀況、企業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和戰略、企業外部環境等因素。
(2)快速信息管理
企業管理者應向全體員工提出自己的信息管理職責。每個管理者都要明白自己在信息管理系統中的地位和作用,有責任和條件收集、處理和傳遞相關信息,整個企業要有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傳遞相關信息的有效途徑。準確、及時、充分地獲取和利用來自企業內外有關技術、市場、管理等方面的信息是實現有效內部控制的前提。要實現對相關信息的卓越管理,就必須及時識別、獲取和處理這些信息,然後在企業內部進行有效的縱向和橫向傳遞。
(3)有效的激勵和約束
為了使內部組織和管理者的整體行為與企業的預期目標相壹致,必須采取壹系列有效的激勵和約束方法。常用的方法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①科學的績效評價。根據不同的組織和崗位,分別制定科學合理的評價標準,采用科學的評價方法,在排除不可控因素的情況下,區分優秀(特別是創新)、合格和不合格的工作績效,分別給予經濟性和非經濟性獎懲,促進管理者工作動機和行為的優化。
②科學的目標管理。企業長期目標的制定需要全體員工的參與,這有利於激發員工的積極性,共同努力實現企業的目標。組織相關管理人員分別參與相關工作目標的制定,並將企業目標層層分解,落實到每個管理人員,使其在工作中自覺發揮聰明才智,盡最大努力防止和糾正偏差,努力實現工作目標。
③科學的財務管理、會計和統計。首先,制定並監督執行科學合理的財務政策、會計政策和費用政策,使經營者和相關管理層在這些政策的指導或約束下進行企業的財務管理、核算和費用控制。其次,根據本企業的實際情況,將財務制度具體化,制定壹系列可操作的財務制度並嚴格執行,使財務行為合理化。第三,要根據會計政策,制定符合企業實際情況的科學合理的會計制度,並嚴格按照這些制度進行會計處理,借助審計部門的會計控制和監督職能,確保企業財產安全。
(4)科學授權。授權包括壹般授權和具體授權。壹般授權是指管理者制定整個組織應該遵循的政策,所有員工根據這些政策對激勵和約束的規定分別開展各項業務;具體授權是指管理人員對壹些特殊業務進行逐壹審批,相關部門和管理人員根據特別授權的權力開展相關業務。每壹項經濟管理活動都必須經過適當的授權和批準,使管理者能夠以授權的權力為依據開展各項活動,從而促進其充分履行職責;還能防止經營活動的隨意性和盲目性,防止企業資源的浪費。
(4)良好的人員素質
企業應根據自身生產經營特點、員工素質和外部環境,在員工招聘、職業道德教育和業務培訓、崗位輪換、考核、晉升和處罰等方面明確建立有效的管理機制,確保員工素質持續滿足有效內部控制的需要。企業全體員工是企業內部控制的塑造者,他們的誠信、敬業精神、業務知識技能、創新能力等方面是內部控制科學有效的重要決定因素。員工,尤其是關鍵崗位的員工,要有良好的素質。
(5)適用的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是壹種靈活的管理方法,具有獨特的價值觀、環境氛圍和形象化的文化儀式。也是壹種註重自律,在寬松的環境中充分發揮員工積極性和創造性的人性化管理方法。企業要借助企業文化,讓員工在軟環境中自律,從而糾正和規範自己的行為,解決被控制者和控制者之間的矛盾,借助對員工的尊重,為員工提供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的氛圍,從而激勵員工,使他們擁有心甘情願為企業奉獻的內在動力。
(6)科學的風險管理
企業在經營過程中總是面臨著風險。因此,為了保證企業目標的實現,必須及時識別來自企業內部和外部的各種風險,分別進行必要的評估,並實施科學的規劃、控制和監督,即實施科學的風險管理。如果企業能夠及時發現這些風險,並采取科學的措施進行管理,就有可能規避風險,避免或減少損失,甚至將風險轉化為機遇。即使遇到風險,只要能及時發現,提前采取對策,就有可能減少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