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經典 - 我聽到的“茶馬古道”軼事

我聽到的“茶馬古道”軼事

“茶馬古道”,近年來被炒的火熱,成了賣普洱茶商家的噱頭。我也受商家“引導”,認為這條貿易通道在那個靠腳步丈量天下的年代,是因為茶葉貿易的需要而出現的,也是因茶興起的。

但壹次去朋友家做客,遇到個九十多歲的老年人,他自稱是會澤人,新中國解放以前從他十五歲就走在茶馬古道上,是壹個老馬幫,主要走緬甸景棟到昭通市水富,他的馬幫經歷徹底顛覆了我對“茶馬古道”的印象。

老年人看到我對茶馬古道有興趣,馬上來興致,侃侃而來。我好奇的問,那時茶馬古道的馬幫主要以運茶葉為主吧?

老年人說,解放前跑了十多年的馬幫,就沒有見過運茶葉的,倒是有很多煙土。那時候的馬幫隊伍是非常富有,壹個馬鍋頭帶領的馬幫隊伍都是二三百匹馬左右,兩個人管三匹馬,從會澤到緬甸景棟或者是佛海(今猛海),又返回到四川宜賓,壹個來回差不多需要七個月以上,壹路上要進驛站補給吃喝拉撒,每人配壹桿槍,官方、土匪都要打點,還要給每個馬夫發工資,這些都是需要白花花的銀子,如果不是運輸利潤高的物品,誰會去跑馬幫。

再說茶葉這個東西整個中國黃河以南都有,連四川藏區都是產茶區,當時利潤不是那麽高,只有奇貨才會有高利潤,通俗易講就是我這裏有,而妳那裏沒有,但又必需的貨物,才能擡高物價,賺取很高差價。

晚清到民國,茶馬古道上利潤高的東西主要有四樣,鐵、鹽、西方工業產品和煙土。鐵是日常生活和生產工具重要原料,比如鋤頭、鐵鍋等,生產生活離不開它,但很多地方又不會自己生產,所以可以保證高利潤;鹽是老百姓日常生活離不開的東西,和糧食壹樣重要,是生活必需品,糧食家家都有種,但產鹽的地方不是到處有,是壟斷的暴利;西方工業產品雖然不是生活必需品,但它是奇貨,我們國家很多東西還不會生產,但內地壹些會享受生活的民族資本家和土豪鄉紳對西洋的表、留聲機等很多工業產品作為上流社會的必需品,都是有錢的主才買得起,所以利潤可觀。工業品的運輸就得益於從緬甸仰光到景棟的火車道了。當時,緬甸是英國的殖民地,英國為了方便掠奪緬甸修了好幾條火車道,仰光到景棟就是其中壹條重要通道,西方的工業產品用船舶來到仰光,又用火車轉運到景棟,很多中國商人在景棟用馬幫運會國內,沿著“茶馬古道”到昆明,到宜賓然後改水路到重慶。

當然利潤最高要算煙土了,雲南的煙土是最盛名的,統稱“雲土”,質量打敗天下無敵手,是當時全國上流社會吸食鴉片的奢侈品,即使全國各地都可以種植鴉片,但質量和雲土差了不是壹節半點,雲土價格都比其它地方煙土貴十倍不止。雲土又以今天的緬北部分地區和寧洱府以南的中國地區所產的為上好佳品,價格又可以翻幾番,是雲土中的貴族,就像現在古巴的雪茄馳名中外將近100多年,抽著都很講究。

近代上海灘鴉片出口占到世界的70%,各路幫派壟斷了出口資源,為上海帶來了源源不斷的財富,雲土作為鴉片中的貴族,帶來的暴利更是無法估量,引得各路大亨大打出手。杜月笙的三鑫公司在上海灘叱咤風雲,但壹涉及運送雲土佳品時,杜老板本人都十分警惕,也有過被人劫貨的經歷。

雲土如此暢銷給我們滇南帶來了什麽?答案是社會的大變遷。滇南種植鴉片是在中英第壹次鴉片戰爭以前,英國人把鴉片帶到了緬北,緬北又把鴉片種植傳入滇南。

緬北和滇南地區都是崇山峻嶺,很多少數民族祖祖輩輩在這裏沿襲著刀耕火種原始自給自足的生活,幾乎沒有商品社會,東西的交換基本就是以物易物,錢幣的使用還停留在中國上古時期的“貝”,中國文明都已經淘汰了差不多三千多年,但這裏還在使用。例如,哈尼族同胞是壹個喜歡把錢穿在身上的民族,到現在民族服飾上也會用“貝”做裝飾,那時候“貝”今天的金錢壹樣是買賣物品的等價交換物,就像藏族喜歡把名貴的瑪瑙、天珠穿在身上壹樣,靠昂貴的物品來顯示自己的財富。

當時緬北和滇南的山區就是壹個封閉的社會,他們沒有物品可以交流出去,外面的東西也就進不來,是壹個封閉的社會。但隨著英國人到緬北地區試種鴉片,而且發現質量上乘以後,鴉片種植也傳入了接壤緬北的滇南地區,喚醒了讓這片沈睡了幾千年的土地。全世界最好的鴉片自然能引來各地客商絡繹不絕,與世隔絕了幾千年的莽荒之地,運輸只能靠馬幫,運輸鴉片的馬幫帶來了白銀,摧毀了當地人幾千年以物易物,用“貝”當錢的古老封閉體系。有了白銀,這個古老體系就土崩瓦解,因為他們現在用的錢與外面世界壹樣,就會吸引很多外面的人來賺取白銀。沒有白銀的馬幫就拉著鹽、鐵制品來村村寨寨換白銀。鐵制品的到來直接提高了生產力,鐵鋤頭、鐵刀的使用,改變了刀耕火種的生產方式。鐵鍋的出現讓烹飪方式也越來越多,改變了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煙土的高利潤拉進了這裏與外界的文明。

? 運輸雲土的馬幫隊伍壹般都比較大,最少都是三四百匹馬以上,隊伍裏人人都配槍,來滇南到時候馬上都馱著銀子,到了滇南或者緬北就找個有趕街天(集市日)的地方駐紮下來,因為有趕街天的地方,利於把消息傳送到周邊的各個村寨;也有的每年固定在某個地方,季節到了,大家就到約定的地方交易。馬幫壹般都是駐紮兩到三個月才能收到足額的煙土,然後就返程了,沿著今天說的茶馬古道去宜賓,然後轉水運至上海。

馬幫經過之地都是翻高山,渡大河,穿雨林,痢疾、瘟疫橫行,匪患遍地,可以說走壹次是險象環生,九死壹生。但暴利是可觀的,從滇南到宜賓壹次來回七個月,壹個馬夫如果活著可以賺500塊大洋。

這位老人本來家裏窮到揭不開鍋了,跑了馬幫幾年,每次都很幸運的活下來,家裏也有了500畝良田,娶了壹個賢惠的妻子,建了方圓幾十公裏以內數壹數二的大院,出門坐人力洋車,還專門請了壹個車夫,家裏還買了兩頭洋奶牛,每天早上全家人都有新鮮牛奶可以喝,買了洋留聲機、洋鐘,開了壹間軋油坊。這壹切都是拿運輸雲土換來的。

但兵荒馬亂的民國年代,軍閥更叠,匪患肆虐,民不聊生,餓殍滿地,在風雨飄搖的社會,是守不住財富的。

老人家經過壹次洗劫,他失去了祖父母、父母和壹個孩子,房屋盡毀,他和妻子出外辦事逃過壹劫,兩人就開始了逃亡的生活。直到全國解放了以後才回到了老家,環境和平了,修養生息,八十年代小兒子分到版納工作,近幾年隨著生活越來越好,交通也十分方便,經常坐著兒孫們的私家車,到處走走,看看各地的風土人情。

他感慨他的這壹生在解放前絕望過,想壹死百了,但現在他倒是多想活幾年,這幾十年國家的變化日新月異。中國的歷史發展幾千年歷史只是不斷更叠朝代,國家的基礎幾乎變化不大。中國解放以後就不同了,變革了整個社會,社會不在動亂,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人民的生活富裕了。

交通的變化是翻天覆地,有了飛機、火車、私家車、高速公路,以前出門就是九死壹生,簡直就是闖鬼門關。現在不同,現在出門是壹種享受,是旅遊。“茶馬古道”也結束了交通運輸的使命,逐漸消失在歲月的塵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