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
拼音:guó
註音:ㄍㄨㄛˊ
字義:有土地、人民、主權的政體。
〔古文〕囗囶圀?《唐韻》古或切《集韻》骨或切,$觥入聲。《說文》邦也。《周禮·夏官·量人》掌建國之法,以分國為九州。
又《冬官·考工記》匠人營國,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後市。《禮·王制》五國以為屬,十國以為連,二十國以為卒,二百壹十國以為州。《孟子》大國,地方百裏,次國,地方七十裏,小國,地方五十裏。
又《周禮·地官·掌節》山國用虎節,土國用人節,澤國用龍節。《註》山國多山者,土國平地也,澤國多水者。
又滅人之國曰勝國。《左傳註》勝國者,絕其社稷,有其土地也。
又九州之外曰外國。亦曰絕國。《後漢書·班超傳》君侯在外國三十餘年。又遠處絕國。
又兩國相距曰敵國。《孟子》敵國不相征也。
又外國來附者曰屬國。《李陵·答蘇武書》聞子之歸位,不過典屬國。《註》典,掌也。卽掌屬國之事者。
又城郭國,行國。《宋程大昌備北邊對》漢西域諸國,有城郭國,有行國。城郭國,築城為守者,行國不立城,以馬上為國也。
又姓。《姓苑》太公之後。齊有國氏,世為上卿,宋有國卿。
又囯,《正字通》俗國字。囻,同國,民國期間俗字。
說文解字
卷六囗部國
邦也。從囗從或。古惑切。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註』
邦也。邑部曰。邦,國也。按邦國互訓。渾言之也。周禮註曰:大曰邦,小曰國。邦之所居亦曰國。析言之也。從囗。從或。戈部曰。或,邦也。古或國同用。邦封同用。古惑切。壹部。
“古文字中,國(簡體字為國)字從口從或,究竟是“口”還是“或“為原形,眾說紛紜。馬敘倫先生主張口為國之原字......余之日本學友後藤朝太郎則主張“或”為國(國)之原字。他認為加以口者,系秦漢以後之事。並於《國家學會》雜誌第二十七卷第六號上發表論文,說之如下:“國(國)字作口,乃秦漢以來之事,周代春秋戰國時代,只有或字。”按:或為戈與口之合體,後漢許慎於《說文解字》中亦曰,或者,邦也,從口 從戈,壹以戈,壹為守,其義尚不明。蓋口為國土意,若以兵器之戈 而衛之,則其壹 為表示領土之境界意,壹為有時如亙之有二線,亦猶表示 田地境界之畺字。所以,表示壹國對於他國及其部落具備兵器之境,例如就今所有周代鼎彜之名觀之,吳大澄、劉心源、阮元等所示,“國”字如次明示“或”(《毛公鼎古籍補》)“或”(《毛伯彜古文審》)及此外四鐘鼎文。他以“口為國土意”,“壹為表示領土之境界之意”。適得其反。口首為表示境界,次為表示國土,始得其義。而後藤先生以“或”為國之原字,持之有故。......因此,余以為國字,無論其原形為“或”還是為“口”,皆表示保護私有財產之義。“或”用於畜牧時代,口用於農業時代,後世合而為壹,有戈守之,有墻圍之,無非私有愈多,保護愈堅也。古人常稱國家為社稷,顯然表明國家與土地、農業之密切關聯,可視為同壹意義。故在古人看來,“國”字分用固可,合用亦可,先後之辯,無關大體。”(引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黃現璠學術論文選》,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
中華字源
“國”字是個常用字,在現代漢語中主要表示“國家”、“祖國”等義。它的形體古今變化很大。
從上列甲骨文形體來看,左邊是個“口”,表示壹片土地“國土”,右邊是壹個“戈”,意思使用“戈”這個武器來保衛這篇土地。這個字其實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或者”的“或”字。可以看出在甲骨文中“或”字和“國”字時分不開的,它是壹個會意字。金文的形體,右邊基本沒變,仍是個“戈”字,而左邊表示“國土”的“口”外邊加了“國界”,仍是以“戈”衛“國”的意思。到了周代,“或”字已被借用為無定代詞,於是在“或”的基礎上又加了意符“口”,成為“國”字。小篆的“國”字就變成了外形(口)內聲(或)的形聲字“國”字了。繁體的“國”字形體是從小篆形體演變過來的。
“國”字的形體從“或”到“國”又到“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它的含義卻變化不大。壹般情況下都是指“國家”,如《商君書·更法》裏說“便國不必法古”,意思是說只要便利於國家,就不必效法上古治國之道。在古代“國”字有時也特指諸侯王的封地,如《說文解字》說:“國,邦也。”“邦”就是指諸侯的封地。柳宗元《封建論》裏說:“漢興,天子之政行於郡,不行於國。”這裏的“郡”是指行政區劃,“國”是指諸侯封國。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漢朝建立時,天子的政令只在郡裏推行,而在諸侯國內不推行。另外,在古代“國”,“家”二字的含義也有區別,它分別代表是兩個詞,諸侯統治的區域叫“國”,大夫統治的區域叫“家”,在現代漢語中,“國”、“家”二字的含義則有了更大的區別。
來源演變
宋元時出現了我們今天通用的簡化“國”,“囗”裏從“玉”,表示我國地大物博,寶藏豐富。
明朝時簡化“國”字已較為常見,以下是明末青花小盤盤底的殘片有壹 個簡體“國”字。
有人統計,“國”字的寫法有42種之多。以上各種“國”字的表意視覺功能與哲理意趣均較繁體字的“國”所不及。
1956年6月1日,中央頒行的簡化字中,郭沫若先生將口內“王”字加壹點“國”簡化為“國”,既避開了帝王的封建思想,說明我國“玉”文化有著悠久歷史,玉是珍寶,又是美好事物的象征,其意思是讓我們愛護寶物壹樣珍愛自己的國家,但口玉國並非郭沫若首創,民國時期青花瓷盤,正面圖案中亦有簡體“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