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們如此歌頌父愛、母愛。
但物極必反,愛過頭了,很多父母就會把孩子當成是自己的私有財產,來控制,來操控,也渴望這個“財產”不斷升值。
在孩子看來,父母如此自私和殘忍,這會導致孩子沒有自由和自我,處處受限,精神壓力特別大。
其實,很多父母骨子裏都是自私的,因為他們深受R家糟粕文化毒害,相信養兒防老,壹心把孩子當成是自己掙面子的工具。
他們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讓孩子背負自己的使命去努力和生活,然後美其名曰:我們都是為妳好。
若是孩子達不到自己要求,他們就說孩子不聽話,不孝順,自己養了個白眼狼,壹哭二鬧三上吊。
為了妳好,是世界上最虛偽的壹句話。
因為真正為了別人好,要懂得投其所好,讓別人開心快樂,而不是傷害了別人,捆綁住對方,折磨對方,還說我為了妳好。
《天道》中有壹段話說得很好:如果父母總是強調孝道和養兒防老,那麽他們養兒就是為了自己防老,就別說母愛和父愛有多偉大了,他們養來養去還是為了自己,那是交換。
之前我寫了壹篇文章:為什麽我不推崇孝道文化?
有人給我留言:照這說法,那麽父愛母愛就不用報答了?那不就成了白眼狼社會了?
看見沒,這個讀者的發言代表了很多父母的心聲:
父母養孩子是需要回報的,是需要孩子用孝順和服從來報恩的,要不然就是自己白養孩子的,孩子就是白眼狼。
儒家思想裏面有很多糟粕文化,孔孟喜歡搞等級和壓迫制度來管理人(當然包括父母管理孩子),然後再用道德來美化“自私行為”。
就如《天道》中所說:要是養孩子為了自己防老,就別說母愛和父愛有多偉大了,因為養來養去還是為了自己。
道家思想就不壹樣了,他們的思想境界高和格局也很大。
《道德經》中說: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什麽意思?
生養滋潤萬物但是不占有,積極作為,不依仗自己對別人有恩惠而要挾別人,功成業就而不居功自傲。正是因為它不居功自傲,所以就無所謂失去。
老子還給這種行為定義為:玄德,即最美好的品德。
只可惜,國人深受儒家思想影響太深,主動學習並且能夠真正領悟道家思想的太少。再回到“父母和孩子”這個話題!
父母若總是對孩子提孝道和養兒防老等話題,就會給孩子很大壓力。
那麽父母就是孩子的天然債權人,而且這種感情比山高比海深,子女永遠想的就是還債報恩。
在這種文化下,壹代接壹代的人都直不起腰來。
最後父母越是覺得子女要孝順,要養兒防老,就越容易吃虧,心裏就越苦。
魯迅先生早在100多年前就在《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這篇文章寫道:中國的老年,中了舊習慣舊思想的毒太深了,決定悟不過來。
他還說——父子間沒有什麽恩,父母照顧孩子是作為生物的壹種天性,我們不妨將他稱它稱之為“愛”。
談到愛,估計很多中國父母都很陌生,也張不開口,因為他們更喜歡說恩情。
說白了,就是我對妳好,為妳付出了很大,這個恩情妳未來要還。
但是,孩子長大了,有自己想法,想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
他們喜歡父母尊重自己的生活方式,然後盡自己最大能力贍養父母。
但父母不答應,如果不按照父母意思來做人做事,那就是孩子自私、不聽話、不孝順。
最後,父母便會不由自主地用道德來pua孩子,讓孩子有負罪感,愧疚感;
孩子內心痛苦,壹邊是生養自己的父母,壹邊是自己的未來,想逃離原生家庭而不能,左右為難,嚴重者甚至是不想活了。
這麽看來,到底是父母自私還是孩子自私?
大家首先搞清楚自私的定義:
按自己希望的方式生活不叫自私,要求別人按照自己希望的方式生活才叫自私。
所以說,這裏其實不是孩子的自私,而是父母的自私。
人生苦短,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都不容易,若是能夠無拘無束、不受壓迫地活著,就是世界上最開心、最幸福事情。
但是很多父母習慣性地剝奪了孩子這項最基本的生存權利,於是我們經常看見父母催婚催生的新聞。
比如說,兒子在上海打工,30歲沒存款沒結婚,壹位父親覺得自己在親戚朋友面前很沒面子,於是去上海找兒子,然後喝農藥,留下壹封遺書。
年輕人結婚是為了幸福,不結婚也是為了幸福,離婚同樣是為了幸福。
如果父母過分幹涉孩子生活,不考慮孩子感受,其實就是自私。
說得更加直白點,對於窮人來說,養個孩子是投資回報率最高的事情。
因為現在教育免費,窮孩子也上不起培訓班,吃穿也差,養孩子成本很低。
父母只需要告訴孩子:爸媽為了妳,辛苦工作,我要出人頭地,以後都靠妳了。
陳誌武先生說過:窮人生孩子,本質上是壹種經濟投資行為。
由於窮人本性貪婪,他們要求的是,低成本,回報高。
所以他們就會告訴孩子,學習和好學生比,吃穿和茶學生比,等妳出人頭地了就要賺錢孝敬我們。
為什麽他們都要這麽說呢?
因為吃穿和差學生比,他就不需要在妳身上投入更多,盡可能減少本金。
成績和好學生比,他的回報就可能高很多,要是能考上名牌進大廠就更好了。
最後為了保證回報穩定,再拿“孝道”這座大山壓到妳頭上。
等妳每次想要脫離他們的時候,妳內心都會有壹股深深愧疚感。
所以,壹旦妳相信了孝道,中了父母親情的毒,妳壹輩子就要被父母所控制,被他們玩弄於股掌之中。
其實,很大父母根本不會管孩子過得幸福不幸福,他們只想著自己把該做的事情做完了,就可以得到世俗的認可,安度晚年了。
就拿結婚來說吧,父母不管妳願不願意,是不是和喜歡的人結婚,他們只想完成自己任務,逼著孩子結婚生子,自己好抱孫子,然後在親戚朋友面前也有面子。
至於後面妳們小夫妻離婚了,那是妳們自己的原因,我們父母管不了。
其實,在父母強勢安排下的婚姻,不幸的婚姻早已埋下了隱患,很多小夫妻最後也大都以失敗收場。(越來越多的人離婚就是最好的例證)
父母可管不了那麽多,反正從小到大,我該做了都做了(給妳吃喝,讓妳讀書,負責妳的衣食住行,操心妳的婚事),以後的路就靠妳自己去走了。
於是乎,在中國,父母和孩子之間有種奇怪的心理特征:
中國的父母在等孩子感謝,中國的孩子在等父母道歉。
中國父母為孩子付出那麽多,為什麽孩子不懂得感謝、感恩,還想父母道歉呢?
因為中國父母過分幹涉孩子生活,把孩子當成是自己的私有工具,不懂得尊重孩子,付出了很多都不是孩子想要的;甚至很多父母在愚昧中傷害了孩子,讓孩子壹輩子難以走出原生家庭影響,最終毀了孩子的壹生。
那麽,新時代,父母和孩子之間到底應該如何相處呢?
大導演李安給出了解決方案,而且他的思想還有點符合“道家思想”。
他說:孝順其實是壹種過時的觀念,我已經不教小孩孝順這種東西了,只要他們愛我就行了,彼此相愛就夠了。我們不必去制造壹種階級觀念,告訴孩子說,小的壹定要去服從大的。每個人都是壹個個體,妳都要尊重他,接受他。
大家發現沒,真正開明的父母,都是像李安、魯迅壹樣,只對孩子談愛與尊重,而不是用恩情、孝道來壓迫、操控孩子。
不得不說,要扭轉大眾心中的固有觀念,不是壹蹴而就的事情,而且任重道遠。
但總有壹些父母遲早會覺醒,然後真正用心、用愛去培養出壹批心智健全、心理健康的下壹代。
就如魯迅先生在《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中所說:覺醒的人,此後應將這天性的愛,更加擴張,更加醇化;用無我的愛,自己犧牲於後起新人。
最後,把壹段尼采語錄送給大家,但願能夠對大家有所觸動,幫助大家認知突圍與覺醒:
妳要搞清楚自己人生的劇本——不是妳父母的續集,不是妳子女的前傳,更不是妳朋友的外篇。對待生命妳不妨大膽冒險壹點,因為好歹妳要失去它。如果這世界上真有奇跡,那只是努力的另壹個名字。生命中最難的階段不是沒人懂妳,而是妳不懂妳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