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意思是用瞪眼回擊瞪眼,用牙齒咬人對付牙齒咬人。
資料擴展:
以牙還牙,以眼還眼,漢語成語,讀音是yǐ yǎn huán yǎn,yǐ yá huán yá,意思是用瞪眼回擊瞪眼,用牙齒咬人對付牙齒咬人。指對方使用什麽手段,就用什麽手段進行回擊。
資料擴展:
漢語成語(拼音:hàn yǔ chénɡ yǔ),是漢語言中經過長期使用、錘煉而形成的固定短語。源自古代經典著作、著名歷史故事或人們的口頭,意思精辟,往往隱含於字面意義之中,不是其構成成分意義的簡單相加,具有意義的整體性。
它結構緊密,壹般不能任意變動詞序,抽換或增減其中的成分,具有結構的凝固性。其形式以四字格居多,也有少量三字格和多字格的,它的結構嚴整,形式簡潔,含義深刻,表現力強,歷來為人們所喜聞樂用。
不論講話或寫作,準確恰當地使用壹些成語,會使話語或文章更加風趣生動,活潑有力。漢語成語為定型的詞語或短語,壹般都有出處·有些成語從字面上不難理解,如小題大做,後來居上等,有些成語必須知道來源或典故才能懂得意思,如朝三暮四,杯弓蛇影等。
引語:
成語跟引語不同:在古人的著作中有個別語句,如“勾心鬥角”(見杜牧《阿房宮賦》)“水落石出”(見蘇軾《赤壁賦》)等,因為時常被人們使用,後來就成了成語。
但如,“沈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是唐朝詩人劉禹錫的兩句詩。這兩句詩不是人們時常使用的,而是在文章中偶爾被引用了。因此這類語句應該稱之為“引語”,不能看做是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