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經典 - 廣東的主要矛盾突出嗎?

廣東的主要矛盾突出嗎?

在組織生活會上講話

“十二五”時期是廣東推動科學發展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是廣東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攻堅克難的關鍵時期。* * *廣東省委深入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立足新起點,把握新形勢,提出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東。這是廣東“十二五”發展的核心任務。準確把握其科學內涵和基本要求,對做好全省各項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1.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東,是結合實際落實中央“十二五”規劃主題的根本要求。

中央提出“十二五”發展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這壹重要指導思想深刻把握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新特點的根本要求,對廣東尤其具有針對性和指導性。廣東省委認為,把握這壹主題,實施廣東“十二五”發展,核心是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東。這是因為,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快速發展,廣東已全面進入經濟社會發展轉型期,傳統發展模式難以為繼,推動科學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任務艱巨而緊迫;同時,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在內容和形式上更加豐富,標準更高,權利訴求更強烈。追求體面、有尊嚴、高質量的生活已經成為全社會的強烈呼聲和價值追求。落實以人為本,改善民生福祉,同樣艱巨而緊迫。在這個發展轉型的關鍵時刻,省委提出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東,順應了廣東經濟社會發展轉型的內在要求和全省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殷切期待,符合中央關於“十二五”發展“主題主線”的根本要求。抓住這個核心,就突出了廣東“十二五”發展的主攻方向,就掌握了推動廣東科學發展的主動權。

加快轉型升級和建設幸福廣東是壹個有機整體,具有豐富的科學內涵。其中,轉型升級是手段,幸福廣東是目標。二者統壹於我們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科學發展的具體實踐中。加快轉型升級,要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重點,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促進內外需協調發展拉動經濟增長,促進城鄉協調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夯實物質基礎,確保人民獲得更加強大的幸福感和更加長久的幸福感。建設幸福廣東,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保護生態環境,建設宜居城鄉,改善社會秩序,維護人民權益,暢通人民訴求表達渠道,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求,以此強化轉型升級的宗旨導向和價值導向,更好地把轉型升級成果轉化為人民福祉。說到底,就是要通過轉型升級,增強廣東經濟社會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和核心競爭力,不斷創造社會財富並公平分配,讓人民群眾享受發展成果,過上好日子,增強幸福感。可以說,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東,既體現了中央要求與廣東特色的統壹,又體現了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物質發展與人文發展的統壹,還體現了發展路徑方向與發展價值取向的統壹。是立足現實、面向未來的科學發展觀。

需要指出的是,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東,是壹個長期的過程。我們要做好“持久戰”的思想準備和工作,但絕不是高不可攀、遙不可及,而是全省各地區通過努力都能達到的目標。在這個問題上,也要防止“先汙染後治理”的現象,也就是說,先防止造成“不幸福”,再去追求“幸福”。相反,我們應該把促進發展與增進福祉統壹起來,努力實現與發展階段和水平相適應的幸福。這是發展的目的。我們要堅持青山不放松,把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東的核心任務落實到“十二五”規劃的各個方面和全過程,通過紮實的工作,把這壹對未來的美好憧憬壹步步變成現實的幸福生活。

第二,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東,必須正確處理好幾個關系全局的重大關系。

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東,必須解放思想,改革創新,先行先試,統籌處理好幾個重大關系。

第壹,處理好發展速度和發展方式的關系。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有壹定的發展速度作為支撐。問題是追求什麽速度,怎麽追求。顯然,按照科學發展的要求,有質量、有效益、可持續的速度,我們可以做到盡可能快,但絕不能追求傳統模式下的速度。我們清醒地認識到,廣東雖然長期以來發展較快,經濟總量較大,但創新能力、產業結構和發展質量的提升與發展速度和經濟總量的提升確實存在較大差距,發展的協調性、可持續性和核心競爭力不強。當前和今後壹個時期,廣東發展的主要矛盾或方面是必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在這個過程中,既要不斷解決新的矛盾和問題,又要積極消化過去積累的舊的矛盾和問題,這些矛盾和問題可能會在壹段時間內減緩發展速度。省委“十二五”規劃建議,“十二五”期間全省生產總值年均增長8%以上,低於我省“十壹五”預期目標和實際增速。目的是強化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導向。從長遠來看,暫時的“稍微慢壹點”是為了未來的“更好”和“更快”。只要經濟發展方式真的轉過來了,哪怕速度和總量被趕超壹段時間,我們還是可以東山再起,迎頭趕上的。否則欲速則不達,最終會因為失去可持續競爭力而永遠落後。當然,就廣東不同地區而言,由於發展階段不同,我們並不強求速度上的統壹。珠三角經濟發達,總量可觀,但傳統發展模式已經走到盡頭。它的發展寧願慢壹點,質量好壹點,集中精力推進創新、調結構、促轉型。粵東西北經濟欠發達,總量小,實力弱。在不走“先汙染後治理”老路的前提下,加快發展,擴大產業規模,增強經濟實力。總之,壹定要堅持“好”字第壹,“快”在其中,爭取又好又快。換句話說,“好”的優先級不是“快”,而是有質量的“快”。我們要堅定不移調整結構,紮實推進轉型,努力實現“十二五”發展目標,為更長時期又好又快發展奠定基礎,增創廣東科學發展新優勢。

第二,處理好硬實力和軟實力的關系。硬實力和軟實力相輔相成,不可偏廢。二者構成了壹個國家或地區的綜合競爭力。廣東作為中國第壹經濟大省,硬實力越來越強,軟實力更是突飛猛進。但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軟實力弱壹直是制約廣東進壹步發展的軟肋。比如,在科技、教育、文化、人才等方面,廣東與國內先進省市還有相當大的差距;在法制環境和營商環境方面,廣東與世界發達地區還有較大差距。與改革開放初期相比,改革激情、創新意識、進取精神也有明顯差距。要正視差距,明確方向,切實克服“重硬輕軟”的傾向,在不斷擴大硬實力的同時更加註重增強軟實力,大力推進政治建設、社會建設和文化建設,優化法制環境和人文環境,強化改革創新精神,以軟實力的增強促進硬實力的提升,增創廣東綜合實力新優勢。

第三,處理好經濟增長和人民福祉的關系。經濟增長為人民福祉提供了物質基礎,改善人民福祉是經濟增長的根本目的和最終歸宿。在這個問題上,我們要進壹步深化認識,增強自覺性。不能認為發展經濟是硬道理,改善民生是軟任務;也不能認為“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所以抓經濟就很難兼顧民生,搞民生就會影響抓經濟;甚至不能認為這些年民生改善得足夠好了,群眾就應該滿意了。必須看到,與全國第壹經濟大省的地位相比,廣東的民生和社會事業發展還有相當大的差距。經濟社會發展不協調問題更加突出,收入分配、社會保障等領域問題較多。人民群眾的呼聲和要求也比較集中和強烈。我們也應該看到,改善民生是壹個全面的、動態的發展過程。過去,改善民生主要是吃飽穿暖,有房住,有錢花,現在的重點是提高生活質量。而且群眾也有積極參與社會、表達利益等新要求。更重要的是,要看到改善民生和經濟增長不是對立的,而是內在統壹的。改善民生首先要增加就業和收入,這將刺激消費,拉動內需,增強經濟增長的內生和穩定性,推動形成內外需協調的經濟增長格局,這正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同時,改善民生必須發展文化,完善法制,完善社會管理,這些無疑是支撐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當前,我省社會轉型期的各種矛盾比較集中,有相當壹部分集中在民生社會領域。如果長期解決不了這些問題,就難以贏得人民的支持和信任,我們黨的執政地位和社會長治久安也就失去了基礎。因此,我們必須更加自覺地堅持以人為本,把民生福祉放在更加突出和重要的位置,圍繞改善民生福祉協調經濟社會發展,努力增加居民收入,完善社會保障,增強社會保障,建設宜居城鄉,維護公平正義,暢通訴求表達渠道,讓人民安居樂業,建設幸福廣東。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發揮人民群眾的歷史主體作用,從根本上鞏固經濟持續增長的動力基礎和社會長治久安的群眾基礎,創造廣東經濟繁榮、社會和諧的新優勢。

第四,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這是當今公共治理必須面對的基本問題。對於正在經歷深刻經濟社會轉型的廣東來說,正確處理好這壹關系尤為重要。總的來說,市場機制和政府監管相輔相成,缺壹不可。市場是配置資源的有效形式,但也有缺陷。政府可以糾正市場失靈,但絕不是萬能的。只有適時適度發揮市場和政府“兩只手”的互補作用,才能有效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中,各級政府在快速遏制經濟下滑中發揮了關鍵作用,但我們絕不能“誤讀”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改革開放30多年的實踐充分證明,市場經濟改革的方向是完全正確的,我們必須旗幟鮮明地堅持下去,並向縱深推進。我們絕不能因為政府積極有效的宏觀調控而誤判政府的角色。要充分發揮廣東市場成熟的優勢,下大力氣完善公平有序的市場體系,消除市場壁壘,保護合法產權,完善信用體系,優化營商環境,進壹步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的活力和創造力,增創廣東市場經濟新優勢。

第五,處理好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系。這是中國和廣東發展的基本經驗。要始終堅持改革是動力,發展是目標,穩定是前提,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能夠承受的程度統壹起來,在社會穩定中推進改革和發展,以改革和發展促進社會穩定,全面維護社會穩定大局。新形勢下,廣東要肩負起探索科學發展新路子的重任,當好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排頭兵,就必須更加堅定地高舉改革開放的旗幟,繼續走在改革開放的前列。要進壹步增強改革的勇氣、魄力、智慧和操作能力,註重整體設計和重點突破,鼓勵開拓進取和大膽探索,著力消除制約科學發展的體制性障礙,借鑒先進國家和地區的經驗,努力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社會民生建設、建設服務型政府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新突破。 以及建立國際化經營體系,率先構建有利於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創造更多廣東的體制機制。

第三,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東,必須集中力量推動重點工作取得突破。

為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東,我們提出“十二五”期間實施擴大內需、自主創新、人才強省、區域協調發展、綠色發展、和諧樂享等六大戰略,研究制定幸福廣東指標體系,努力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明顯進步、社會軟實力顯著提升、民生福祉顯著改善、科學發展體制機制完善。為此,我們強調要善於抓住主要矛盾,集中力量突破重點,帶動全局工作。

首先是創新驅動。這是廣東加快轉型升級的主攻方向。如果未來五年不在這個問題上有所突破,廣東的核心競爭力就得不到提升,發展也就沒有新的出路。要實施自主創新戰略,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省,走創新驅動發展新路子。因此,應努力完善自主創新的體制機制,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加強產學研合作,加強關鍵技術研究,推進管理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營造有利於創新的社會環境。

二是轉型發展。這是廣東加快轉型升級的重中之重,關鍵是要在產業轉型升級上取得根本性突破。要堅持“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新興產業增量擴張和傳統產業升級“兩手抓”,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同時,要促進內外需協調發展,著力擴大內需、擴大外需,促進消費持續穩定增長,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要推進綠色低碳發展,提高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有效改善環境質量,增強發展可持續性。

第三是區域協調。這是長期制約廣東發展的最大短板。能否補齊這個短板,關系到能否實現全面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東。“十二五”規劃必須有所突破。要按照“五個壹體化”的要求,紮實推進和確保珠三角經濟壹體化基本實現,打造帶動全省發展的強大引擎。推進珠三角經濟壹體化,必須攜手港澳,建設亞太地區最具發展空間和增長潛力的世界級城市群。同時,全力推進粵東西北跨越式發展,全面加快粵東西北發展,努力使區域發展差距轉為拐點。為此,我們提出了在基礎設施、產業布局、金融體制、幹部制度等方面“壯士斷腕”的決心和措施,力爭五年取得明顯進展。

四是統籌城鄉。這是廣東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東必須著力解決的難題。要樹立以鎮帶動區域發展的理念,以城鄉壹體化為目標,加強科學規劃,優化城市布局,提高城鎮化質量,以城市轉型升級推動產業和區域轉型升級,建設宜居城鄉。發揮廣東農業優勢,建設現代農業強省,全面發展農村社會事業,提高新農村建設水平和農民生活質量。要完善城鄉統籌體系建設,全面推進“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完善城鄉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就業等制度,逐步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五是改善民生。這是加快轉型升級的根本基礎,是建設幸福廣東的主體工程,是解決轉型期突出矛盾的根本之策。要樹立以民生為導向的社會發展理念,把民生社會建設放在更加突出和重要的位置,促進人民群眾享受發展成果。著力完善公共財政保障體系、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和現代社會管理體系,加快文化、教育、衛生、人口和計劃生育等社會事業發展,提高人民滿意度和幸福感。

第六,民主和法治。這是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東的根本保證。我們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結合,積極探索民主政治建設的新形式和新途徑,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支持NPC和CPPCC依法進行民主監督,為經濟社會發展創造民主、公正、高效、權威的環境。要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探索保障人民選舉權、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的有效途徑,引導公民依法行使權利、履行義務。要實施法治廣東建設五年規劃(2011—2015),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努力建設法治政府。深入開展普法宣傳教育,增強全民法制觀念,提高全民法律素質。

七是深化改革。這是廣東贏得科學發展新優勢的關鍵。要深入推進改革創新,先行先試,力爭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突破,率先形成有利於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要圍繞市場化方向推進經濟領域改革,設立壹批改革試驗區,重點推進資本市場、土地市場、價格體系和國有企業改革,營造與國際接軌的營商環境。要推進服務型法治政府建設,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要加快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領域社會管理和體制改革,探索建立基本社會政策體系。

八是擴大對外開放。這是廣東加快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要堅持面向世界、服務全國,在對外開放上邁出更大步伐,加快完善內外聯動、互利共贏、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深入推進“引進來”和“走出去”,加強全方位開放合作,深化與美日歐等發達國家的經貿合作,積極參與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大力開拓新興市場,努力培育廣東本土跨國公司。把粵港澳合作作為對外開放的戰略重點,全面深化和拓展合作領域和內容,促進區域經濟壹體化發展。鞏固和深化對臺經貿合作,促進臺資企業在廣東的推廣。實施國家區域總體發展戰略,加強國內經貿合作,提高服務全國的能力和水平。

我們堅信,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落實“十二五”規劃主題,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東,必將推動廣東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取得決定性進展,真正成為推動科學發展、社會和諧的排頭兵,創造更加富裕民主文明和諧的美好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