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應該是培養孩子自我教育能力的好時期
人的發展受到四個要素影響:遺傳,環境,教育和自我教育。而自我教育是在前三個要素影響下產生,後來反而成為孩子成長中最重要的要素。假期應該成為培養孩子自我教育能力的好時期,孩子在假期中如果能練習自己定計劃,通過品德的自修,學習的自學,生活的自理,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將在壹生受益。
但是,強調在假期要培養孩子自我教育能力,並不是讓孩子想做什麽就做什麽,更不是成為不負責任家長的壹個借口。由於孩子各方面的不成熟,在不健康的文化思想影響下,他們對假期有壹些糊塗看法並不奇怪。例如有壹個中學生在《我希望有這樣壹個暑假》中寫道:“ 我希望有這樣壹個假期:清晨, 可以懶懶地躺在床上,……吃完了早飯,便坐在柔軟的沙發上,打開電視機,找壹些電視劇看,……到了下午,坐在舒適的轉椅上,吹著電風扇,開始玩電腦。先玩壹玩網遊,和朋友們***同在虛擬的世界裏奮戰, 玩累了,再到論壇上邊聊壹聊,寫幾篇笑話;之後再玩會兒賽車遊戲, 最後再玩玩角色扮演類的遊戲,體驗各種各樣的生活與經歷。如果眼睛累了, 騎著自行車去兜兜風,……到了晚上,坐在院中的花壇邊,看群星閃爍,伸出手掌去捕捉月光的清輝----壹切都是那麽平和、安詳。沒有作業,只有玩,只有放飛的思想”這些願望雖然可能出於對負擔過重的反叛,但是作為假期的安排,顯然是不可取的。家長如果對此放任不管,不加分析地滿足孩子的所有需要,肯定會害了孩子。
在假期培養孩子自我教育能力的過程中,家長應該認真地起到喚醒、反饋和價值引導作用。喚醒,就是調動孩子的潛能,激勵他自己制定壹個愉快而又有意義的假期計劃,家長起參謀、建議作用,絕不要包辦代替;反饋,就是對孩子假期的所作所為,家長隨時進行熱情地分析評價;價值引導,就是家長要善於運用孩子喜聞樂見的方法,通過點點滴滴的假期生活細節,幫助他們理解榮辱,看到正確的人生方向。
相對來說,年齡越小的孩子,家長應該有更多的具體引導和扶助。例如《快樂而充實的暑假》的作者,幫助上四年級的孩子,不僅精心安排了奧數班和英語班的學習,參加了奧數夏令營,每天晚飯後到俱樂部練球,還利用三天的間隙帶孩子到避暑勝地承德旅遊,同時保證他“課後照樣可以幹他喜歡的事。”
假期應該過得愉快而有意義
假期的生活既要輕松活潑,達到積極休息的目的,又要充實有意義。有些學生熱衷於“突擊完成作業,然後徹底休息”,其實這種做法不可能使假期真正休息好,這樣的生活也無意義。因為那種終日睡大覺,無所事事或者追求毫不節制、瘋狂遊戲的生活方式,只能損害健康,虛度年華。那種放縱、空虛的生活不僅浪費生命,同時更重要的它是吞噬著積極向上的靈魂。家長要引導孩子從小要學會追求生活的質量,設法使每壹天過得充實有意義,假期就是壹個絕好的演練機會。
壹個愉快而有意義的假期,就是要科學地安排各種有健康內容的活動,這樣既達到積極的休息的目的,又起到擴展知識、提升精神境界的作用。例如去動物園和百獸交友,去植物園與百花攀談,去博物館與歷史對話,去體育館使身體矯健,去科技館與未來握手,去圖書館進行靈魂修煉,都是不錯的設想。
在《忙碌、充實、健康、快樂的暑假》壹文中,可以看到這個孩子十天之內四進博物館,“散打訓練”也頗有收獲,而且還參加了各式各樣的文藝、體育、勞動活動,孩子滿意地說“這個假期我過的又快樂又充實,每天寫作業、看書、運動,時間都排得滿滿的”。
從《暑假小學生生活采訪》報道可以看到孩子的成長需要多方面的“營養”。比如他們需要能夠“交到的壹些新朋友”,因為“和和同學在壹起有話說”;當然他們也希望多和父母親人在壹起“我覺得壹家人在壹塊兒挺親的”“有什麽困難了,也需要媽媽的幫助”。
這種親情交往和社會交往能使孩子學會如何和別人合作,通過交往不僅掌握了現代社會這種重要能力,而且從思想道德上也會獲得體驗,得到發展。例如在《忙碌、充實、健康、快樂的暑假》壹文中的“假期日記”裏,孩子生動地記述了他兩次不同地處理和小朋友之間矛盾的過程,最後他深有感觸地說“我覺得今天這件事情我處理得很好,以後我要像今天這樣處理和小朋友之間的矛盾。”
假期應該重視它和上課時期的區別
假期和上課最大的區別是假期有大塊的時間供孩子使用。應該利用這種寶貴的大塊時間引導孩子多參加實踐活動,多親近大自然,多參與公益活動。因為這是平時想做而沒有時間做的大事情。
家長千萬不要讓孩子沒完沒了地寫作業。有些家長只看到讀書、寫作業是學習,沒有看到這些豐富的活動也是學習,讀這些“無字書”其實是更重要的學習。孩子們如果沒有直接經驗做基礎,整天鉆進書本裏,滿腦子記住的都是壹些間接經驗,將來只能走向高分低能。
暑假可以讓孩子去農村,讓孩子在小河邊洗洗衣服,在山坡上打打柴草,在圈旁學學餵豬,在牧場練練放羊,那是在上壹堂生動活潑的生活課。不僅能夠初步學習各種勞動本領,更重要的是體驗到勞動的偉大,會從內心尊重各級各類的普通勞動者。
寒假也可以讓孩子走向大自然,讓孩子摸摸冬日裏的小草,翻翻泥土,看看日落,聽聽大自然冬天裏的聲音。那是在上壹堂振聾發聵的科學課。長期住在“水泥森林”城市裏的孩子們,根本不知道世界是什麽樣子,從來沒有想過現代的生活條件是從哪裏來。補充這樣的課才能使孩子真實地理解世界,進壹步紮實地對待人生,才不至於被傳媒天空、虛擬世界弄得神魂顛倒、失去方向。
參與公益活動,孩子在假期如果能為敬老院的老人表演節目,為社區樓群打掃衛生,參加綠化祖國的植樹活動,輔導街坊鄰裏學英語,那是在上壹堂社會課。在和人們交往中,孩子們不僅會提高交往能力、工作能力,更重要的是體會到把愛給別人時的幸福感,為探索人生價值奠基。
假期應該過得有個性
假期不要過得整齊劃壹,千人壹面,要有壹部分時間滿足孩子的個性需要。根據心理學家加得納的“多元智能”理論,我們會發現每壹個孩子都有不同於別人的智能結構。有的孩子邏輯思維智能比較強,有的孩子語言文字智能更出色,還有的孩子音樂智能十分優秀……不同智能結構的孩子,他們的需要自然也有不同,在假期有的更需要繪畫,有的更想歌舞,有的要制作,有的要寫作。家長就應該根據他們不同的需要安排有個性的假期生活。
由於智能結構不同,不僅他們的需要不同,而且在學習同樣的內容時,他們擅長的學習方法也不同。比如對“民主”這個概念,熟悉人類歷史的孩子會從豐富的史實中得到理解;而喜歡音樂的孩子則可能通過樂隊的指揮和樂手之間的關系悟出道理。
遺憾的是,現在不少家長,有的是由於不了解多元智能的理論,更多的是出於嚴重的“攀比”心理,主觀地為設計孩子的假期生活:別人的孩子上英語補習班,自己的孩子也壹定要上;甚至別人的孩子上兩個補習班,為了超過他,則要逼迫自己的孩子上三個補習班。這樣做的結果,本來可以發展個性的假期,卻變成了強加給孩子使他們倍感痛苦的生活。
另外,從年齡特點看,大壹些的孩子,可以出外旅遊做些簡單的調查,開闊眼界,豐富自己的頭腦,去讀壹本明白人生、了解社會的大書;年齡幼小的孩子,做遊戲,讀童話書,觀察豆芽或者蝌蚪的生長,過有規律的生活,按計劃完成假期作業,學會生活自理,養成好習慣,可能更為重要。
不同狀況的孩子假期的安排也應該有所區別。學習優秀的孩子,可以利用假期時間,發揮自己創造性的才能,取得學業之外的成果;而學習困難比較多的孩子,假期應該抽出壹部分時間補習功課,爭取打壹個翻身仗。
最後,不論怎樣安排假期生活,對於頭腦發熱、重智輕德的家長,我想送上壹付清涼劑:李開復博士說的“壹個沒有良好的價值觀,沒有正確態度的學生,即便進了名牌大學,他的成功概率也壹定是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