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經典 - 80年粟裕收到劉疇西家屬來信,立即向上級反映:對烈士態度應慎重

80年粟裕收到劉疇西家屬來信,立即向上級反映:對烈士態度應慎重

1980年的壹天,粟裕在報紙上偶然看到壹篇文章,文章在沒有證據和組織結論的情況下,將被敵人殺害的土地革命時期紅軍的高級將領劉疇西稱為“叛徒”。

劉疇西當年曾擔任紅七軍團軍團長,是粟裕的老上級。粟裕看到文章的描述後,十分生氣:

沒過多久,粟裕收到了壹封來信,是劉疇西家屬寫來的壹封信……

1934年7月,中央決定 尋淮洲 率領的紅七軍團組成北上抗日先遣隊。

盡管是以北上抗日先遣隊的名義出發,但 中央派出這支部隊的根本目的是,掩護紅軍主力部隊進行長征,減輕國民黨軍對中央革命根據地圍剿的壓力。

紅七軍團接受任務的時候,全軍團只有4000余人,加上調到瑞金以後新補充的2000余名新戰士,實際兵力6000余人,盡管仍然編有三個師的番號,但實際上每個師只相當於壹個團,全軍團只有長短槍支1200-1300多支,壹部分輕重機槍,6門迫擊炮,大多數戰士甚至手中只有梭鏢

更為關鍵的是, 全軍團雖然擁兵6000余人,但是非戰鬥人員就達到了2000多人,負荷沈重,行動遲緩。

這樣壹支部隊,向白區挺進,面臨的艱難可想而知。

到7月底,紅七軍團全部進入白區,又接到中革軍委臨時賦予的任務,占領水口,威脅並相機奪取福州。

應該說這個任務在當時根本不可能完成。

即便面臨種種困難,但紅七軍團還是以極大的熱情,做了戰前動員,所有的戰士們均信心百倍。

閩中地區突然出現的壹支紅軍,自然引起了國民黨軍的恐慌, 福建省主席陳儀命令在閩東“剿匪”的王敬久的第八十七師集中到福州,蔣介石也掉了在湖北整訓的四十九師馳援福建。

國民黨軍優勢兵力,加上自身實力的不足,紅七軍團遭遇失敗也就不足為奇。

因為福州壹戰,紅七軍團暴露了行蹤,加上深入敵後,國民黨軍調集數倍的兵力,對紅七軍團發動猛烈的進攻。

即便以當時身為參謀長的粟裕有著回天妙計,也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由於“左”錯誤的指揮,紅七軍團在後來四個月的時間裏,轉戰閩浙贛皖四個省,行程1600多公裏,自身付出的巨大的犧牲。

1934年10月,北上抗日先遣隊來到閩浙皖贛蘇區,與當地的紅十軍會合,組成紅十軍團,並繼續以抗日先遣隊的名義北上。紅十軍團建成後,下轄三個師,總兵力在8000人左右。

對於這個任命安排,在我們今天看來,是十分不合理的。

尋淮洲 、粟裕等較有能力的指揮權全部都排斥在外,事實上當時紅十軍團大部分的幹部,特別是原紅七軍團的幹部,對此都特別有意見。

樂少華過去從事工人運動,但在軍事上毫無經驗,最初在紅七軍團時,樂少華與尋淮州之間便有摩擦。

粟裕曾回憶過壹件往事:

他與時任紅十九師政委的聶洪鈞都認為:

而劉疇西雖然在紅軍中是屬於老資格黨員,畢業於黃埔壹期,閩浙贛宣傳部長塗振農曾評價劉疇西:

新成立的紅十軍團,主要的任務是, 保衛閩浙贛皖蘇區,打擊“圍剿”之敵的同時,擴大和開辟新的革命根據地。戰鬥力最強的紅19師出擊浙皖邊調動敵人,紅20師21師負責保衛蘇區。

乍壹看,這樣的戰略安排看似合理,實際上卻有些不顧現實情況。

那時的革命根據地在國民黨軍優勢兵力的圍剿下,已經日漸縮小,不適合大兵團戰略活動,方誌敏期間曾電告上級,要求將紅十軍團20師主力轉移至閩北蘇區,結果遭到了拒絕。

以博古、李德為首的中革軍委更是直接要求, 紅20師、21師突圍與紅19師會合,伺機殲滅國民黨軍壹個師或者旅,以達到圍魏救趙的目的。

時任紅十軍團參謀長的粟裕,時隔多年後回憶這段 歷史 曾坦言:

原紅十軍與閩浙贛地方武裝,長於遊擊作戰,不適合進行大兵團作戰,現在卻將他們集合起來,是不符合實際的。

1973年12月,朱德元帥在評論紅十軍團合編後的教訓時曾指出:

紅19師作為當時紅十軍團中,唯壹壹支有著較強戰鬥力的部隊,在脫離大部隊轉移浙皖作戰期間,在尋淮州的指揮下連戰連捷,威脅蕪湖、南京,尋淮州本人表現出出色的軍事指揮才能。

1934年12月10日,紅十軍團兩個師與紅19師在黃山東南湯口會合。

蔣介石聽說後,更是驚慌,下令調集重兵圍剿, 當紅十軍團沿屯溪至青陽公路向北轉移,經汙泥管抵達黃山東麓譚家橋地區時,蔣介石嫡系王耀武率領的補充第壹旅以及浙江保安第三團壹個加強營已經抵達了湯口。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國民黨軍各個部隊距離紅十軍團都很遠,不具備威脅,補充第壹旅以及浙江保安第三團雖然走得快,但實際上雙方當時兵力都差不多,況且紅十軍團還占有地理上的優勢,理論上,這壹戰可以打,而且還可以打勝。

根據軍團布置,粟裕立即做出了安排。

紅19師是紅十軍團中較強戰鬥力的部隊, 以壹個連的兵力,控制烏泥關隘口制高點,其余主力則部署在烏泥關以北,承擔主要的殲敵任務;與紅20師、21師陣地以此銜接,20師以壹個營的兵力,待敵人進入伏擊圈後,封鎖烏泥關口,並同時阻擊增援之敵。

應該說這個布置與安排是非常合理的。

可在戰鬥壹開始,紅十軍團就沒有按照預定計劃配置兵力。

尋淮州、粟裕都認為,伏擊的主要任務都應當交給富有作戰經驗的紅19師更有把握, 可劉疇西卻堅持要紅20師打主攻,他認為補充壹旅之前曾被紅19師擊敗過,戰鬥力不強,為了增強紅20師的作戰經驗,由紅20師承擔主攻任務,紅19師負責切點敵人的退路。

可這麽壹改變布置,卻也直接改變了戰鬥的結果。

首先從敵人的角度來講:

從紅十軍團的角度來講:

王耀武率領補充壹旅大搖大擺的挺進,掉進了紅20師的伏擊, 可王耀武意識到自己進入伏擊圈後,立即指揮各部搶占制高點,紅20師戰士手中缺乏武器彈藥,只有大刀長矛,根本就守不住制高點,紛紛潰退下來。

眼看壹場伏擊戰打成了遭遇戰,劉疇西這才下令紅19師出動,奪回制高點。

尋淮洲 親自率領壹個排沖殺,雖然奪回了高地,但自己卻不幸中彈。在彌留之際,尋淮州仍然高呼: “北上抗日,北上抗日。”

因傷勢過重, 尋淮洲 壯烈犧牲,年僅22歲。

整個譚家橋之戰,犧牲最慘烈的是紅20師,盡管遭遇優勢敵人的進攻,但他們依舊頑強血戰,包括紅20師師長黃英特、紅83團長牛葉春、紅87團政委許施應也都犧牲在這次戰鬥中。

紅十軍團傷亡了近千人。

1935年1月9日,紅十軍團主要領導幹部在安徽茶山召開了壹次緊急會議。

這次會議上, 粟裕強烈要求分兵,他、劉英率領紅19師到浙西南活動;方誌敏率領紅21師回到贛東北堅持鬥爭,樂少華、劉疇西率領紅20師到浙西南活動。

應該說在幾次作戰失利的情況下,粟裕痛定思痛,認為大兵團作戰,不利於紅十軍團。

但這壹正確意見遭到了反對。

茶山會議最終采納了劉疇西的意見,三個師的主力全數返回贛東北。

為保證大部隊的順利行動, 茶山會議還決定,粟裕率領壹支800多人的隊伍與大部隊分開出發,經安徽的茂林、涇縣、寧國等地向宣城、廣德挺進。 說是先頭部隊,實際上戰鬥力很弱,大部分都是軍團機關工作人員、後勤人員、傷病員等等。

劉疇西率領的主力部隊2000余人組成另外壹路突圍。

作為壹個軍事指揮者, 劉疇西這時主要的問題暴露出來,盡管他在軍事上頗有研究,但是實戰經驗不夠,尤其是在軍事指揮上,具有優柔寡斷和緊急情況下缺乏辦法的弱點。

劉疇西率領的大部隊壹路上行動遲緩,盡管當時方誌敏要求粟裕以自己的名義,給劉疇西寫信,但劉疇西堅持要在原地休息,以至於耽誤了時機,遭到了國民黨軍優勢兵力的合圍,劉疇西在指揮部隊突圍過程中,又幾次轉變方向,部隊疲憊不堪。

耽誤了幾天的時間,劉疇西率領的紅十軍團主力被敵人包圍在了懷玉山地區,時值天降大雪,彈盡糧絕的紅十軍團指戰員歷經浴血奮戰,最終失敗。 除粟裕帶出的800余人突圍成功外,只有少部分突圍出來,或是到了閩浙贛地區,或是突圍到了皖南地區堅持鬥爭。

方誌敏、劉疇西等紅十軍團以及閩浙贛蘇區領導人,先後在敵人搜山中被俘。

盡管劉疇西對紅十軍團的失敗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在獄中卻表現出了頑強的氣節,同敵人進行了堅決的鬥爭:

1935年8月6日,方誌敏、劉疇西、王如癡(接替尋淮州任紅19師師長)等紅十軍團將領在江西南昌下沙窩被敵人殺害,臨刑前三人高喊:

當年身在獄中的方誌敏總結紅十軍團失敗的教訓時曾寫下《我從事革命鬥爭的略述》:

具備豐富軍事指揮經驗的粟裕,對於譚家山戰鬥以及紅十軍團在懷玉山失敗的教訓,總結的經驗更多,當他回憶起這次慘痛的經驗教訓時曾感嘆, 除了客觀上敵人強大的關系外,主要還是“左”傾冒險主義錯誤的錯誤領導, 並總結了四個原因:

對於犧牲的紅十軍團軍團長劉疇西,盡管他在指揮上負有重大責任,但在新中國建立以後,黨與國家對劉疇西的評價依然很高,除高度評價過去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貢獻外,對他的犧牲也是深表惋惜。

新中國建立以後,長沙縣人民政府給劉疇西的遺孀送去了“偉大英烈”的金匾。

1980年,粟裕偶然在報紙上註意到,有文章稱被敵人殺害的劉疇西為“叛徒”,十分生氣,立即指責了這種言論。

粟裕已經不是第壹次碰到這樣的情況了。

1980年6月,浙江省軍區副司令員、三年遊擊戰爭中堅持浙南鬥爭的老戰士劉亨雲給粟裕寫信,信中提及了壹件事。

原來就在當年報紙上,有當年壹同參加遊擊戰爭的人寫的回憶文章中稱“在鬥爭最艱苦的時候,劉亨雲將強制埋起來,自己給土豪做兒子”,劉亨雲對此表示強烈不滿,因而寫信向粟裕反映,粟裕壹開始沒有看過這篇文章,但了解到有許多老幹部對該文的描述都有意見,於是專門找來讀了壹遍。

粟裕發現,文章的題目雖然看似是個人回憶錄,但內容卻是對那壹地區黨的工作和鬥爭做總結性闡述。粟裕立即向總政治部寫信闡述事實,總政治部在經過仔細調查後,沒有發現該回憶文章中“劉亨雲把槍支埋起來,自己給土豪做兒子”的事,1981年2月13日,總政治部專門請南京軍區幹部部轉告劉亨雲:

1980年,粟裕收到了劉疇西家屬寫來的壹封信反映生活困難。12月28日,粟裕給中***中央組織部、宣傳部轉去了劉疇西家屬的信,並親筆寫了壹封信,並在其中鄭重提出了:

“對劉疇西同誌,如組織上沒有掌握確鑿的證據材料,仍應以烈士對待。”

粟裕的信引起了中央有關部門的重視,中***中央宣傳部主辦的《宣傳動態》1981年第九期(3月2日出版)專門發表了壹篇題為《報刊文章涉及個人政治 歷史 要十分慎重》的文章,文章中引用了粟裕給宣傳部、組織部的信裏的內容。

“粟裕同誌的意見值得引起註意。”

劉疇西盡管在領導紅十軍團時期,有過壹定的錯誤,但在革命戰爭年代,劉疇西曾浴血奮戰,殺得敵人心驚膽戰,為此還丟掉壹條手臂,在被敵人俘虜後,劉疇西仍然在獄中堅持鬥爭,表現了壹個***產黨員的氣節。我們對此不應該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