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經典 - 烏傷的由來?

烏傷的由來?

相傳秦時,距東海西150公裏的於越境內,有壹片肥沃的土地,這裏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按理說,老百姓應該豐衣足食,安居樂業,但由於當地財主的殘酷剝削,許多農民失去了土地和家園,或成為農奴,或流浪行乞,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有壹對顏姓父子,父親名叫顏鳳,兒子叫顏烏。兩人從山東避亂南下。他們開始時給壹戶財主家打工,但後來財主見顏鳳又老又病,已經沒什麽油水可榨,便把父子倆趕出了家門。顏烏和他的父親只好行乞為生。

由於經常食不果腹,父子倆常常餓得頭昏眼花,特別是年邁的父親,已經是重病在身了。好在顏烏是個孝子,服侍父親十分周到。

有壹次,顏烏在行乞途中發現了壹個小巖石洞,洞內面積不大,但冬暖夏涼。顏烏喜出望外,他把巖石洞收拾了壹下,搬來幾塊幹凈的大石塊,大的當床,小的當凳。從此,父子倆就在洞內安身下來。

轉眼就是夏天,巖石洞內的蚊子漸漸多了起來,如何讓病重的父親不受蚊子侵擾睡得安穩?聰明孝順的顏烏自有辦法。每天傍晚,顏烏總是先將父親背到洞外乘涼,然後他自己回到洞裏,赤身裸體躺下,那些又大又狠的蚊子嗡嗡地圍住顏烏“狂轟濫炸”。過了個把時辰,等蚊子飽食後都心滿意足地“撤退”了,顏烏才起身把老父親背回洞中睡覺。有時候父親忍不住問:“兒啊,妳臉上怎麽這麽多的紅疙瘩?”顏烏總是笑著說:“爹,您眼睛不好使,我臉上紅潤著呢!”

天長地久,顏烏的孝順行為感動了棲在巖洞口的壹窩烏鴉,這些烏鴉見了蚊子就吃,後來洞中的蚊子竟沒了。顏烏有時要飯回來,也會省下壹點食物來餵給烏鴉吃。父子倆和烏鴉竟成了好鄰居。

壹曰天剛蒙蒙亮,烏鴉突然被壹陣痛哭聲驚醒,原來顏烏的父親死了,顏烏抱著父親的遺體在洞門口哭得死去活來。。。。。。烏鴉也被那淒慘的哭聲所感染,難過得“哇!哇!哇!”地哭叫起來。後來,有幾只烏鴉相繼離巢,朝不同的方向飛去。

過了幾個時辰,奇跡出現了,只見成千上成萬只烏鴉朝顏烏父子飛來,每只烏鴉的頸上都圍著白色的喪圈。烏鴉在顏烏父子的頭頂上轉了幾圈後,又向西北方向飛去,它們從1公裏外的黃土地上銜來泥塊,堆放到顏鳳的身上。。。。。。這些烏鴉妳壹塊泥,我壹塊泥,忙忙碌碌地來回飛著,很快,烏鴉的咀喙受傷了,泥塊上都染上了點點滴滴的烏鴉血。。。。。。

有壹次,顏烏在行乞途中發現了壹個小巖石洞,洞內面積不大,但冬暖夏涼。顏烏喜出望外,他把巖石洞收拾了壹下,搬來幾塊幹凈的大石塊,大的當床,小的當凳。從此,父子倆就在洞內安身下來。

到傍晚時分,烏鴉築起了壹座高高大大的墳墓。

據說,後來孝子顏烏死後,烏鴉又在其父墳墓旁銜土葬之。人們在這裏建起了祠堂,稱為孝子祠。為了紀念那些築墳受傷的正義的烏鴉,人們把這壹帶地方叫做烏傷。秦始皇平定江南後,這裏建縣名“烏傷”,公元624年,稱“義烏”。

據老人們說,當年烏鴉啄泥而成的大坑積水成塘,就是現在市客運中心北面的秦塘;烏鴉銜泥途中休息的地方因掉了不少泥塊,成了壹座小小的饅頭山,前些年城市擴建,饅頭山被取土做路,成為城中北路的壹段,大概位置在義烏登峰機械有限公司附近。 (丁豐罡 搜集整理)

-------------------

烏傷懷舊之壹——烏傷,千年古縣源流長

大約有史可證的,義烏在新時期時代就有人類了。

公元前222年,秦始皇壹統天下,設置了烏傷縣,屬會稽管轄。義與的建縣史就從此開始。

在這裏有壹個老祖宗我不能不說,雖然這是壹個傳說中的人物,但老義烏人卻從沒有忘記過他,在商品經濟十分繁華的今天,人們是否又忘記了他,那我就不得而知了,至少我是記住了.

這個不得不說的人物就是顏烏了。

據義烏縣誌記載:秦顏孝子氏,事親喪,葬親躬畚鍤,群烏銜土助之,喙為之傷。後旌其邑曰烏傷,曰義烏,皆以孝子故。

今天的孝子祠公園的就上孝子顏烏的墓地,墓有兩座,座北朝南,墓高5米,墓碑上書“顏孝子父墓”和“顏孝子墓”,墓碑在文革之時毀,墓也被取土填路,留下壹畫也是根據清嘉慶《義烏縣誌》臨摹。

當時的烏傷包括了今天的金華、蘭溪、永康、義烏四縣市的全部以及東陽、磐安、武義、浦江四縣的大部分和臺州仙居縣的西部、麗水縉雲的北部。這壹時期的烏傷雖然有文獻上十分沈寂,但從出土的文物可以看到當時還是相當的繁華的。

王莽時期改烏傷縣為烏孝縣,東漢又復烏傷縣,仍屬會稽,劉氏、駱氏、樓氏的壹些北方望族遷入。文獻上有烏傷人物出現。

唐武德四年(621年)劃出烏傷縣單設稠州。(稠州因稠巖(今德勝巖)而得名)。七年改名義烏。義烏名至今未變。

1988年5月,撤縣為市。

義烏的歷史淵源,最早可能要追溯到25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春秋戰國吳越爭霸,越王勾踐臥薪嘗膽,10年後打敗吳國,這充分體現了義烏人自強不息、艱苦奮鬥的精神。在義烏文化歷史上,有壹個影響重大意義深遠的文化現象,那就是“義烏兵”文化。義烏自古尚武,明朝嘉靖年間,戚繼光特地到義烏招募了3000人,經嚴格訓練後成為令倭寇聞風喪膽的“義烏兵”。他們百戰百勝,建立了不朽功勛,在當時被稱為“兵樣”,後來又有成千上萬的義烏人應征入伍。

義烏乃浙中名邑,歷史悠久。古稱烏傷,始於秦漢時期。據元代至正年間《義烏縣誌序》載,“義烏自秦為縣,歷漢唐迄五季”。

回答者:無心種柳 - 見習魔法師 三級 6-28 15:21

顏烏,烏傷(今義烏市)人。先祖從魯國(今山東壹帶)遷居而來。父顏鳳。他們壹家人獨居荒原,以耕作為生。生活雖苦,但合家團圓,遠離戰爭,曰子倒也過得舒心。可是,災難偏找窮苦人。不久顏烏的母親因操勞過度、身體極度虛弱而離開了人世,丟下年幼的顏烏與父親相依為命。

顏烏的父親顏鳳,因受祖上被稱為聖人的顏淵的壹簞食、壹瓢飲而不變其誌的安貧守道思想的影響,對顏烏言傳身教甚篤。他既當爹又當娘,苦苦地把顏烏拉扯大。家境的貧困,生活的磨難,培養了顏烏勤快、孝順、善良的品格。

顏烏體貼父親年老體弱,不讓父親幹重活。從田頭回到家裏,總是搶著做飯燒菜,且每次都等父新吃好了才拿起筷子。夏天,蚊子肆虐,顏烏總是給父親打扇驅蚊;冬天,顏烏總是用自己身體溫暖被窩後再請父親安睡。

有壹次,顏烏發現有壹只小烏鴉因腿傷而落在地上“呱呱”地呻吟著。顏烏將它抱回家,精心地治療、餵養。把它的傷治好了,養得大壹點以後,就放它飛回藍天。從此,鳥兒們將他當作好朋友,這只烏鴉常領著壹群群烏鴉在他家房前屋後盤旋,久久不肯離去。顏烏父子倆不但不騷擾它們,驅趕它們,有時還特意撒些糧食餵它們。

就這樣幾年過去了,顏烏逐漸長大成人,而父新卻更加衰老了。天有不測風雲,顏鳳終因壹場大病後,撒手西去。顏烏悲痛萬分,哭了三天三夜,哭得死去活來。

淚哭幹了,但父親再也不能復活,顏烏開始準備父親的後事。顏烏家貧如洗,附近也沒有什麽人家,安葬先父只得靠自己。他拼命地挖,工具壞了,用手挖,整整挖了三天三夜,直挖得雙手血肉模糊……過度的傷心、勞累,餓著肚子的顏烏終於暈倒在地。

顏烏的孝心深深地感動了烏鴉。那只被他救過的烏鴉領著壹大群烏鴉“呱呱”地飛了過來,它們銜著泥來幫顏烏築墳。烏鴉們的喙在啄泥時都被磨破,流出了殷紅的血,只見墳上堆起的竟是壹個個紫紅色的泥團。

第四天,墳築好了,烏鴉漸漸離去。可是不久,烏鴉突然又多了起來。過路行人甚為奇怪,過去壹看,原來顏烏由於過度悲傷和勞累,竟死在父親的墓旁。烏鴉又在銜土掩埋他的屍體。

顏烏純孝格天,烏鴉幫助他銜土葬父,他死後烏鴉又銜土葬他,人們奔走相告。這件神奇的事情很快傳揚開去,傳遍了大江南北,傳遍了六國九州。

義烏縣名的由來和沿革

秦王嬴政二十五年(前222),秦將王翦平定江南,在吳越兩國舊地建會稽郡。郡內建縣,其中以顏烏墓所在的今稠城為中心設邑。由於孝子顏烏因葬父而死,血誠格天,影響很大,因而根據顏烏葬父而獻出生命這壹事跡,將縣名命名為“烏傷”,旨在旌表顏烏孝德。

烏傷縣境,北接諸暨,西南鄰太末(今龍遊),大致包括今金華、蘭溪、義烏、東陽、永康、武義、浦江、磐安八縣(市)的全部或大部及仙居、縉雲的壹小部分。

西漢末年,王莽建新朝,於建國元年(9),將烏傷縣名改為“烏孝”。可是只使用16年,劉秀建東漢,建武元年(25),東漢王朝又恢復烏傷舊名。

東漢獻帝初平三年(192),分烏傷縣地西面壹部分轄境置長山縣(今金華、蘭溪)。興平二年(195),分烏傷縣東部地建吳寧縣(隋朝並回烏傷)。三國吳赤烏二年(239),烏傷縣西南地建武義縣。赤烏八年(245),分烏傷縣地南面壹部分轄境置永康縣。寶鼎元年(266),分會稽郡置東陽郡(郡治在長山,即今金華市區),轄烏傷。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朝廷將烏傷縣從婺州(今金華)分出,並升為州的建制,州名綢(今通作稠)州,與婺州並列。武德六年(623)將原烏傷縣分為烏孝、華川兩縣。烏孝縣境包括今浦江,縣治在烏傷治城,即今稠城。華川縣包括今東陽,縣治在今赤岸。

武德七年(624),綢州州制撤銷,烏孝、華川兩縣合並,定名義烏,壹直沿用至今。 唐垂拱二年(686),分義烏縣東原吳寧故地建東陽縣。天寶十三年(754),分義烏縣北地及析蘭溪、富陽部分地,建浦陽縣,後改名浦江縣。

千秋永慕

南宋理宗時,丞相喬行簡(東陽人)於端平二年(1235)以同鄉人名義上書朝 廷,請求給顏孝子立廟奉祀,供人們參拜,以宣揚孝德,受到理宗皇帝的贊許,賜廟名為“永慕”。淳 元年(1241),邑人康植在墓旁建了幾間房子,給顏烏設立牌位。景定二年(1261),李補來任知縣,祭拜孝子墓時,父老以康植建的那幾間房子不足以體現孝子的高大形象,起不了感召邑人作用為由,向他請求為孝子建廟宇。李補采納百姓意見,籌集銀兩,指派簿曹陳寧祖主持,會同鄉紳樓思問等四人,選擇廟址,動工興建。次年竣工,廟名遵理宗所賜而名“泳慕”。永慕廟俗稱孝子祠,位於墓東野山背(今稠城鎮孝子祠住宅小區旁)。

歷代的義烏縣長官、縣學學官都以顏烏的孝德作為教化縣人的教材。新縣令或知縣上任,第壹件大事便是到顏孝子墓前祭奠,“展拜墓下”且“禮容甚肅”。同時,給孝子墓添土,作為教化民眾的表率和壹項首要措施。因此,孝子墓越堆越高大,到明弘間已經方廣40丈余,像座小山。民國期間,年年可以樵采五六十 捆柴薪。

20世紀90年代,義烏市在城中心顏孝子墓遺址建起孝子祠公園,以供後人瞻仰憑吊。</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