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經典 - 中國畫著名作品

中國畫著名作品

中國畫著名作品有《富春山居圖》、《千裏江山圖》、《動春圖》。

1、《富春山居圖》。

《富舂山居圖》原畫畫在六張紙上,六張紙接裱而成壹副約七百公分的長卷。而黃公望並沒有壹定按著每壹張紙的大小長寬構思結構,而是任憑個人的自由創作悠然於山水之間,可遠觀可近看。這種瀏覽、移動、重疊的視點,或廣角深遠,或推近特寫,瀏覽過程中,視覺觀看的方式極其自由無拘,角度也非常千變萬化。

剩山圖從壹座頂天立地渾厚大山開始,長篇巨制,拉開了序幕,圖畫上峰巒收斂鋒芒,渾圓敦厚,緩緩而向上的土堆,層層疊疊漸進堆砌著,又轉向左方慢慢傾斜,黃公望使用他最具獨特見長的"長披麻皴"筆法,用毛筆中鋒有力向下披刷,形成畫面土壤厚實的質地,山嵐白色霧氣迷蒙,表現出江南山水濕潤的獨特氣候之特色。

所畫的山脈的發展變化發生了轉折,隨著山脈的層次變化,畫中的樹木、土坡、房屋和江中泛起的小舟更有壹種層巒環抱、山野人家的蕭瑟感。隔著壹段水路第二部分也將進入尾聲,主體的山巒在左邊,群山全都呼應在左面,而近處的松柏微微擺動至右,遙相呼應遠處的大山,承先啟後,路轉峰回。

2、《千裏江山圖》。

《千裏江山圖》用壹幅整絹畫成,無作者款印。打開卷軸包首,引首即可見朱紅印章數枚,以及卷首題詩。開首高山之巔直入雲霄,其後丘陵連綿,崇山峻嶺,移步換景,漸入佳境。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畫家筆下應運而生,從前景山巒村居起勢,隔岸畫群峰秀起,兩翼伸展漸緩,與起勢的山巒遙遙相對,起到精美的承接作用。峰巒左下方壹橫跨江面的大橋,並與下壹組景物相銜接。翻過兩重山可見幽深的宅邸處處可見著白衣的隱士,且走且停,似在賦詩似在作曲,繼續前行,又是壹座橋,此橋雖跨度不大,卻在橋上修建涼亭。

繼續向前便臨江了。遠景煙波浩渺,層巒起伏,猶如仙境。登岸後,懸崖山路九曲盤旋通向深處的庭院。山間瀑布,掛掛濺瀉,復流大江。從高遠至深遠之景,引人入勝。山巒平緩處是壹座宏偉的跨江大橋。

3、《動春圖》。

在此之前,依附於人物故事畫的山水畫在表現方法上有很大的局限性,按照古人的說法就叫做"人大於山""水不容泛”,說明在表現自然景物與人物或其他物件的關系上,以及遠近、層次等方面部存在著明顯的不足,畫家還沒有找到適宜的藝術表現手法,來描繪壯闊秀麗的山川形貌。《遊春圖》即反映了山水畫處於變化發展階段特點。

歷史上對這幅作品是否出於展子虔之手,仍持有爭議。對《遊春圖》的作者及創作年代提出疑問的代表人物是文學家沈從文。早在1947年;他就撰寫了《讀展子虔》的文章,雖然標題中肯認了《遊春圖》的作者是展子虔,但文章通篇都是在質疑這壹作者歸屬。另外,畫中男子的衣著、女人的坐式,都與隋代人的習俗不太相符,還有裝裱等種種跡象也與當時情形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