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經典 - 《聶小倩》文學人物形象鑒賞|分析|特點

《聶小倩》文學人物形象鑒賞|分析|特點

聶小倩是蒲松齡所著《聊齋誌異》中的鬼女。

正當她十八歲青春妙齡,不幸夭殂,被葬於金華北郭的荒郊,作鬼之後,又被“妖物威脅,歷役賤務”,備受 *** 奴役。她是個美麗的少女,“肌映流霞,足翹細筍”, “端好是畫中人”。可惜她的美貌卻被雄鬼夜叉逼迫用於迷惑殺害過往行人。對此,聶小倩的內心十分痛苦: “顏向人,實非所樂。”

聶小倩不甘忍受夜叉的壓迫奴役,她要改變自己的厄運,就只有進行反抗和鬥爭。她在同壹時間和地點幸運地遇到了書生寧采臣和劍客燕赤霞。

寧生“性慷爽、廉隅自重”, “生平無二色”。由於他不貪美色、金錢,經受住了誘惑,挫敗了夜叉害人的鬼蜮伎倆。聶小倩被他高潔的品格所折服,把他看作可以信賴和幫助自己擺脫厄運的知己。聰明的聶小倩,知道在“今寺中無可殺者”的情況下,夜又必然親自出來害寧生,她要保護他,並借燕生之力達到自己的目的。於是,她向寧生如實地訴說了自己的不幸和夜叉害人的伎倆,指明寧生處境的危險,讓寧生到燕生的室中安寢。為了徹底擺脫夜叉的控制,她懇請寧生收殮自己的屍骸,帶回他的家鄉另行安葬。寧生按聶小倩的話壹壹作了,結果,夜叉自恃妖術來害寧生,反被燕生之劍刺傷,遁去;寧生安然脫險,沒有辜負聶小倩,把她的屍骸帶回家鄉,就安葬在自己書齋前面的原野裏。

聶小倩慧眼識人,以她的智慧,給代表黑暗勢力的夜叉以重創,從而也拯救了她自己。然而,她並沒有因初步鬥爭的勝利而放松自己的警惕;她知道夜叉不甘失敗,必然要在傷好之後“恨妾遠遁”,“旦晚尋及也”;所以,她後來縱然和寧生結為夫婦,也沒有忘記提防夜叉,終於用燕生贈給寧生的盛劍的革囊,消滅了夜叉。

聶小倩壹旦從夜叉的奴役下獲得自由,她便勇敢執著地去爭取追求和自己心愛的人結成美滿姻緣。她和寧生是在與黑暗勢力的鬥爭中互相了解,建立起深厚感情的。她對寧生的愛,固然有感恩的成分,但主要還是出自對他品格的欽敬愛慕。她對寧生說: “妾閱人多矣,未有剛腸如君者。君誠聖賢,妾不敢欺。”“君信義,十死不足以報。”所以,她抱定要和寧生生活壹輩子的決心,主動跟隨寧生到寧家,要求“拜識姑嫜”,表示即使作妾,也不後悔。

聶小倩心地坦白、誠實。她壹到寧家,就拜見寧母,明言“蒙公子露覆,澤被發膚,願執箕帚,以報高義”。當寧母以“生平止有此兒,用承祧緒,不敢令有鬼偶”為理由拒絕時,她願與寧生以兄妹關系相處, 自己晨昏侍奉寧母,使寧母“憐其誠,允之”。半年以後,寧生的妻子病故,寧母有心讓兒子續娶聶小倩,但壹則擔心她是鬼,對兒子不利;二則擔心她不能生育。聶小倩針對寧母的疑慮,又直言相告: “為不欲禍行人,故從郎君來。區區無他意,止以公子光明磊落,為天人所欽矚,實欲依贊三數年,借博封誥,以光泉壤。” “子女唯天所授。郎君註福籍,有亢宗子三,不以鬼妻而遂奪也。”因而取得寧母的信任。

聶小倩善良,勤勞,能吃苦,會體貼人,為了取得“人”的地位,為了和寧生的結合,她付出了她所能夠付出的全部代價。起初,寧母雖把她收留在家,但總不忘其為鬼,壹到日暮,就害怕她, “辭使歸寐,不為設床褥”。聶小倩無法,只有到寧生的書齋中去誦讀佛經;可是,寧生拘於封建禮教,認為二人既是兄妹關系,就應避嫌,也不好留她。聶小倩無奈,只得仍歸宿墳墓。小說寫她臨去時“容顰蹙而欲啼,足?儴而懶步”,心中確是十分痛苦。聶小倩在寧家“朝旦朝母,捧匜沃盥,下堂操作,無不曲承母誌”, “寧妻病廢,母劬不可堪,自得女,逸甚”。終於贏得了寧母的信任和好感, “心德之,日漸稔,親愛如己出,竟忘其為鬼;不忍晚令去,留與同臥起”,“母子皆溺愛之,諱言其鬼,人亦不之辯也”。聶小倩就這樣以自己的美德爭得了她在人間的地位,最終和寧生結為夫婦,並生了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