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經典 - 《蘇聯文學·瓦·弗·貝科夫·索特尼科夫》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

《蘇聯文學·瓦·弗·貝科夫·索特尼科夫》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

《蘇聯文學·瓦·弗·貝科夫·索特尼科夫》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

作者簡介 瓦西裏·弗拉基米羅維奇·貝科夫(1924— ),蘇聯白俄羅斯作家。蘇聯作家協會書記處常委。《民族友誼》雜誌編委。白俄羅斯人民作家(1980)、社會主義勞動英雄(1984)。生於白俄羅斯維捷布斯克州烏沙奇區的農民家庭。曾在維捷布斯克藝術專科學校學習雕塑,因衛國戰爭爆發而輟學,參加衛國戰爭,擔任過中尉排長。1956年進《德羅德諾真理報》社當編輯。1949年開始發表作品,多為農村題材的短篇小說。1960年發表戰爭題材中篇小說《鶴唳》引起文壇重視。1962年中篇小說《第三顆信號彈》 (獲1964年白俄羅斯國家獎金) 問世,成為“戰壕真實派”代表作家之壹。此後壹直堅持用中篇小說的形式,進行戰爭題材作品的創作。作有《陷阱》(1964)、《阿爾卑斯山頌歌》 (1964)、《死者不痛苦》(1966)、《前線筆記》 (1966)、《跑步沖鋒》 (又名 《該死的高地》1968)、《克魯格良橋》 (1969)、《索特尼科夫》 (1970)、《方尖碑》(1973)、《活到黎明》(1973、與《方尖碑》 同獲1974年蘇聯國家獎金)、《狼群》 (1975)、《他的營》 (1976,與 《狼群》 同獲1978年白俄羅斯國家獎金)、《壹去不返》 (1978)、《災難的標誌》 (1982,獲1986年列寧獎金)、《采石場》 (1986)、《在霧中》 (1987) 。這些作品,貝科夫都通過普通人在戰爭中的悲劇命運那復合多變的旋律,突出壹個音符,加以強化,來揭示主人公復雜豐富的精神世界和道德內涵。如果說60年代的作品有些還表現出“非英雄化”的傾向,那麽70年代的作品中,人性、人道主義和愛國主義、英雄主義都得到了應有的張揚,而80年代的作品,作家的視野更向戰前和戰後的生活延伸,進行更深層的挖掘。1990年,作家又創作了壹部以三四十年代農村生活為題材的中篇《圍捕》,引起評論界的註目。

內容概要 二月寒冬的壹個夜晚,遊擊隊員雷巴克和索特尼科夫行走在森林裏遍地積雪的道路上。他們的支隊被敵人壓進了戈列雷沼澤地,處境困難。他們奉命出來給支隊找給養。兩小時前差壹點遇上德國鬼子,拐進森林後又迷了路,耽誤了時間。現在正趕到庫利加耶夫村去。索特尼科夫不斷咳嗽、喘氣,步履蹣跚,他在感冒發燒。他原可以不來,但他“不拒絕別人拒絕的事”,還是和雷巴克壹起出發了。現在他感到體力不支,但仍然堅持著。到了庫利加耶夫村,看到的只是被德國鬼子焚毀的壹片廢墟,只好另找村子。田野上寒風刺骨,比森林裏冷多了。索特尼科夫頭暈眼花,害怕成為別人的負擔。他原先在部隊是炮兵連長,戰前師範學院專科畢業後在學校工作。雷巴克原是步兵連司務長,只讀到五年級。他們倆最近才接近起來。突然傳來了大喝聲和槍聲, 說明前面有德國人或警察, 於是他們又從路上拐彎,在雪地上向灌木叢走去。索特尼科夫對這壹帶不熟悉; 各方面都依靠雷巴克。雷巴克跨著大步,走在前面,索特尼科夫落在後面,冷得縮成壹團,腦袋嗡嗡直響,有時會出現過去經歷的事情,他忘不了第壹次戰鬥的場面。當時他屬於最強大的炮兵軍團,他們從斯洛尼姆向東方出發,跋涉了十二晝夜,在渡過列別津河的時候,遭到敵人炮火伏擊,幾乎全軍覆滅,他雖然擊毀了三輛坦克,但和幸存者壹樣,卻當了俘虜……他們到了利亞西內村,闖到了村長家裏。村長彼得·卡昌是個倔強、善良的老人,家裏只有壹個老伴,兒子在炮兵部隊,現杳無音訊。他是應鄉親們和原區委書記的要求才當村長的。雷巴克和索特尼科夫不了解內情,誤以為他為德國人效勞。雷巴克威脅說要槍斃他,只是從他那裏拿到壹只羊胴後才放過了他。在歸途中他們遇到了警察。雷巴克撒腿就跑,翻過山崗,向灌木叢奔去。索特尼科夫因身子虛弱,跌倒在斜坡上。當他站起來,向下跑去時,他腿上中彈,倒在雪地裏。警察向他走來。索特尼科夫忍著傷痛,向他們開槍。在對射中,索特尼科夫自己也不知道已擊斃壹名警察,警察停止了追捕。雷巴克當時已到達灌木叢。槍聲使他意識到索特尼科夫在掩護他,處境危險,這種情況下自己走掉是醜惡行為,於是便跑回去找索特尼科夫。負了傷的索特尼科夫在雷巴克的幫助下艱難地走著。當他們找到路時,已臨近拂曉。天亮時,他們到了波杜比依村的傑姆奇哈家。偶然路過這裏的警察發現了他們。他們和傑姆奇哈都被捕了。在去警察局的路上,索特尼科夫為雷巴克和傑姆奇哈的被捕而感到深重的罪責,而雷巴克則埋怨自己不謹慎,原來克制著的對索特尼科夫的不滿情緒湧上心頭,都因為他的緣故才落到敵人手裏,現在壹切都完了,但他還想活下去,要尋找機會逃跑。到警察局後,警察局督察波爾特諾夫審訊了索特尼科夫,要他交待出部隊的番號、駐地,他們的任務,在什麽地方受傷等等。索特尼科夫拒絕回答,只關心無辜的傑姆奇哈的命運,而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他被拉去用刑。雷巴克在審訊時很害怕,回答了提出的問題,只是問及部隊領導人姓名和駐地時才撒了謊。審訊結束時,波爾特諾夫表示,只要他不撒謊,就保全他的性命,讓他當警察,為德國效勞。雷巴克幾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但他覺得有了靠山,感到愉快。回到牢房後,他見到受刑後的索特尼科夫躺在幹草上,處於昏迷狀態。他突然想到,如果索特尼科夫死了,他說什麽都可以,會贏得時間。索特尼科夫醒來後,和他談起審訊情況。雷巴克要索特尼科夫統壹口徑,虛與委蛇,避免直接沖突,否則會有危險。索特尼科夫告訴他,他什麽也沒說,並警告雷巴克,他要“和他們做壹筆交易”決不會有結果,只會沾汙紅軍的榮譽。彼得·卡昌因為沒有向警方報告遊擊隊員的行跡也已被捕,和他們關在壹起。他被提審,回到牢房時已經傍晚了。後來又關進了壹個猶太小姑娘巴霞和傑姆奇哈。警察說,這壹屋子人明天早晨都將處決。索特尼科夫聽著彼得和傑姆奇哈的談話,心頭感到沈重: 他了解了彼得當村長的真相; 他原以為傑姆奇哈會罵他們幾句,可是她卻把滿腔怒火發泄到德國人和警察身上;他錯怪了他們。半夜裏,雷巴克和索特尼科夫醒了。巴霞正在和彼得、傑姆奇哈講她悲慘的遭遇。雷巴克對巴霞的遭遇已不感興趣,他面對明天的死亡,只覺得審訊時沒有立刻答應當警察是個錯誤,他不能白白送命。索特尼科夫想的是要積聚起最後的力量,體面地迎接死神。他視死如歸,因而保持了壹種絕對獨立自主的精神,什麽也不怕。他決定,把壹切都攬在自己身上,他明天要對督察說,他是來偵察的,負有任務,打死了警察,是紅軍指揮員等等。他要用自己的犧牲挽救別人。黎明時分,五個人被帶出去行刑。索特尼科夫在院子裏看到壹個像局長打扮的人,便對他說了他昨夜想好的話。局長不感興趣,還是命令將他帶走。雷巴克壹見到波爾特諾夫,立即表示同意當警察,他得救了。索特尼科夫輕輕喊了壹聲“卑鄙家夥! ”他傷心透了。他沒有料到雷巴克會這樣。雷巴克似乎不是背叛者,也不像膽小鬼。他只是為了逃命,自私自利,這和背叛行為只有壹步之差……四個人被處絞刑,索特尼科夫還是由他扶上絞架的。雷巴克活了下來,剎那間閃過了他犯了罪的念頭,心裏壹團亂麻,死裏逃生的歡樂蒙上了陰暗,他想逃之夭夭。他看到了街道兩邊的人投來憎恨的目光。他現在成了大家的敵人。他的生命真正結束了。到了警察局,他走進廁所,決心上吊自殺,結果發現皮帶沒有了——進牢房時已被警察取走。昨天他把當警察看成壹條生路,今天卻變成奇恥大辱。外面有人催他去見局長,他急忙走出來,局長已在等他了……

作品鑒賞 《索特尼科夫》是貝科夫的代表作之壹,比較充分地體現了他後期創作的特點——人物的心理刻畫與道德探索相結合。在小說中作者成功地運用了對比手法,塑造了兩個對立的人物形象。主人公索特尼科夫被捕以後,面對死亡,首先考慮的是別人的安危,他千方百計保護傑姆奇哈、彼得、雷巴克,甚至不惜犧牲自己以挽救他們的生命;在敵人面前堅貞不屈,警告雷巴克不要與敵人做“交易”,以免沾汙紅軍戰士的榮譽;他從容就義,認為他的死是對生命意義的肯定。正是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堅定的信仰使他保持了絕對獨立的精神,充分顯示出他生命的價值。與他相對立的是雷巴克。他被捕以後,求生的欲望壓倒了壹切,他原想投機取巧,擺脫敵人,但事與願違;只要活命的自私想法使他對別人命運采取冷漠態度,最終導致他成為祖國的叛徒,敵人的幫兇。當他意識到自己已陷於困境,他的生命也就真正終結,於是他求死不能,只得沿著罪惡的道路滑下去……作者通過索特尼科夫與雷巴克的對比,充分揭示了小說的主題: 無視任何原則,是德論喪意味著背叛,意味著生命的終結,唯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舍己忘我的精神才是生命力量的源泉,才能使生命閃現出令人目眩的光輝。與道德探索緊密聯系著的是對人物心理的細致描繪和剖析。兩個主人公的心理變化和發展反映了道德主題的深化。以雷巴克為例。在作者筆下,雷巴克是個普通戰士,既非天使,也不是惡魔,更非生來就是叛徒。當他還沒有喪失起碼的道德準則和責任感的時候,他能夠關心和幫助索特尼科夫,甚至覺得自己壹人逃跑可恥,返回去尋找負了傷的索特尼科夫。但在生死考驗面前,個人主義占了上風,他的情緒也隨之變化,他開始埋怨索特尼科夫連累了他,甚至暗中希望經受酷刑之後的索特尼科夫死去,以便他自由行動。強烈的求生欲望徹底毀掉了他僅存的道德觀念,他同意當警察,這時他尚存僥幸心理,希望能擺脫敵人。他參加行刑以後,似乎覺得有壹點錯誤,但竭力為自己辯護,只是看到人們投來憎恨的目光,才最終理解他已成為大家的敵人,覺得他的生命已經徹底結束。雷巴克的心理變化過程清楚地表明,自私自利導致道德淪喪,這和背叛行為只有壹步之差,反映出壹個普通人墮落的全過程。《索特尼科夫》作為中篇小說,情節極為簡單,但卻孕育著尖銳的矛盾沖突。作者把主人公放在非同尋常的境遇裏,逼使他們作出道德上的決擇,使矛盾發展進入 *** ,充分顯現出主人公的道德面貌和精神品格。在小說中,作者沒有直接描寫衛國戰爭,只是以衛國戰爭為背景,但作者成功地運用人物回憶、插敘等手法,以及為數不多的場面,不僅說明人物心理的社會歷史基礎,還從側面表現了衛國戰爭初期的艱難,蘇聯人民的英勇鬥爭、愛國主義和高尚的道德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