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必太用力,坦率地接受每壹天”
《牡丹亭》中曾這樣描述: 夢短夢長俱是夢,年來年去是何年。
就如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那樣,中國演藝圈人才輩出,不少戲骨都在那個年代出現,同時也湧現出了無數絕色佳人,她們眉目如畫,只要略施粉黛就可以傾國傾城。
而那樣的光景也恍若夢壹場,比如 “女神” 龔雪,雖出道較晚,但只用了幾年時間就問鼎影後, 可也在巔峰時期卻選擇息影出國,令人惋惜。
l 01
打她記事起,就十分喜歡擺弄母親的攝影機。
懵懂的她常常對著攝影機上的按鍵亂按壹通,在玩耍過程中無意間拍下自己的許多照片,有搞怪,有咧嘴笑的,有掉眼淚的, 常常把母親弄得啼笑皆非。
看著攝影機中的自己,龔雪總是有按捺不住的好奇,喜歡擺出各種造型然後被記錄。
長大後,龔雪出落得越發標致,有水靈的面容和亭亭玉立的身姿。
在家庭氛圍的熏陶下龔雪也開始對表演產生興趣, 父母也十分尊重她的選擇,對待她的教育也極其認真。
在上小學時龔雪就積極地參與學校的文藝演出,擔任班級的音樂委員,還央求父母送自己去少年宮學習藝術特長。
在小學三年級時還自告奮勇地代表學校參加了少年宮的文藝演出, 演出效果讓老師和同學都紛紛誇贊。
但中學以後的龔雪就被分配到江西農村工作,沒法再像以前壹樣在舞臺上演出。
可即使如此,在農村的那三年龔雪仍舊沒有放棄心中的理想, 在閑暇之余常常會到空曠的田野中發聲練習,偶爾也會在同事面前小小的表演壹番。
1973年,龔雪在機緣巧合下遇到了正在招收學員的文工團, 龔雪正式的穿上了軍裝成為了壹名文藝兵, 並且還和文工團壹起參加了《車輪滾滾》的演出。
初入軍旅生活的龔雪還只是隊裏壹個群眾演員,毫無拍攝經驗的她在三個月的拍攝生活中才漸漸地對電影特性有了壹定的了解。
但接觸得越深入龔雪就越喜歡拍攝電影的感覺,她覺得扮演壹個新人物,塑造不同的人物性格是壹件很有意思的事。
1974年龔雪因為出眾的長相和勤勤懇懇的工作態度,演技較好的龔雪被選中調到了總政話劇團中工作。
那年龔雪已經21歲了,但在演藝圈中她還是籍籍無名的小演員,沒有什麽名氣,比當時出名的影星出道的年紀還大。
但青春靚麗的龔雪眼中仍然充滿了光。
不少好友都回憶說,那時的龔雪的雙眼就像充滿了星星壹樣閃爍,她壹直期望自己能夠成為壹名好演員,能被選為正式的話劇演員她感到十分開心。
在剛出道的那幾年裏,龔雪常常四處奔波在各大劇組中當群眾演員,雖然酬勞不多,但也足夠龔雪維持自己的生活。
在拍戲時她就住在劇組附近,條件很簡陋但她樂在其中,因為能夠拍戲她覺得是壹件很幸福的事。
她壹直以來就抱著壹個信念,只要有戲可拍,她就會壹直拍下去,無論是什麽樣的角色。
l 02
在演藝圈默默地磨礪了六年以後,終於有導演發現了龔雪這個可愛的姑娘。
於是在1979年,長春電影制片廠找到了龔雪讓她出演電影《祭紅》中的程瑩童, 這是龔雪第壹次擔任女主的電影,龔雪十分珍惜這個機會。
在表演過程中龔雪打起了十二分精神,用心塑造了女主程瑩童的壹生。
該影片壹經播出反響熱烈,影片中的龔雪溫柔又堅強,觀眾深深地被龔雪這個笑起來有淺淺梨渦的姑娘吸引了。
龔雪也借此機會,終於苦盡甘來,開始有了較好的資源,片約也隨之而來,她再也不用在電影中擔任別人的“背景板”。
在電影《好事多磨》中,龔雪又飾演了女主角技術員“劉方方”。
這個角色對龔雪而言又是壹個不小的挑戰,“劉方方”在劇中情緒多變,要從起初的“煎熬、悲傷”自然的過渡到“欣喜”的表情掌控極為不易。
龔雪經過充足的準備後,在鏡頭前十分從容淡定、精神飽滿。 把每個細節,動作都完成得很到位,她的認真也被所有人看在眼裏。
後來龔雪又接演了《張衡》、《子夜》、《快樂單身漢》、《七月流火》、《楚天風雲》等電影,不斷積累經驗。
真正的讓龔雪迎來事業巔峰的是1983年上映的電影—— 《大橋下面》
這是上海電影制片廠籌拍,著名導演白沈執導的電影, 與龔雪搭檔的正是當紅小生張鐵林, 這對龔雪而言是壹個很好的資源,於是龔雪就十分爽快的應下了。
龔雪接演的是女主角“秦楠”,但是在她看完劇本時其實是不願意出演這個角色的,因為當時的 社會 觀念比較守舊,對未婚生子這個行為 社會 普遍接受度不高。
才剛剛小有名氣的龔雪擔心這個會對自己的人設有影響。
而且龔雪對個體戶的身份很排斥,甚至產生了說服導演白沈取消 “秦楠有私生子” 情節的想法,但壹直沒敢說出口。
於是在拍攝過程中龔雪自作主張偷偷地改變了壹些表演細節,試圖讓這個不“體面”的情節“合理”化, 但還是被導演發現了,制止了她的行為,龔雪就有了 “小脾氣”
白沈導演了解了龔雪的抵觸心理後,便找到她說:
“每個藝術都有它自己的內涵,我們拍攝的這部劇目的就是為了向世俗觀念和命運挑戰,描述主角在歷經苦難後追求幸福愛情、創造美好生活的故事。”
“如果妳把這個情節改變了,就意味著妳向世俗低頭了和影片的主旨背道而馳,那這部影片的拍攝還有什麽意義呢?”
“這時候妳應該做的就是接受這個角色的設定,然後仔細思考妳該如何將這個角色完美的詮釋,如何將人物形象立體化,讓人物變得豐滿,這是作為壹個真正的好演員應該做的。”
“這是作為壹個真正的好演員應該做的。”
這句話深深地觸動了龔雪的內心,這不就是她壹直以來的目標嗎?
被白沈導演說通了的龔雪開始接受“秦楠”這個人物。
從未經歷過“個體戶”生活的龔雪為了找到體戶的感覺,曾多次去連雲、五原路壹帶的縫紉攤觀察青年攤主的壹舉壹動,記錄他們的生活和說話習慣,也漸漸的了解這個領域,理解這個領域的人。
他們遭受到的歧視和艱難讓龔雪十分同情,而龔雪真正地接受了“秦楠”這個角色。
l 03
找回狀態的龔雪迅速地投入到影片拍攝之中,這壹次她不再使“小動作”完美的詮釋了“秦楠”這個角色。 在龔雪殺青時導演白沈向她投出了肯定的目光,龔雪十分開心。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也是思想碰撞的年代,也是新思想不斷萌發的年代, “春風吹拂,萬物生長”
電影《大橋下面》所傳達的積極樂觀的,向世俗挑戰的勇敢精神所感動, 所以影片上映時到場觀影的觀眾絡繹不絕,壹直贊美。
龔雪也因此名聲大噪,在觀眾和專家的壹致認可下,她獲得了中國電影 “百花獎” 和 “金雞獎” 的“最佳女演員”的殊榮。
爾後又在影片《快樂單身漢》中飾演了青年教師“丁玉潔”。
該影片講述的是壹個在夜校上課的廠裏的班長“石奇龍”和他的好朋友“劉鐵”同時愛上了龔雪扮演的在夜校教書的青年教師“丁玉潔”。
但是“石奇龍”在得知“劉鐵”和“丁玉潔”互相喜歡後便自動退出,幫助他們和好如初的故事。
在影片播出後,雖然深愛女主但依舊選擇成全女主的“石奇龍”成為了無數觀眾心中的意難平,讓人惋惜 ,而龔雪在知識分子的模樣,氣質出眾,讓人眼前壹亮,人氣倍增。
在那個年代能登上雜誌《大眾電影》的封面是壹個影星走紅程度的象征,龔雪就榮登了好幾次,被喻為電影界的 “標桿”, 也是千萬觀眾心中的“女神”。
但在巔峰時期,龔雪就因為個人原因淡出了演藝圈, 壹個人遠渡重洋去了美國留學,在那裏龔雪認識了富有才華的張迅。
張迅是北京大學化學系的教授,在美國的柯達公司工作時與龔雪相遇,張迅對她壹見傾心。
當時正是龔雪人生的低谷期,而張迅給予了龔雪溫柔的陪伴,和她壹起走過了最初的艱難時光。
這樣的舉動令龔雪十分感動,於是兩人順理成章地就在壹起了,經過壹段時間的相處後兩人就選擇結婚生子。
張迅給龔雪提供十分優渥的環境,兩人就這樣定居在美國, 而龔雪也過起了在家相夫教子的生活。
雖然對於龔雪的退出我們感到十分遺憾,但她帶給我們的記憶是不可磨滅的, 我們永遠都會記得那個在銀幕上露出淺淺笑容,擁有若隱若現的梨渦的女生。
l 04
在今年的五月,龔雪回國參加了上海電影制片廠演員劇團舉辦的 “致敬國之瑰寶” 名家誦讀會活動, 在現場,龔雪身著白色西裝外套,黑色長裙,再配上壹條絲巾,十分端莊大方。
可見如今的她過得十分幸福,雖然年紀增長,但精神狀態依然十分好,在慢慢地優雅地老去。
這壹生她確實實現了當初的承諾,成為了壹名真正的好演員,為演藝圈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所謂優雅,就是妳遵從內心活成妳自己的幸福快樂的樣子, 龔雪用她的親身經歷告訴我們妳可以聽所有的人話,但是決定是妳自己做的。
她雖然已經從影視圈中淡出,但是在我們心中她永遠留在了時代的印記中,是那個時代的回憶。
泰戈爾在《飛鳥集》中曾寫過:
“我想起了浮泛在生與愛與死與被遺忘的川流上的許多別的時代,我便感覺到離開塵世的自由了。”
龔雪也如此壹直堅定、自由的生活著,也祝願她往後余生壹如從前那般,遵循內心,幸福的生活。
願妳我,也都能在浮躁的 社會 中,守住本心,擁抱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