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那個時代的聰明人,孔子在《論語》中就“交友”問題提出了很多直到今天依然很有借鑒意義的觀點和看法。比如“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損矣”等等。但是,他“毋友不如己者”的說法,我卻無法認同。
為什麽孔子建議人們“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也許是認為從比自己強的朋友那裏可以學到更多的東西,有利自己的進步和提高。但是我們不該忽視這壹點,那就是從整體來看,某人可能確實不如自己,但卻不等於這人所有地方都不如自己。孔子也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而當他的樊遲希望向他學習稼穡之事的時候,也承認:“吾不如老農。”所以,“不如己”乃是壹個模糊概念,“毋友不如己者”因此值得商榷。
不僅如此。假如我們所有人都真的篤信“毋友不如己者”,那麽,我們想與比自己強的人交朋友也只能是空想:妳不願與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那些比妳強的人自然也不願與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如此這般,我們通過與比自己強的人交朋友,進而從對方那裏學到知識、修養、為人等長處,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願望必然就會落空。
所以,每個人都該看到別人的優點和長處,結識各類朋友,不同年齡、性別,不同行業、興趣愛好的朋友,以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譬如教師,擁有較為完善的知識結構、豐富的教學經驗的資深教師,不妨跟年輕教師交交朋友,他們敏捷的思維、靈活接受新生事物,往往是資深教師所欠缺的。當然,年輕教師也不妨與年長的教師多交朋友,這樣,便可以讓不同年齡的教師形成優勢互補。
順便說明壹點,或許正是孔子堅持“毋友不如己者”,所以,孔子很少朋友;而由於很少朋友,他的生活給我們的感覺是相當單調與無趣。政治上有追求的他最終卻壹事無成,也應該與他缺少朋友也就缺少幫手存在壹定關系。而這壹切居然發生在十分聰明的孔子身上,真是不可思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