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日軍全力決戰,而中國軍隊對雙方實力缺乏清醒的估計。中國軍隊在戰前按蔣介石要求,甚至還抽調部隊去反***,“中條山的鐵柱子”第四集團軍被調離,使中條山地區兵力反下降到十七八萬人。
2、戰前日軍準備認真充分,中國軍隊則倉促應戰。日軍為確保會戰成功,對主力部隊做了山地戰的強化訓練,並事先清掃周邊為突出做好準備,中國軍隊連上層都思想準備不足,下層部隊更是沒有任何應戰準備。
擴展資料: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隨著山西各主要關隘的相繼失守,中條山的戰略地位愈加重要。對中方來說,占之,即可以此為根據地,瞰制豫北、晉南,屏蔽洛陽、潼關。進能擾亂敵後,牽制日軍兵力;退可憑險據守,積極防禦,配合整個抗日戰場。
就日方而言,得之,即占據了南進北侵的重要“橋頭堡”,既可渡河南下,問津隴海,侵奪中原;又可北上與其在山西的主要占領地相連接,解除心腹之患,改善華北占領區的治安狀況。所以,中條山地區被視為抗日戰爭時期“關系國家安危之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