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經典 - 兩會中提到的就業問題

兩會中提到的就業問題

***同關註弱勢群體——大學生就業難、生活難問題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國民教育的提高,高校的不斷擴招,大學生群體不斷擴張膨脹,就業難的壹系列社會性問題更加充分暴露。大學生就業難、生活難等問題成了眾多媒體和社會各界關註的熱點和焦點問題,這些問題無形中把大學生劃分到了實實在在的弱勢群體之列。如何看待、解決大學生這個弱勢群體的就業難問題、生活難等問題應當值得黨和國家、政府的重視,也應需要整個社會、高等教育機構和學生的***同努力。解決好這個問題,既能有效促進社會發展和社會穩定,也能真正把知識變成生產力,從而推動壹個國家的實力發展。本文分析了大學生弱勢群體的現狀以及他們所面臨的壹些實際性、有待關註的具體問題。文章從大學生就業現狀著手,分析了大學生就業存在的基本現實,剖析了我國目前對大學生就業的相關社會保障制度,挖掘大學生就業過程中存在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策略和建議,以期相關職能部門做好目前大學生就業工作提供壹定的參考。

關鍵詞:大學生 弱勢群體 就業難 生活難 問題 對策 社會關註 人文關懷

壹、關於大學生-——弱勢群體

“弱勢群體”這壹概念在以前不同程度上也劃分過壹定階級、壹定人群,但還沒有把大學生納入其列,但隨著近年來大學生就業難、生活難等問題的日益加劇、形式的更加嚴峻,無形中把大學生劃分到了實實在在的弱勢群體之列,並引發了眾多媒體和社會各界關註。這壹熱點和焦點性問題,不但引起了人們對這壹現狀的廣泛關註,也引發了學術界的思考和討論。徐州師範大學美術系楊在華教授曾在《大學生弱勢群體就業難現狀及對策分析》壹文中就提到:自從2000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第壹次使用“弱勢群體”這個概念以來,研究者從各個角度對“弱勢群體”予以界定。認為,大學生弱勢群體是壹個相對概念,是指在高校中由於性別、經濟貧困、生理殘疾、心理障礙、競爭失敗等原因而處於不利境地、並且出現了學習、生活、就業困難等問題的大學生群體。如女大學生、貧困生、殘疾生、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容貌不佳的“醜生”等等均屬於“弱勢大學生群體”。在“畢業即失業”已經不再是危言聳聽、大學生就業形勢日趨嚴峻的情況下,社會上存在的許許多多、或明或暗的漠視態度和歧視行為,使大學生弱視群體無法獲得平等的就業權,被無情地剝奪了公平競爭的資格,引發了種種社會沖突和矛盾。大學生弱勢群體就業難現狀不利於社會的和諧穩定,更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背道而馳,這種現象不能不令人深思。

二、當前大學生就業現狀與問題

據國家人力資源部和社會保障部、教育部,就連續八年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統計:2003年212萬、2004年280萬、2005年333萬、2006年413萬、2007年495萬、2008年559萬、2008年610萬、2010年631萬,從詳細數據觀察,可見畢業生的人數程猛增趨勢,八年累計3533萬,而據教育權威部門統計顯示:到目前為止2009年畢業生就業率僅為35%,加之以往畢業還沒有就業的學生,可謂形勢異常嚴峻,如此龐大的基數已形成是壹個不爭的事實。在以往的畢業生還沒有壹個良好的就業環境之下,又壹撥的人群又加之到來,緊缺的、理想的就業崗位上更顯得前仆後繼。雖然許多的企業面臨用工荒,但所提供的崗位都是普工崗位,整個社會都在鼓勵大學生下基層,從基礎幹起,但這又與上學最終的初衷相違背,從而甚至形成了教育無用論的局面。以至於他們高不成低不就,從而走向社會的弱勢群體、邊緣人群。

三、大學生就業難、生活難所存在的問題、以及相關解決對策

1、大學生自身問題

首先,當前大學生就業難問題與其自身的問題是不可分割的,其次又有社會的眾多因素造成了“大學生就業難、生活難所存在的問題”這樣壹個局面。

壹方面許多的大學生專業素養和綜合素質不高,缺乏實際經驗,動手能力極差。在具體的工作中勝任不了領導交給的任務,且怨天尤;其次大學生存在錯誤的就業觀念 許多大學生受到傳統觀念的束縛,對工作的期望值過高。他們始終以“天之驕子”身份自居,姿態過高,對自身和現實缺乏準確的評估,缺乏正確的就業心態。

這些都要求加強大學生自身素質修煉與轉變就業觀念,調整就業心態,樹立“先就業後擇業再創業”的職業發展理念,要認清自身的現狀,不能太急功近利,合理地降低就業期望值,要註重自身經驗的積累和技能的培養;要加強社會實踐鍛煉;樹立“不等、不靠”的思想,抓住壹切可以利用的機會努力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和專業水平,通過多形式、多渠道的方式主動尋找就業之路;要有勇於創新、勇於嘗試的精神,挖掘、開拓創業市場,轉變“靠父母”、“靠國家”、“走公務員之路”的傳統就業思想;要積極的打破思想束縛,給自己壹腔激情。

2、企業存在的問題

自2009年下半年金融危機的余波逐漸隱退,就業形式大大回暖。許多的企業雖面臨用工荒的窘態,但壹些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的經驗歧視和性別等歧視甚是嚴重,不能提供合理的平臺。另外還有壹些企業對勞動法的實施力度不夠,缺乏培養人才、留用人才的經營理念,以至於眼睜睜的看著人才流失。

這主要表現在企業的薪酬不合理、所提供的崗位不匹配、對勞動法的實施力度不夠。許多企業對畢業生總是挑三揀四,提出壹些十分苛刻的就業協議條款,擅自延長試用期,無償地占有畢業生的勞動成果。國家雖在這壹方面加大力度規範、調整,但企業配合不積極。如果說每個企業的薪資都和公務員、事業性單位員工基本工資相持平,並為每位員工依法辦理象公務員所享有的養老保險、住房公積金、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等社會保障,切實做好保證勞動者合法權益,這樣的話他們就不會再與公務員做對比、追求公務員之路現象就會隱退,從而腳踏實地的為企業服務。

所以說作為企業應該要有長遠發展的眼光,努力營造團結和諧的企業文化,最大限度地吸收與企業發展方向相壹致的大學畢業生,為企業打造長期穩定的團隊,不能因眼前小利而影響到長遠發展大局。

3、戶口與失地問題得不到解決

戶口與失地問題得不到解決是全國幾百萬,乃至上千萬的未就業畢業生頭疼的問題。大家都知道大學入校前錄取通知規定“凡就讀生入校時必須辦理相關戶口轉遷手續至本校”。對於這點,就讀學生無壹例外的把戶口遷入學校統壹管。可是畢業後沒有穩定的工作,戶口又回不了原籍(原籍是農村,現在村裏不要),只好放在人才管理中心,成為集體戶口,這樣壹拖就是五六年、甚至十多年、終生得不到解決。本來就沒有什麽穩定的工作,還要收取檔案管理費等費用。許多未就業大學生想通過自己原本僅有的壹點土地生存,利用其進行種植、養殖型創業,但唯獨的、僅有的壹點土地也被無形中剝奪,以至於更加貧窮、生活難,造成弱勢化、邊緣化更加嚴重。理論說來未就業學生是失地農民中最慘的部分,卻無人問津。

國家應出臺相關規定,確保未就業大學生現有土地權問題,應政府協調地方鄉鎮給予這樣壹個弱勢群體——未就業大學生應有的幫助,把原本生產權屬於他們的土地給予歸還,並積極引導、鼓勵他們在農村創業。

4、 大學生最低生活得不到保障,政府機制不夠完善

現在無論是對農民還是到國家幹部、公務員等不同群體都制定落實了相關保障措施:象公務員他們擁有相對較高的待遇、完善的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障;農民也逐步推行養老保險,實施農村合作醫療保險,並給生活困難戶發有低保補貼。而未就業大學生那?什麽都沒有,成為壹個被忽視的弱勢群體、邊緣人群。

對此國家在以人為本的情況下也應當制定未就業大學生相關保障體系,以促進社會均衡、和諧發展、推進社會註意建設。

5、崗位緊缺,競爭壓力大

數據統計僅八年來的高校畢業生人數就在3500萬以上,而統計就業率在35%左右,加之以往未就業大學生、高校上報的虛假就業數據,可見就業率是何等的低下。要解決好這些畢業生,促進社會的團結穩定是壹個相當大的難題。

這就要求無論是那個行業、那個部門都要形成壹定的就業比例。政府應壹方面規範、提高企業(國有、私有)各項勞動保障制度,吸取壹部分人群;另壹方面政府諸多職能部門也要有計劃、有需要地解決壹部分學生的就業。加強優化人事結構、年齡、文化、綜合等問題,多給年輕人提供機會,留余足夠的空間。

6、提供農村創業平臺

十七大報告提出全民創新,把創新、創業納入了全民經濟發展戰略,要求全民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積極投身於自主創業。對於大學生來說,尤其是未就業大學生面臨許多機遇與挑戰。隨著城市經濟的日益崛起,商業競爭日顯激烈,許多創業者選擇城市創業,卻忽視了農村這片創業樂土。其實對於創業者來說,農村創業環境有著不可預測的發展潛力,農村有著市場競爭力小、環境寬松、風險小等優勢。

黨和政府應當積極號召、鼓勵有誌青年去農村創業,多為大學生提供壹些農村創業平臺。鼓勵高校畢業生去農村發展種植、養殖,新型科技產業等,爭取利用自身力量帶動、形成壹個新型的就業群。

7、創新、自主創業機制不夠完善。

據調查,有很大壹部分高校畢業生都有著自行創業的激情,但絕大部分都被這樣那樣的困難所限制。國家、政府雖在某種程度上有所優撫。但對於大學生自主創業機制還不夠完善,在政策上還存在程序復雜化等多方面問題。

在大學生創業方面,國家、政府應當加大創業資金投放,政策優撫等。應從政策上支持引導大學生自主創業,為有誌創業的青年學生搭建創業平臺,提供創業培訓、幫助其融資並給予相應的優惠政策,做到“扶上馬、送壹程”。切實解決創業資金、技術等問題。

針對大學生創業資金優撫方面,尤其在發放貸款上:國家、政府應建立起相應的、有所區別的信貸機制,應具有針對性,爭取程序的簡單化,促進創業進展。對於必須找公務員擔保、拿工資作抵押方可貸款這壹項制度,國家、政府應加大改革、爭取更加利於學生創業資金信貸的便捷途徑。因為壹提到創業資金信貸問題,相關部門就拿找公務員擔保作為條件,許多的創業者找不到合適的擔保人,這就形成了間接限制,形成了創業屏障。年輕有誌的創業青年雖有創業的激情、熱情,但沒有了平臺,得不到發揮。在無息款發放擔保上能否試著嘗試:畢業證抵押+多戶聯保+實體等相結合,或采取壹些其它方式。只有這樣才能為大學生創業做壹些實實在在的事實,起到真正的效果。

8、學歷繼續教育問題

在與全日制大學教育的同時,學歷繼續教育應得到承認,以便形成良好的互補。

現在在國家、地方招考中有很大壹部分職位限制學歷,學歷繼續教育所頒發的畢業證不予於承認,但在進入工作單後卻可以憑著學歷繼續教育的畢業證加工資、晉升。這樣的矛盾無疑是對應考者的不公平、增加就業難度、提高就業門檻。國家、政府應建立完善的、壹致的政策法規。要麽統壹不認可,要麽統壹認可。

筆者認為學歷繼續教育應獲得認可,因為既然國家允許這些辦學機構存在,就是有道理的,這樣壹方面能形成學歷教育再深造,提升個人學習目標,提高個人文化素養;另壹方面又能及時有效的解決、滿足壹定的人才供需。

9、加大查處學校虛假就業信息,加強就業信息管理,保障學生合法權益

通過調查、諸多學生反映,我們了解到:近年來,在中國的高校就業率統計信息上報工作中,學校虛假就業、強制就業行為猖獗。也許是處於社會壓力太大,各個高校也都在為了應對教育部,人力資源部,社會保障部的檢查想盡了各種手段吹捧就業率,因為每個學校的連續就業率都會影響到下年的招生計劃,而高校就業率的統計往往是拿教育部下發的就業協議的簽訂做壹統計,每年畢業前兩個月左右,教育部都會根據就業率為高校制定下年招生計劃,而許多高校為了自己的生源,尤其是壹些知名度不大的高校就想盡千方百計,手段、花樣百出的拿就業做文章。許多的省份,高校甚至出現學生不簽訂就業協議就不予辦理教師資格證,不開具黨關系證明,暫不頒發畢業證書等行為。這壹行為的出現不是個別,而是普遍,這壹統計方式更是導致了國家對就業人群和畢業生就業信息的失真。

經對某高校連續幾年的深入調查,有60%的就業狀態都存在及其驚人的虛假性,甚至開玩笑的說(其實也是現實)致使社會上高校旁的壹些商業經營者都有了壹碗輕松飯吃:辦壹個某某公司的印章,往就業協議上壹蓋,十元或二十元的手續費。這些現象,我們希望我們的媒體和監管機構可以在每年的高校畢業之際做壹認真調查,報道。

從上面的情況來看(在這裏要更強調壹下是真實情況),不但學校失去了最起碼的職業道德標準,也不難從側面反映出壹個問題:那就是政府的監管力度還不夠,相關法律法規還不健全。國家每年只是對就業做壹統計,但對其真實性的回訪、調查是否做到真正的認真落實,這就成了壹個問題。這點就要求政府對每年的就業做壹認真回訪。另外,國家法律法規應對高校畢業生負起就業責任,對弄虛作假的高校進行嚴格查處,對政府監管機構做出必要的處罰,責任追究到人,以真正做到保護學生就業,真正服務學生,打擊違法違規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