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經典 - 物業企業擴張的困惑(4)物業“泡沫”出現了嗎?

物業企業擴張的困惑(4)物業“泡沫”出現了嗎?

2020年港股上市物業服務企業情況

此外,值得壹提的是,隨著“市值縮水”、“上市即破”成為2020年下半年物業管理領域的高頻詞,這個近年來迎來“高光時刻”的行業似乎也到了被重新審視的門檻。業內有聲音認為地產股“有泡沫”。在“估值回歸、價值分化”的行業趨勢下,“樓市泡沫”來了嗎?誰會是第壹個戳破房地產泡沫的人?

破碎率達到55.6%

具體來看,2020年四季度上市的公司,如世茂服務、和晶優活、壹號服務、海洋服務等。,上市首日均遭遇“破發”。較早上市的優秀商業企業服務雖然上市首日表現良好,但上市四天後也跌破首日發行價。

從股價下跌的幅度來看,2020年18家上市公司中,10月22日上市的首服10跌幅最大,上市首日跌幅約27%,創下歷史新高。

值得壹提的是,2021年上市的三家物業公司中,除了被譽為“港股主板純商業運營服務第壹股”的盛興商業外,不久前上市的融萬家和杜松服務均遭遇上市破發。

以杜松服務為例。6月65438+10月18,公司正式在港交所主板上市,開盤即破發,壹路暴跌至交易所收盤,跌幅36%至16港元,總市值僅為512萬港元。

“簇、圓效果、質感差”走到了壹起。

2020年下半年以來,眾多物管企業“上市即破”的背後,影響因素其實是復雜多樣的。

“2020年6月5438+00和2月12是全年房源最多的兩個月。”中置物業事業部副總經理牛認同“上市過於集中”也是去年物業服務企業破發上市的壹個很重要的原因。

上市定價也被視為影響港股新秀企業股價表現的直接因素。

嘉裏物業管理事業部研究總監唐表示,上市物業服務企業破發主要有兩方面原因:壹方面,其上市定價過高,相對於之前的盈利表現,估值超過行業平均水平;另壹方面,企業本身規模較小,發展空間有限,業務增長不樂觀。

“壹些首日破發,後市* * *股價表現低迷的公司,都有壹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市場競爭力不樂觀,經營業績預期壹般。”唐直言不諱地說道。

不過,上述業內專家也指出,股價低迷不會成為之前破發公司的常態表現。肖雲翔解釋說,上市首日破發並不代表所有企業都是低價值的,真正優質的企業還是會得到資本市場的認可。

比如“壹上市就破發”的合景優活和恒大地產,在上市後期都實現了大幅上漲,而上市首日未破發的金融街物業、興業IOT和業興集團的股價則在之後大幅下跌。

對於未來物業管理領域的“後來者”,永盛生活服務表示,“上市不是物業公司的唯壹選擇。有上市嗎?如何上市?可以結合公司自身的戰略規劃來考慮。”

“房地產泡沫”來了嗎?

“截至2021 1 27,在香港上市的地產股平均PE約為41.8倍,遠高於港股市場整體PE。這背後有堅實的支撐:壹是物業管理行業上市公司處於高速增長期,整體收入和利潤保持了30%以上的平均增速;第二,相比其他盈利能力平平的行業,物業管理行業現金流穩定,風險低。”基於行業發展和企業成長的數據,牛小娟認為,當前房地產行業在整個資本市場的表現不存在“泡沫”。

唐指出,是否存在“泡沫”取決於行業的發展階段。

“目前,行業面臨前所未有的外部有利環境。企業在橫向和縱向的延伸中擴張甚至走出了狹義的物業管理行業。特別是在政策的支持下,企業有望進壹步向生活服務業滲透,未來企業的估值可能會更高。但由於行業處於變革期,不同企業未來的發展潛力是不壹樣的。估值分化將是物管股的常態,波動在所難免。”唐強調,企業不應過分追求市場價值表現,而應抓住機會創造價值,獲得長期發展的能力和機會。

肖雲翔還表示,判斷地產股是否存在“泡沫”應該有所區分。對於壹些規模不大、沒有經營特色的物業公司來說,股價下跌確實是必然的。但對於優質企業來說,股價走高是合理的。

在肖雲祥看來,從市場背景來看,國家政策大力支持物業管理企業開展增值服務。其次,從長期來看,股市是未來房地產的主要市場,房地產行業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行業集中度會繼續上升。

上市材料企業告別普漲,估值理性回歸。不同規模的材料企業應該如何規劃未來發展?

肖雲祥建議,物業公司應根據自身能力適時發展自己的規模。畢竟規模是未來行業競爭的重要籌碼;另壹方面是提升和建設自身的管理服務能力,抓住政策出口推動服務多元化,建設標準化的產品和管理體系,在科技上逐步發展,在運營上逐步數字化,改善各類物業服務與業主的關系。

牛小娟表示,對於上市公司來說,要利用好資本市場的幫助,抓住機遇,迅速擴大規模,打造品牌;對於未上市,但規模較大的物業公司,要抓緊時間,爭取在港股上市門檻提高之前沖擊上市。

對於中小型物業企業,牛小娟指出,隨著行業分化的加劇和資本的加持,物業服務企業規模越小,生存空間越小。可以考慮選擇合適的企業互相兼並,以達到沖擊上市的資格,或者賣給大企業。

“必須註意的壹個風險是商譽減值的可能性。過去幾年,行業內的並購越來越頻繁。並購完成後,企業管理和整合可能出現壹些問題,導致效率和業績無法提升,商譽減值。”牛小娟建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