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經典 - 郭的人物經歷

郭的人物經歷

郭,男,成人大學本科學歷。2011年9月20日,在第三屆全國道德模範評選中獲得全國助人為樂模範稱號。

1977年6月入伍,1980年6月加入中國* * *生產黨。曾被部隊評為“學雷鋒模範”。1982 1月,復員到鞍鋼礦業公司齊大山鐵礦工作。先後在大型礦用生產車司機、車間團支部書記、礦黨委宣傳部部長、車間統計員、人事幹事、礦山擴建工程辦公室英語翻譯等崗位工作。1996至今,在齊大山鐵礦生產技術室擔任采場道路管理員。

入黨30年來,他始終處處發揮先鋒模範作用,各項工作成績突出。自從1996開始做路政員以來,他每天都提前兩個小時上班。15年,他已經貢獻了15000多個小時,相當於多幹了五年。工人們稱他為“郭菩薩”和“活雷鋒”,而礦業公司的領導說,郭升華了整個“礦工”的精神。他20年獻血6萬毫升,是自己血液的10倍還多。從1994開始,他先後向希望工程、身邊的工人和災區人民捐款12萬元,先後資助了180多名貧困學生,但他的家庭幾乎壹貧如洗。壹家三口還住在鞍山市千山區齊大山鎮,80年代中期建的單間,不到40平米。郭離開軍隊這麽多年,郭的工作還是老樣子。郭總說:軍隊是個熔爐,鐵進去,鋼出來;只要不怕苦,總能煉成鋼。6月1977 65438+10月11日,時任鞍山軍分區副政委的余新元親自將郭送上運送士兵的專列;1960 65438+10月,在遼陽火車站,余鑫源曾經把另壹個鞍鋼礦山的男孩送進了軍列。他的名字叫雷鋒。當時還年輕的雷鋒和郭代表各自的新兵團發言,發誓要成為部隊的好士兵。這錚錚誓言成了伴隨他們壹生的追求。在把雷鋒和郭送上軍旅的時候,余新元當然沒想到,這兩個家夥會成長為壹前壹後感動中國的人物。從雷鋒和郭作為普通軍人的成長歷程中,我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是人民軍隊這個大熔爐,鍛造了郭這個新時期的雷鋒傳人。

鞍鋼齊大山選礦廠民警和郭是初中同學,當兵後在壹個營。他回憶說,郭在鞍山登上軍銜後,就開始幫列車員打掃衛生,送開水。當火車壹路飛馳,他壹路忙碌在郭當兵的五年間,做了無數的好事。郭入伍的23軍67師“英雄鋼鐵連”,就在黑龍江牡丹江市海林縣的山溝裏。冬天,當地天氣極其寒冷。每天早上,郭總是天不亮就起床,冒著嚴寒出去打水。因為地上結了冰,腳滑了壹下,水桶還時不時的濺水,水壹濺到衣服上就變成了冰。說,此時的郭再也叫不出苦來。灌滿水箱後,他忙著劈柴、生火、燒水,就是為了讓戰友們起床後用上熱水。自己班忙完了,他就去了另壹個班,繼續工作。通常,整排工作都留給他壹個人。聽到雲南1979地震的消息後,郭專門請假,步行20多裏,趕到縣郵政局,把累計100多元的補助款送到了災區。當時,郭每月的津貼只有六七元。與郭同在汽車連隊的戰友趙鳳蓮還記得這樣壹件事:執行任務時,戰友駕駛的汽車拋錨,被扔在冰天雪地裏很久沒有修理。郭看到這種情況後主動停下車來幫忙。“妳已經累了很久了。去車裏喘口氣,暖暖身子。讓我來修車。”之後,郭冒著零下40攝氏度的低溫鉆到車下。因為穿著大衣,上班不方便。郭幹脆脫下外套,躺在厚厚的冰雪上。修的時候花了40多分。

時鐘。等到排除故障的時候,郭的臉上已經結滿了冰,已經凍得站不起來了。

郭的軍隊前身是大將粟裕的警衛營。無論在戰時還是和平時期,67師壹直英雄模範輩出,200多人獲得二等功獎勵,湧現出愛民模範金壹華、人民好兒子劉英俊等壹批先進典型。當年帶郭的老連長林,12次榮立三等功,被稱為“老礦工”。郭當了五年兵,每天都受到這些典型人物的影響。他不會錯的!

當了五年兵,郭從壹個小夥子成長為壹名好戰士:種菜、餵豬、做飯,幹的都是臟活累活。不過,在每壹個崗位上,郭都做得非常出色,綜合素質提高很快。入伍第二年,他就被評為學雷鋒模範。1980年,郭在同年30多名戰士中第壹個入黨。他還五次獲獎,被師裏評為“優秀團員”。老教導員康玉久回憶,郭在師汽訓隊當炊事員時,每次做飯完都要看書學習。壹天晚上熄燈後,他去檢查店鋪,發現郭正拿著手電筒躺在床底下,興致勃勃地看駕駛書。正是憑借這種實力,郭在當了壹年廚師後,把駕駛理論背熟了,還能憑記憶畫出汽車電路。第二年參加駕駛培訓,壹舉獲得理論和實際操作第壹名。由於其出色的專業技能,郭在汽車培訓後被分配到師汽車公司。郭壹進公司,公司就讓他“單飛”,獨立開車。說起老公司,郭特別自豪:全車104輛,不管什麽時候停都是橫七豎八壹條線,車身表面擦得幹幹凈凈。老指導員康玉久說,那時候部隊條件特別艱苦。1979期間,部隊常年被派到邊防執行緊急戰備任務,半個月吃不上飯,壹個月吃不上菜是常事。在這樣的環境下,郭在呆了兩年多,他從來沒有苦過。“不是我壹個人不抱怨,而是我所有的戰友都沒有抱怨過。”郭對說:幾年來,郭執行各種運輸任務數百次,每次都圓滿完成。

1981年,郭退伍時,時任連長的林對他說:“妳要記住,妳是在部隊裏入黨的,是在師裏被培養成雷鋒模範的。妳們回到地方,要保持軍隊的優良作風,但不要給軍隊丟臉!”郭說:“請妳放心,我到地方工作後,壹定會像在部隊壹樣嚴格要求,盡心盡力。”林,郭在部隊的老連長,2010九月初來到鞍山。在采場,兩個戰友相擁而泣。“郭,妳幹得不錯,沒有給部隊丟臉。”1981年,郭退伍回到鞍鋼。

回到鞍鋼齊大山鐵礦後,郭先後從事過6個不同的工作,從大型生產車司機到車間團支部書記,從礦黨委宣傳部幹事到車間統計員、人事幹事,從英語翻譯到采場現任路政管理員。無論在什麽崗位上,他都兌現了自己要做“最好”的承諾。

當大規模量產車司機時,他創下了自行車年產量的新紀錄;

———在擔任車間團支部書記期間,他所在的支部成為全礦的標桿;

————在宣傳部當理論教育幹事時,他寫的黨課教案在礦業公司評比中獲得壹等獎;

———在車間做統計員、人事幹事期間,參加了統計員資格全國統壹考試,是當時礦業公司唯壹取得資格證的人;

——作為齊大山鐵礦擴建辦公室的英語翻譯。1992,七五國家重點建設項目齊大山鐵礦擴建工程進入籌備階段,急需英語人才。不懂“ABC”,通過自學考上了壹年的英語強化班。1993項目開工後,擔任大型電動輪礦石轉運車現場組裝的英語翻譯和司機,24小時為國外工程技術人員服務。在壹起工作了3年後,外籍員工感謝老郭對他們的照顧,並多次給他錢和東西作為回報。對於當時月薪200多元的郭來說,每壹筆都是壹筆巨款,但他全部沒收。“這是我的工作職責,應該做好。”他對外國人員說。所以,外國人更尊重他。合作歸合作,感情歸感情。在原則問題上,老郭絲毫不讓步。他雖然不負責電動輪進口零配件的質檢,但每次翻譯都要仔細檢查。他前後發現了5個電動輪的質量問題,最後讓外方賠償654.38+萬美元。小事讓外國人看到老郭的能力和性格,更加欽佩他。1995的壹天,郭準備給鞍山市希望工程辦公室捐款。來自澳洲的艾倫被郭的行為所感動,立即和他壹起去希望工程辦公室為兩個岫巖孩子捐款。壹家外企的中國區經理通過長期的實地觀察,對郭的敬業精神、技術能力和高尚品德大加贊賞,兩次邀請他到他們公司的中國區公司工作,承諾付給他當時工資的六至七倍。然而,郭卻不為所動。他說:“國家培養了我,企業出錢讓我學英語。在我學習之後,我將在壹家外國公司工作。這樣合適嗎?”

——采場公路管理員,負責全礦采場公路的規劃、設計、檢查、驗收和管理考核。準確的說他是技術幹部崗,很多事情坐在我辦公室打個電話就能完成。隔幾天就去現場檢查檢查人員,很勤奮,很負責。但是老郭並沒有讓自己輕松。司機胡松說,“本來派人來監督我們,但他們堅持要和我們壹起做。他們真的做到了,而且做的比我們多。我們有什麽好說的?”“有必要這麽做嗎?”記者問郭,他很淡定地說:“不這樣做,心裏就不踏實。”采場道路是壹條幾乎每天都隨著礦石剝離和挖掘而變化的對外道路,必須進行維修。從高處往下看,這些道路被描繪成壹步步下沈的礦井采掘面上的流水。但是走近了,路面就沒那麽好看了。其實這些所謂的路都是用碎礦石鋪成的。人們踩在上面壹腳深壹腳淺。雨雪天,泥巴絆腳,大風天,飛沙走石。這裏沒有避難所。因為礦井的工作面形成、產生、消失,不可能建造固定的休息室。所以高速公路管理者不可能找到壹個遮風擋雨的地方,無論是突如其來的暴雨、暴雪還是大風。而且,天氣越惡劣,他們越需要維護采場道路,保證暢通。采場溫度冬季比室外低5攝氏度左右,夏季高10攝氏度左右。郭壹天工作10多個小時,就是在這種冷得刺骨,熱得像桑拿的環境裏。夏天,黑紅的臉會暴露很多次;冬天耳朵經常凍傷。除了艱苦的工作,郭紮根采場,每天堅持和壹線工人壹起戰鬥,這也意味著他把自己放在了高危崗位上。因為直接參與築路,他指揮著平地機、推土機、大型礦用電動輪卡車等築路機械。這些車輛每天都從他身邊經過。露天礦電動輪卡車是龐然大物,最大重量超過100噸,載重190噸,車輪直徑4米,整車高度6米,視野死角約15米。壹些礦山企業發生過電動輪碾壓面包車、面包車的事故。郭每天都在這個巨大的電動輪旁工作。紮根采場15年,爭分奪秒幹最累最臟最危險的活,做出了國內領先的公路養護技術標準和考核辦法。采場主次幹道路面養護質量逐年提高,星級道路達到10公裏,道路合格率達到98%。齊大山鐵礦的電鏟和汽車生產效率連年位居全國冶金礦山企業之首。

離開部隊近30年,郭在平凡的崗位上用榮譽書寫了自己的輝煌業績:安鋼先進生產者、精神文明建設標兵、黨員安鋼優秀勞動模範、鞍山市道德模範、特級勞動模範、遼寧省道德模範提名獎、希望工程突出貢獻獎、遼寧省五壹勞動獎章、全國無償獻血奉獻獎金獎、全國紅十字誌願者之星、優秀央企。19年,他獻血60000毫升,是他身體血液的10多倍。

1990,齊大山鐵礦號召職工自願獻血,郭當即報名。郭說,當妳看到壹些對社會、對企業、對他人有意義的事情時,妳總是認為自己是壹名黨員。

這是郭的第壹次獻血。正是因為這次獻血,他了解到,他們的血可以挽救別人的生命,但血庫往往血源不足。

從此,他堅持每年無償獻血,有時壹年兩次,20年如壹日,從未間斷。

2005年,郭又開始捐獻血小板。壹開始他從800 ml血漿中提取1單位血小板,後來逐漸增加到從1600 ml中提取2單位血小板。他壹個月捐壹次,已經捐了40多次了。

據介紹,壹個體重75公斤的成年人,總血量約為6200毫升。到2065,438+00年上半年,郭已獻血60000毫升(平均每次1.1升,壹年2.7次),相當於其總血量的10多倍。2008年6月5438+2月,郭榮獲衛生部頒發的“全國無償獻血獎金獎”。

3月2日,齊礦100多名員工參加了無償獻血,獻血總量達到20000多毫升。壹次獻血這麽多人,完全超出了鞍山市中心血站的預期,血站工作人員非常感動。如此大規模,郭組織10余次,累計獻血量達65438+萬毫升。

2008年,鞍山市第壹支無償獻血服務隊成立,郭當選為隊長。1994,郭看了壹個電視短片,是鞍山團委希望工程辦公室號召大家為瀕臨輟學的孩子們捐款。孩子們熱切的目光深深刺痛了他。第二天,他給岫巖山區壹名失學兒童捐了200元。幾天後,他送來200元。

此時的郭月收入還不夠600元,帶著年邁的父母、正在上學的女兒,壹家三口擠在郊區壹間建於上世紀80年代中期的不足40平方米的單間裏。至今,郭仍住在這裏,月收入2000多元。但為了讓更多的孩子走進課堂,從15至今,他已經捐款7萬多元,幫助了100多名貧困兒童。

為了擠出錢來資助貧困兒童,郭很久沒有吃午飯;90年代,他獻血給壹些營養補助,他也捐了這筆錢;他還捐出了組織給的各種獎勵款。

後來單位怕給他錢捐,幹脆做成購物卡。但是,他找了個同事,蹭了老婆,或者把購物卡換成現金捐了;他很少買新衣服,壹年到頭都穿工作服。

在他家采訪時,他看著水泥地面、沒有任何裝飾的“簡陋房間”。記者勸他善待自己,善待家人。

郭若有所思地說:“當妳接觸不同的社會群體時,妳會對生活有不同的想法。經常接觸孤兒院的孤兒,上不起學的孩子,生活困難的員工。和他們比起來,我覺得自己很富有,我很想幫助他們。”

郭用微薄的收入資助了65,438,000多名兒童。但是,他知道,還有很多孩子需要幫助。

2008年3月4日,他發起成立了“郭愛心聯合”,主要活動是捐款助學。短短壹年半時間,“愛心聯合”成員從12人發展到30人,資助貧困學生超過120人。說起郭,齊大山鐵礦汽車運輸作業區的大貨車司機說,那是我哥。電鏟司機劉小強說,我們家永遠不會忘記郭戈。

2006年夏天,郭聽說工人的女兒Z瑞安得了白血病,立即去醫院看望她,並留給她200元錢。

郭知道,如果有能配型的造血幹細胞,孩子或許還有救。在礦工會的支持下,郭寫了壹份動情的倡議書,走進全礦各部門和70多個班組,深情地宣讀了倡議書,動情地唱起了《愛的奉獻》。

不久後,郭得知工人的兒子劉莊患有再生障礙性貧血,也需要合適的造血幹細胞。

於是,他找到安山廣播電臺交通臺,帶著張國斌和劉小強的妻子鄒玉紅到交通臺進行直播,向全市尋找造血幹細胞。

郭的精神和他兩個孩子的命運觸動了許多人的心。已有超過1300人簽名捐獻造血幹細胞樣本。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張國斌的女兒已經獲得合適的造血幹細胞,小Z瑞恩有希望了。

郭組織職工兩次向捐款近3萬元。但是,錢很快就用完了。就在不知所措的時候,郭想出了壹個辦法:用自己的醫保本開藥。郭也知道這是違反規定的。然而,為了孩子,他不顧壹切。

按照規定,必須自己開藥。郭不管多忙,每天都要跑到醫院去。後來,醫生被郭的精神所感動,同情小劉莊的命運,破例了。醫保賬上有3000多塊錢,都花在劉莊身上了。

2007年,小劉莊帶著對郭伯伯的希望和感激離開了。說,在最困難的時候,郭給了他們全家戰勝困難的勇氣、希望和精神安慰。

起初,許多人不理解郭的行為,有些人甚至給他起了個綽號:“郭傻子”。但是,隨著人對郭的了解,他們知道他不僅不笨,而且很聰明。

通過自學和深造,他獲得了學士學位和四項專業證書,並能說壹口流利的英語。1993齊大山礦出資4億從國外購買電動輪車,他擔任翻譯。

20年來,越來越多的人了解了“郭傻子”,和他站在了壹起:鞍山市成立了第壹支無償獻血誌願服務隊、第壹支紅十字誌願服務隊、第壹支紅十字誌願急救隊和“郭愛心聯合隊”。齊大山鐵礦現有員工2000多人,參加過郭各種愛心組織的有1000多人,幾乎占員工總數的50%。與齊大山鐵礦有業務往來的還有個體戶和私營企業主...50歲時,郭是鞍山鐵礦生產技術室的壹名工程師。走在去往齊大山鐵礦采場的路上,郭的工作照片掛在路邊的燈箱上,照片旁有壹句評價——“生命的價值在於奉獻”。近距離接觸這位愛心大使,記者深深體會到,他的愛來自內心深處,他在這份奉獻中體味著幸福。

追溯郭的敬業和善良,要從1994說起。在電視上看到偏遠山區孩子輟學的新聞,看到希望工程“大眼睛”的公益廣告,他被孩子們期盼學習的眼神牢牢抓住,內心受到強烈震撼。他內心深處的聲音告訴自己,他必須為他們做點什麽。幾天後,郭帶著200元錢走進了鞍山“希望工程”的辦公室,開始了他的“資助之旅”。

郭第壹次給岫巖滿族自治縣的壹個男孩捐了200元錢。幾天後,壹封感謝信放在了郭的辦公桌上,歪歪扭扭的鉛筆字道出了收信人的家庭困難和感激之情。看著這封信,郭和他的妻子被這個可憐而又充滿渴望的孩子深深地感動了。他們又給孩子寄了200元錢。不出壹個月,就給郭捐了400元,而當時他的工資還不到600元。

在資助貧困學生的過程中,郭不僅捐款,還以各種方式為學生提供其他幫助。休息期間,他參加了市裏組織的圓夢行動,給孩子送去了300本育本書和學習工具。得知湯崗子小學壹名貧困學生上學需要自行車後,他立即將自己價值300多元的鳳凰牌自行車擦亮,捐給了他。春節快到了。郭給千山區的壹位貧困學生送去了壹件嶄新的襯衫和200元錢。

“做壹件好事不難,難的是壹輩子做。”自從走上“資助”之路,郭的腳步就從未停止過。他壹年最多資助過6個學生。從65438年到2003年,郭的愛心在海城、岫巖、鞍山等地傳播。先後資助貧困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40余人,捐款5萬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