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經典 - 蓬壺鎮的旅遊資源

蓬壺鎮的旅遊資源

蓬壺山清水秀、四季如春、風光如畫、名勝遍布、人文薈萃、民風淳樸,酷似蓬萊仙境旅遊資源非常豐富。南宋大理學家朱熹曾用“千潯瀑布如飛練,壹簇人煙似畫圖”詩句描繪蓬壺如詩如畫如仙境的自然風光。蓬壺旅遊資源十分豐富,以仙嶺、農村科技文化園和觀山、湯城景光帶為兩翼,以福建省唯壹供奉炎帝、閩南人祭拜中華民族三皇始祖神農大帝的仙洞山和高僧弘壹法師誦經著書弘法、俗稱“桃源甲剎”的普濟寺為策應,輻射周邊呈祥的雪山言、錦鬥的烏髻巖,構成永春中部生態朝聖旅遊中心。同時,三角古街、馬跳天險、溫泉地熱、南音、白鸛武術白鶴拳、舞獅等豐富的旅遊資源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以及完善的旅遊配套設施,期待著您來探索、解讀和開發。蓬壺的旅遊資源非常豐富,全鎮有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旅遊景點20多個,較著名有百丈巖(馬寺)、仙洞山、普濟寺、南幢庵、壺口橋、馬跳峽、鰲山新石器時代遺址、白水祭瀑布及湯城溫泉等,美景勝不枚舉,是宗教朝聖、旅遊度假的好去處。1999年,已聘請華僑大學旅遊科學研究所對“蓬壺壹日遊”開發進行整體規劃。近幾年來,鎮政府已籌集資金近億元投入於旅遊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設施的建設,“蓬壺壹日遊”已初具規模,每年已迎接20多萬人次的遊客到蓬壺觀光旅遊、宗教朝聖和休閑度假。 蓬壺現有海外鄉親7萬多人。改革開放以來,三胞們爭相回鄉謁祖觀光、貿易興辦公益,至今在境內捐資已達2000多萬元。 百丈巖,國家AAA級旅遊區,位於福建省永春縣蓬壺鎮境內的白鸛山脈南端。山峰稱馬德山,峰巔的寺廟俗稱馬氏、馬寺。寺前有五彩巨石,酷似向天燭火,因而亦稱百丈巖。它地理位置獨特,山勢險峻,登臨俯察,有如九天攬勝。放眼遠眺,村煙點點,桃溪蜿蜒,令人心曠神怡,素有“小泰山”之譽,因其壹峰獨聳。

百丈巖,相傳為馬氏仙姑修道坐化之所。寺廟初建於宋代,主奉馬氏女,俗稱馬氏仙媽。據民間傳說,宋朝馬氏女入山修煉,為貧苦百姓治療疾病,其德感天動地,坐化後當地民眾塑像建廟,奉以香火,寄望仙姑廣佑眾生。歷經900多年的風雨滄桑,馬寺供奉的馬氏仙姑是閩南罕見的肉身佛,而馬氏信仰隨華僑下南洋,走出國門,在東南亞各國和港澳臺地區廣為流傳。

許多遊客善信不遠千裏到百丈巖,或攬勝吟詠,或向仙媽占香許願或占夢祈福,以求事業有成,平安康泰。民間流傳著許多祈求仙夢並得到驗證的故事。每年中秋佳節是朝聖的高峰期,至時,海內外遊客蜂擁頁面是至,人山人海,熱鬧非凡。許多遊客占香求夢,席地而眠,希望得個吉祥好夢;有些則通宵達旦,賞月談天,品賞桃源夜景。正是天上月圓,仙鄉夢好,人神和洽,家國長春。 仙洞山坐落在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縣蓬壺鎮美山村,古稱瑞峰、陳巖山,海拔580米,位於蓬壺鎮之西北面,距鎮政府駐地約2公裏之間,距永春縣城27公裏,距泉三高速公路的出入口僅4公裏,交通便捷。景區面積16平方公裏,是壹處集朝聖、避暑、森林浴,名勝景觀,歷史人文探幽和愛國主義教育於壹體的遊覽勝地。

仙洞又為桃源名山之壹。其山怪石嶙峋、奇峰聳秀、林深樹茂、殿老徑幽、勝景殊多,乃遊覽、避暑勝地。山上覆蓋著壹片亞熱帶常綠闊葉林,郁郁蔥蔥,是壹片罕見的亞熱帶季雨林。

其中壹座古廟真寶殿原名顯應廟,始建於五代南陳末年(581-586年),至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是八閩中罕見的奉祀中華民族始祖之壹的神農氏的古廟及坐姿高達13米的天然石佛,是福建省現存祠神農大帝最古老且完整的炎帝廟,現為永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南宋理學家陳知柔,曾在此講學授徒,嘗與朱熹遊憩其間。朱熹贊曰:“蓬山皆美,而陳巖尤勝”,並欣然題聯於柱曰:“千潯瀑布如飛練,壹簇人煙似畫圖”,且遺下“鳶飛月窟地,魚躍海中天”的墨寶。元至正年間,惠安盧琦任永春縣尹,多次遊賞陳巖,曾撰示《蓬壺父老》七律二首。還有壯觀險絕的來鶴臺,飄飄欲仙的醉翁石,奉祀海峽女神的天後宮及勢如天寺的無極殿等。 隱落於永春蓬壺鎮五班山山腹之中,五班山即五峰壹字排開由西南向東北伸延,形成壹大弧形屏障。這裏遠離繁華古鎮,獨得壹方幽靜。普濟寺始建於五代(公元907年-960年間),自名僧音凈卓錫後,代有高人碩彥,1936年高僧性願法師來任方丈,重振寺風。1939年5月,壹代高僧弘壹大師來到普濟寺,掩關治律,弘揚佛法,撰著佛經。弘壹法師在普濟寺有壹年半時間,生活十分儉樸,三衣過冬,兩餐度日。他稱普濟境地幽辟,風俗淳古,有如世外桃源而嘆為觀止。他堅持不開山、不授徒,於誦經、著述、弘法之余,鑒抄佛教經典無數,且寫得壹手好字,永春士僧俗有求者均書佛號經偈作答,以借墨緣。因此,弘壹墨跡在永春俯拾可得。大師還在普濟寺度過他六十大壽,他在俗至友柳亞子、夏丏尊、徐悲鴻及得意門生豐子愷,均以詩詞畫幅獻桃祝壽。

上殿正中供奉如來佛,兩旁為其弟子文殊和普賢,後堂為觀音,主殿兩側為十八羅漢,下殿左右兩廂塑有四大天王,下院則有鐘鼓樓列於兩邊。主建築前有半圓形的月池,內有二龍吐霧,靈氣頓生。

若在普濟寺小住,晨起看日出,天邊雲彩變幻多姿,唯仙洞山靜若聖者,浮想聯翩;日落在此打坐,看西天喜奏黃昏頌,普濟寺緘默怡然,有松濤泉鳴貫耳,如入壹方凈土。 馬跳峽位於蓬壺鎮西北部,是晉江東溪的發源地,又是永春地形,氣候的分界線:馬跳內多高山峻嶺,比較寒冷,馬跳外多低丘盆地,四季如春。

馬跳峽峽谷阻隔蓬壺和呈祥、錦鬥兩地,是壹處自然天險,地理位置非常險要,為福建南北交通要道,亦是古代兵家必爭之地。譽稱“永春的劍門關”。

晉江上流桃溪主流經蓬壺龍潭而下,流到馬跳橋進入峽谷,湍流三彎三曲約400米長(其間歷經三層潭淵),到“壹夫關”下(今馬跳二級電站蓄水壩下),自入口到此處的溪水水平落差達35米。谷底狹窄如梯,風寒水冷,浪聲如雷。越出壹夫關外,景物豁然開朗,溪水漸轉平緩,但仍奔行於峽谷之中,長700米。

古時附近建有要寨、關口、驛站,在絕壁之中架有棧道。馬跳古棧道稱蕭公路,相傳是唐代蕭氏父子鑿壁為羊腸小道,路口題刻“壹夫關”三個大字,體現“壹夫當關萬夫莫敵”的特點。宋代陳知柔造“高騫石橋”,羅氏造雨亭。

有趣的是,峽谷兩岸,有兩塊大巖石相對而峙,壹塊印著四個馬蹄跡,壹塊印著兩個馬蹄跡,傳說是宋代名將楊文廣平南時騎馬跳峽留下的,所以這地方稱為馬跳峽。

馬跳峽谷下遊南岸有“蝙蝠洞”,傳說神奇,疑為原始先民居住之所。

解放後,因開拓漳泉公路,不少古跡被毀,如“壹夫關”、“馬蹄跡”、“古棧道”、“古橋”等。現景點有:峽谷、深潭、壹級電站、蝙蝠洞等。 位於永春縣蓬壺鎮的三角街,具有獨特的閩南風格,是全省唯壹的叉型布局的騎樓式建築群,堪稱民國時代閩南地區集鎮建築中最科學而美觀的傑作。

蓬壺地處永春縣東半部和西半部的分界點,是著名的千年古鎮,歷史悠久,人口眾多,交通便利。民國時期,盤踞泉州、莆田的地方軍閥頭目陳國輝(南安人)為了鞏固和發展武裝勢力,特別重視興建永(春)德(化)公路、沿線橋梁以及各地集鎮的街市。1930年,他看中蓬壺雙溪交匯處埔兜阪的雙溪口有壹片荒雜地和沙灘適宜建新街,就請工程師設計好圖紙,強迫蓬壺各姓族長、豪紳交納稅款,攤派建店任務。於是按圖紙統壹規格施工,1932年竣工啟用,從此形成20世紀中後期蓬壺僑鄉的經濟、貿易、文化中心。

該街整體近乎三角形,故名三角街。主街依地形和交通需要呈三叉形(丫字),三條街的出入口各通往壹個方向,向南通往達埔鎮的街道稱為“蓬達路”,向東通往蘇坑鎮的街道稱為“蓬蘇路”,向西北通往錦鬥鎮的街道稱為“蓬錦路”。永德公路穿過蓬達、蓬蘇路。三條路口比街心稍高,寓含中庫聚財之意。當年的規劃設計,頗具科學性與前瞻性。壹是三條街道的走向與蓬壺地理特點相符;二是建築材料符合當時社會條件,石料、黃土、石灰、木材來源充足;三是建築風格有科學性和僑鄉特色。壹般店面寬16尺,深54尺,高36尺,公巷寬14尺。店面統壹為三層騎樓式建築,第三層有小陽臺,高低適宜,店口避雨廊寬8尺,有方形磚柱支撐,門窗則隨房主喜歡有中式、西洋式。街中道寬33尺,排水溝各1.5尺(以上均魯班尺)。每路各放2個公巷,以便通行。街後鑿三口水井,利於生活飲用和防火。街道全長360米,店面起初設計120間,後來增加到136間,外觀整齊壯美。它是福建省少見的至今保存完好的舊街建築之壹。

在這條舊街上,曾飄過壹代高僧——弘壹法師的身影。1939年,弘壹法師決定到永春蓬壺的普濟寺閉關靜修。乘車從永春縣城前往普濟寺。途經蓬壺三角街,法師下車步行。時值日寇侵華,閩南動蕩,廈門淪陷,泉州也在惶恐之中,城鄉破產厲害。法師緩步街頭,看到市廛農商雕敝,痛時憂國,不無興嘆。法師特地交代蓬壺郵電代辦所經紀人林庶滿:以後凡寄給他的信件,除豐子愷、劉質平、夏丐尊、葉聖陶、柳亞子等少數人可送至普濟寺外,其他壹概退回原處。法師還親自把宣紙邊角料裁成細條,手書“收件人不在,退回原處”,把這樣壹大沓字簽留與代辦所備用。隨後法師壹行步行至普濟寺。

蓬壺鎮是全國最大的桂花種植基地鎮。同時還是全省最大的杜鵑花和茶花基地鎮。

蓬壺鎮現有桂花樹30多萬株,桂花苗圃300多萬棵,經紀人網上交易平臺已成為福建省最大的桂花交易市場,仙嶺壹位居民通過網絡交易平臺銷售壹株桂花價值高達34萬元。 食用菌產業發達是全縣最大的食用菌之地,有草菇,蘑菇,鮮菇,金絲菇等。